<BR><a href='http://www.australianwinner.com/AuWinner/index.php?c=12/'>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font></a>总目录
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


凡发布过激政治、宗教、人身攻击言论,一律删除。

澳洲长风导航 Site Map
 
 帮助帮助   搜索搜索   会员列表会员列表   团队团队   收藏夹收藏夹    注册注册 
 个人资料个人资料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登录登录 

[原创]海上崂山:太清宫

 
发表新主题   回复主题    
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总目录 -> 散文游记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正文
sunmg

会员等级:3


性别: 性别:男

加入时间: 2006/10/16
文章: 156
来自: 浙江杭州
积分: 470


文章时间: 2008-6-09 周一, 下午4:34    标题: [原创]海上崂山:太清宫 引用回复

太清宫,又名下清宫、“下宫”,是崂山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一处道教殿堂,位于崂山东南部下宫湾畔。“峰抱仙宫三方列,苍松翠柏云中栽。溪绕潇洒万竿竹,牡丹山茶雪中开。……”背后宝珠、望海、蟠桃等7峰拱卫如屏,挡住了冬季的寒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阳光普照,繁花似锦,素有“小江南”之称。太清宫始建于汉代,崂山《太清宫志•开山始基篇》载:“(汉)武帝建元元年辛丑(前140年),江西瑞州府高乐县人张廉夫来崂山,修茅庵一所,供奉三官……,又于建元三年(前139年)再建庙宇,供奉三清,名曰‘太清宫’,为开山始祖。”唐代以前,太清宫只有“三官”、“三清”两座殿院。唐昭宗天佑元年(904),河南道士李哲玄从四川罗浮山来到崂山太清宫,便按九宫八卦方位,增建了“三皇庵”,使太清宫更能体现道家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思想。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敕封刘若拙为华盖真人,拨款重修太清宫。金代,全真道进入崂山,形成了尊刘若拙为祖师的“随山派”,崂山也就成了全真道的祖庭之一。太清宫于明万历年间倾圮,万历13年(公元1585年)憨山(德清)和尚于宫前建海印寺。为了争地盘,释、道二家打起长达16年的“马拉松”官司,最终以万历皇帝下诏毁寺复宫而告终。现存的太清宫,大体是这一时期的建筑,青石灰瓦,古朴无华,体现了道家“清静无为”、“修身养性”的思想境界,而独辟蹊径的建筑风格,形成了中国古代园林的一大分支——寺庙园林的建筑体系。王悟禅有诗赞太清宫景色:“路转峰回绕下宫,琪花瑶草列西东。湾环船泊吴门碧,隐约灯悬海国红。古树耐冬传志异,仙人绛雪不从同。名臣高蹈分明在,书院犹存翰苑风。”

太清宫有三个独立院落,一百五十多间殿宇,每个院落都有独立的围墙,单开山门。东南院是三官殿,朝东开门,当年道家的始祖老子骑青牛出函谷关,关令尹喜远远看到一团紫气从东方滚滚而来,就在路边迎候。老子与他交谈,觉得很有缘分,便著经书两卷赠给了他,此经就是流传至今的《道德经》。从此,“紫气东来”这个道家典故便成了民间迎神求吉的高雅用语。三官殿的正殿为单檐硬山式砖石结构,顶面覆盖黑色板瓦和简瓦,匾额为木雕篆书体,长方形,保存着典型的宋代建筑风格。殿内供奉“三官”神像,分别是天官、地官、水官。“三官”实际是我国古代最有影响的3位部落首领尧、舜、禹的化身。传说尧生有八彩眉毛,因敬天爱民,上应天象,天下风调雨顺,被后人尊为天官;舜长着双瞳孔的眼睛,政治清明,民风淳厚,地不生灾,他被尊为地官;禹因治理了水患而被尊为水官。主殿东西两壁是“雷神”和“真武”二神的画像,还有温、刘、马、赵四大元帅,其渊源大抵来自传说。

正殿前院有两棵干粗合抱的耐冬(山茶花),一棵开红花,一棵开白花,其中一棵高8.5米,干围1.78米,据说是明永乐年间道士张三丰从海岛上移植于此,树龄已达700年。每到隆冬时节,山茶千花怒放,红的火红,白的雪白,整个树冠像落了一层厚厚的、红色的雪。绛为紫色,雪为白色,一紫一白构成奇特景致,因此称为“绛雪”。宫中原有白牡丹,高及屋檐。当年蒲松龄寓于此,与牡丹、山茶相对,构思出美丽的神话故事《香玉》,那位美丽多情的花神“绛雪”据说就是这株山茶的化身。

出三官殿西便门,过逢仙桥,登步月廊,进入中间的院落,就是太清宫三大殿中的主殿、道教所说的天上仙境——三清殿。三清殿是座长方形庭院,由一个正殿和两个偏殿组成。此殿正门两侧,各有一株桂花,树龄在百年以上,东侧为金桂,浓郁醇厚,西侧为银桂,清淡恬幽,东偏殿前一树梅花,名“银边飞朱砂”,品种国内独一无二。西偏殿南侧有一古柏,高15米,树龄700余年。修复三清殿时,树下种一凌霄,岁月消融,古树却共生共荣,清韵别致。殿门东侧外,有棵树干盘曲像龙头的老榆树,俗称“龙头榆”,树高19米,树冠高大,树阴遮盖面积近一亩半地。相传是唐昭宗天佑元年(904)李哲玄亲手栽植,又称“唐榆”。西侧台阶下,有“神水泉”,据说大旱3年而不涸,大雨3月水不溢,千百年来,山中道士多则数百,少则数十,皆依赖此泉为生。用水煮茶,只饮一盏,行数十里不渴,绝无口干舌燥之感。

三清殿的正殿为砖石结构的硬山式建筑。殿内供奉的是三清真神。居中是玉清,号元始天尊,手持圆珠,象征洪元;东为上清,号灵宝天尊,怀抱如意,象征混元;西为太清,号道德天尊,手持宝扇,象征太初,分别代表道教的最高境界。东、西两个偏殿,分别供奉“东华帝君”和“西王母”。东华帝君姓王名贻,字玄甫,道号东华子,传说为天上阳神的总管。西王母,姓自然,字君思,为盘古真人与太元圣母所生,传说为天上阴神的总管。三清殿中还有座典雅的亭子称“蒲松龄书亭”,据说当年蒲松龄就在这座亭子里写《聊斋》,《崂山道士》这样的名篇看来也只有在这里才能呱呱问世。

三清殿之西,便是三皇殿。三皇殿建得最迟,却因此奠定了太清宫今日规模。殿前院内有一株汉柏,相传为太清宫创始人张廉夫所植。苍老的树干上长着两棵寄生树,树腰部东南面有一株“五倍子树”,树干的西北侧是一株攀缘直上树梢的凌霄,均有3米多高,物非同类,却系一根同生,形成了极为奇特的“三木一体”现象,明代时就被当地百姓尊为“仙树”。院内东北角有个大石崮,上面刻着北斗七星图迹,称“拜斗台”,这是太清宫道士参拜北斗、练功参悟的祭坛。传说唐代太清宫道士李哲玄在这里拜斗修真,有红光从天而降,由此得道成仙。

三皇殿正殿的殿门上有以老子《道德经》中的两句话镌刻成的篆书楹联:“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门外两侧的墙壁上,各镶嵌一块石碑,东边是成吉思汗敕谕丘处机的护教圣旨,西边是成吉思汗颁给丘处机的掌管天下道事金虎符文。正殿内供奉着天皇、地皇和人皇——古代传说中的三皇:手持太极图的是天皇伏羲,传说伏羲仰观于天,俯察于地,通阴阳而兼三才,始作八卦,故称天皇;手捻稻菽的是地皇神农,传说神农遍尝百草,为人类寻找足够的生存食物,后人尊其为地皇;手握护板的就是人皇轩辕氏,因为他统一了黄河流域各部落,集聚了华夏民族,创建了中华版图。正殿两侧供奉的是我国历史上的“十大神医” 的神位,他们当中有创始诊病四法的扁鹊,发明麻沸散、创立健身五禽戏的华佗,著作《伤寒论》的张仲景,人称“药王”的孙思邈,编写《本草纲目》的李时珍,三皇殿内供奉的尽是对中华民族做出过非凡贡献的历史精英。

东偏殿为救苦殿。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旧时代,人们于水深火热之中,只有寄希望于神仙和菩萨。神仙是道家的追求,菩萨是佛门的称谓,观世音却身兼二职。本为元始天尊12门徒之一“慈航道人”,后来皈依佛门,称为“观世音”,大慈大悲、救苦救难。据说只要遇难众生诵念他的名号,菩萨能即时现身前来拯救。在儒、释、道三教中,释是“洋”教,儒是“官”教,只有道教来自民间,自然更多地反映升斗小民的愿望和诉求,“白猫黑猫,能捉老鼠就是好猫”,“天神地神,救苦救难就是好神”,王重阳正是看清了这一点,他在创立全真道时,就主张儒、释、道三教合流,互相取长补短,太清宫把佛家的观音大士请进道教的殿堂也就合情合理了。当然数典也不会忘祖,救苦殿中还供奉着传说中元始天尊12门人之一的“太乙救苦天尊”太乙真人,还有道家“北五祖”之一的吕洞宾。与观世音、太乙真人相比,吕洞宾更接近现实生活中的芸芸众生,吕洞宾名岩,号纯阳子,传说64岁时进士及第,后来四海云游,遇到汉钟离点化成仙,素以拯弱扶困而留下了许多千秋美名。

自三官殿外沿石板路北上,宫东道旁有巨石高达丈余,上刻“波海参天”,下镌“有秦始皇二十八游于此山”,不知是秦皇游还是他人游,答非所问,崂山人也只能“王顾左右而言它”。

由太清宫东去7公里,为崂山尽头,峰峦突兀,名为覆盂峰,俗称“崂山头”。崂山头是由海蚀岩层组成的奇特自然风貌,巨浪排空,状如鼎沸,怒涛撞壁,声若惊雷,山摇摇欲动,岩岌岌欲倾,扣人心弦。山石皆为变质岩,红、黑、灰、青、白相间,重重叠叠,斑烂绚丽,十分壮观。由于受海浪经年不息的冲击、侵蚀,岬南侧底部逐渐剥蚀镂空,最后坍落下来成为一片高约60米,南北长200米的陡立石壁,五彩斑烂。顶部突出的部分,形如大厦的飞檐,地面坍落的部分,有10多方巨石,或卧或立,高约3米,长阔5~6米,上平如削,高低方圆不一,石色与壁同,光彩耀目。传说八仙过海时曾在此休息,故名“八仙墩”,在“崂山著名十二景”中则称“海峤仙墩”。《崂山志》也说:“八仙墩,有石坡广数亩,东下斜插入海,海水汹涌,山势若动,其北则峭壁千仞,险峨逼天,下纳上覆,其势欲倾,石层作五色斑驳如锈,处其下者,仙墩也。大石错布,面平可坐,海涛冲涌直上与墩相击,搏浪花倒卷数丈,飞舞空际,如玉树,如银花、如琉璃,如珠矶,可喜可腭,洵山海奇险之极观也”。明高弘图《劳山九游记》中,誉为崂山“第一奇、第一丽”之景观。明代高僧憨山有诗赞曰:“混沌何年凿,神功此地开。势吞沧海尽,潮压万山回。洞宇今何在,仙人去不来。蓬莱应浪藉,身世重堪哀”。清人周思旋诗曰:“五色错仙墩,女娲遗石存。云浮蒸海色,涛怒啮山根。应有鱼龙啸,但闻风水香,渔樵闲话久,来往自朝昏。”

  八仙墩的对面有一块平坦的石头,即为传说中的龙王晒钱处一晒钱石。又有传说张三丰曾在此石上酣睡,因其不修边幅,人称张邋遢,故又名邋遢石。毕竟张邋遢是个得高人,崂山头距海近处有一片大石,堆砌似塔,传为张三丰藏骨之处,因名张仙塔,至今凭吊者络绎不断。在太清宫与八仙墩之间的海边,有个突立浪中的礁石平台,表面平滑,叫钓鱼台,台面上有首一字诗。诗云:“一蓑一笠一髯叟,一丈长竿一寸钩,一山一水一明月,一人独钩一海秋。”刻字端正大方,清晰可辨,韵味十足,形象生动地描绘了独处天地间的怡然自得,相传为元代道士宋绩臣所题。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sunmg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发送电子邮件
墨竹淡香

会员等级:6




加入时间: 2006/01/22
文章: 1008
来自: 中国重庆
积分: 8663


文章时间: 2008-6-10 周二, 下午10:43    标题: 引用回复

谢谢你,让我了解了这些名胜的历史。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墨竹淡香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发表新主题   回复主题    
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总目录 -> 散文游记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1页,共1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Powered by phpBB © 2001, 2005 phpBB Group
澳洲长风(www.australianwinner.com)信息部提供论坛管理及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