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a href='http://www.australianwinner.com/AuWinner/index.php?c=12/'>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font></a>总目录
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


凡发布过激政治、宗教、人身攻击言论,一律删除。

澳洲长风导航 Site Map
 
 帮助帮助   搜索搜索   会员列表会员列表   团队团队   收藏夹收藏夹    注册注册 
 个人资料个人资料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登录登录 

[原创]山水桂林:象山水月

 
发表新主题   回复主题    
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总目录 -> 散文游记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正文
sunmg

会员等级:3


性别: 性别:男

加入时间: 2006/10/16
文章: 156
来自: 浙江杭州
积分: 470


文章时间: 2008-8-01 周五, 上午9:13    标题: [原创]山水桂林:象山水月 引用回复

作为桂林的第一景,桂林人把象鼻山称作桂林的“门票”——因为形胜神驰,象鼻山最能描绘桂林山水的与众不同。象鼻山位于漓江与桃花江汇流之处,古名漓山,又叫仪山、沉水山,海拔200米,高出水面55米。东与訾洲隔江相望,因其山形酷似一头站在江边伸鼻豪饮漓江甘泉的巨象而得名。象鼻山的形胜,不是通常旅游行业所谓“看啥像啥”的主观臆断,更非文人墨客兴之所至醉眼看花。象鼻山不仅山有山形,而且周遭的景色地设天造般地踊跃相称。用徐霞客的话来说,象鼻山“插江之涯,下跨于水,上属于山,中垂外掀,有卷鼻之势,‘象鼻’之称又以此”。象鼻山岩颠耸立着一座八角形的喇嘛式实心宝塔,远看既象插在象背上的剑柄,更像佛经中古雅的宝瓶驮在宽大的象背上,所以此塔就有了“剑柄塔”、“宝瓶塔”的别称。从漓江顺流到梧州,江上有三百六十零半滩,那半个滩就是象鼻山前的溪滩。因为窄,只能算一半,但却无碍它的名:滩边泉水上涌,水质明净,仿佛是被象鼻吸出来似的,聪明的桂林人用象鼻里吸出来的水酿造出名满天下的“三花酒”,酒香阵阵,更让人感到象鼻山意境不凡。

看象山有三个好去处,一处是滨江南路的水月饭店前,见到的是巨象饮水的特写镜头,象鼻垂伸,两眼炯炯有神。另一处则在隔江的訾洲,看到的则是大象整体的立体浮雕,有头,有身,有鼻,有眼,还有一副憨厚的神态。第三处是在象山之北、漓江之西的爱情岛(原称“爱心岛”),见到的则是一幅“两江三山一座桥”的全景山水画:脚下是漓江、桃花江的汇流处,流水潺潺有声,微波激起细浪,清彻的漓江蜿蜒南下。远处,带着箭孔的穿山留影在小东江中,耸着宝塔的塔山隔岸相望,相对如屏。车水马龙的漓江桥飘然穿越,有些纤瘦,有点柔弱,在青山的映照下更见楚楚动人。低眼回望象鼻山,正好与“大象”面对面,不仅看清了大象粗壮的鼻子,炯炯的双眼,就连鼻孔也纤毫毕现。

象鼻山整体似象,象鼻、象眼等处更有细微的特写。象鼻岩在象鼻山的“象鼻”稍后处,岩高1.9米, 宽3.3米, 长约13.5米。岩口面江, 东西走向, 呈条形封闭状态,明代学者毛宾泉曾在此读《周易》,后人为此在岩口刻上“读书岩”三个大字, 并称此岩为“点易山窗”。明万历丁丑(1577)春修整时, 又留下“宾泉山人开深此洞”的题刻。桂林人对山洞读书的习俗引以为豪,明代诗人张襄在《访毛宾泉点易山窗》诗中写下了“千顷水光涵洞府”,“山窗寂静观周易”的句子, 至今还让人感受那种清静、悠长的意境。象眼岩则位于象鼻山山腰, 它是象山的一个长洞,高约2米, 宽5~10米, 长52.8米,南北贯通,岩口扁长,酷似大象的一对眼睛。象眼岩原是一段不长的古地下河道, 形成年代比水月洞早, 因其部位恰巧在象眼处而得名。象眼岩不仅像“眼”,也是眺望风景的绝妙窗口:从左眼张望, 高耸的漓江饭店近在咫尺, 城区楼宇街市鳞次栉比, 半城山色历历在目;从右眼远眺, 江波帆影, 闪烁隐现于訾洲、塔山、穿山之间。象山因为有了这两只眼睛,显得更加神采奕奕。山形、塔影、奇洞构成了美丽的“三山景色”。清代工部郎中舒书在《象山记》中写道:“粤之奇以山,粤西之山之奇以石,而省城相对之象,则又其奇之甚”。明代诗人孔镛写道:“象鼻分明饮玉河,西风一吸水应波。青山自是饶奇骨,白日相看不厌多。”

孔镛的诗勾画了象山的轮廓,却没有毕尽象山的神韵。“白日相看不厌多”自然是不错的,但月色黄昏,群山渐隐,澄江如练,漓江显得格外舒展。山色树影,映入江中,朦胧中自有一段清幽。点点渔火,渺渺船影,静谧中演绎出“渔歌晚唱”的古老和浪漫,此时此景,不正是“相见恨少”的绝妙意境么?象鼻山的风景日夜皆宜,晴雨俱佳:倘或逢上潇潇细雨,云重雾绕,象山便藏身于烟纱雾葛之中,若隐若现,而当风生雾动,又见神象在雾中蹒跚移动,那动感,那风采,犹如神龙“见头不见尾”。而当水光滟潋的晴日,山光涵波,塔影摇绿,仿佛要追随着碧水蜿蜒东去。溶溶曳曳中,山下的洞影追上了穿山的箭孔,一轮丽日,二孔洞影,摇曳在一江春水中,那情致,那神韵,又怎能用笔墨描绘?不知是孔镛无缘识荆,还是他执意相左,声名遐迩的“象山水月”的奇景却没有见诸他的笔端,不亦可叹乎!

在象鼻山的象鼻和象腿之间,有一个溜圆的大洞,宋代诗人范成大说它“其形正圆,望之端整如月轮”,并依照当地人的俗称名之为“水月洞”。水月洞之奇,《象山记》有记载, 曰山“有石穴一, 彼此可以相望, 形圆而长, 其半入于漓水中, 水时高时下, 故其穴亦时有大小”。倒映水中的洞影,有时似一轮浮江的满月。有时却似大小不一的下弦月。于皓月当空、水平如镜之夜泛舟江上,天空黛色朦胧,水中洞影晃动,江中二月争辉,神韵并俱,景致极佳。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曾有描绘:“飞崖自山顶尺跨,北插中流,东西俱高剜城门,阳江从城南来,流贯而合于漓,上既空明如月,下复内外莹波”,宋蓟北处士《和水月洞韵》诗最为传神:“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月去水还流”,“象山水月”之称始出于此,历代文士吟咏不止。

水月洞洞口朝阳, 亦名朝阳洞。但洞在水上, 如明月浮水, 十分形象, 所以水月之名, 一直沿用至今。宋代在洞中建朝阳亭, 清代改称得月楼, 已废。洞中有历代珍贵石刻五十余件,其中以宋代爱国诗人张孝祥、范成大和陆游的作品最为有名。陆游虽然没有到过桂林,但对这里的奇山秀水神往不已。他常寄诗当时任昭州(今桂林市平乐县)太守的朋友杜思恭,杜思恭不仅爱不释手,还“命工刻于崖石,与世人共之”。洞中留下的张孝祥《朝阳亭诗并序》和范成大《复水月洞铭》二件墨宝更有一段有趣的传闻,再现了800多年前桂州前后二任太守关于水月洞名的那场笔墨官司。南宋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 张孝祥游水月洞留连忘返, 一高兴就题诗作序,根据洞口面向, 把朝阳亭、水月洞、水月岩的名称统统题为“朝阳”, 记述其事的《朝阳亭诗序》就刻在水月洞的北壁。其后, 范成大主桂, 对水月洞易名颇不以为然,不仅恢复了洞的原名,还“立此存照”,写了一篇《复水月洞铭》镌刻在水月洞的南壁,一南一北,留下了“南辕北辙”、“大相径庭”的潜台词。事属雅闻,至今人们仍津津乐道。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sunmg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发送电子邮件
塔双江

2008澳洲彩虹鹦十佳版主




加入时间: 2007/11/14
文章: 1992
来自: 中国四川
积分: 9103


文章时间: 2008-8-02 周六, 下午9:11    标题: 引用回复

好文,欣赏了!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塔双江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发送电子邮件 QQ号码408635663
肖怀永

会员等级:3


性别: 性别:男
年龄: 46
加入时间: 2008/01/05
文章: 238
来自: 中国辽宁省盖州市
积分: 796


文章时间: 2008-8-03 周日, 下午9:42    标题: 引用回复

读过,欣赏之余更增加了不少知识。美文人所共赏之。
神往桂林甲天下之秀景。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肖怀永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发表新主题   回复主题    
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总目录 -> 散文游记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1页,共1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Powered by phpBB © 2001, 2005 phpBB Group
澳洲长风(www.australianwinner.com)信息部提供论坛管理及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