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红亚
会员等级:4
性别:  年龄: 55 加入时间: 2006/09/13 文章: 307 来自: 中国河南郑州 积分: 745
:
|
|
让我们的宽容更宽容一些吧
(张红亚)
北京奥运会上,似乎注定了中国女排要和郎平麾下的美国女排不期而遇。不仅如此,其他项目的比赛中,中国选手对阵以他国身份参赛的“中国选手”,也将层出不穷。
15号晚上的比赛前夕,当播音员介绍郎平时,现场响起雷鸣般掌声的那一瞬间,国人对于“技术外流”、“海外兵团”的态度表现得似乎宽容大度。但是当中国女排最终以2:3不敌对手之后,送别郎平的掌声却几乎没有。随之而来的,倒是越来越多的网上热议,更为不够宽容的是,其中很大一部分网友居然将“汉奸”这顶帽子扣在了郎平头上。
从宽容到尖刻,国人这种态度上的转变并不难以理解:赛前,胜负未定,人们甚至还认为中国女排的胜算大于对手,加上国人根深蒂固的对郎平的喜爱,自然就很容易表现出宽容的态度。然而当郎平的部队战胜中国女排之后,国人原先的那种优势心态荡然无存,于是也就变得郁闷甚至尖刻了起来。由此可见,国人在对待“技术外流”、“海外兵团”时的态度,很大程度上是由优越感的多少来决定的。
无独有偶,当栾菊杰选择代表加拿大参赛时,其本质与其他那些转变国籍参加奥运会的中国选手并无不同。但是当栾菊杰在失利之后亮出“祖国好”的标语时,却从现场和网络上收获了国人的一片喝彩,甚至反而将此上升到了爱国主义的高度。如果究其根本,其实还是年迈的栾菊杰根本不会对中国军团形成威胁,在成绩无忧的背景下,国人的宽容态度也就显得格外泛滥。不妨设想一下,假如栾菊杰在最后的决赛中击败中国选手夺冠,那么即使她同样亮出“祖国好”,是否还能得到同等的待遇呢?
再来看看“技术外流”、“海外兵团”现象最为严重的乒乓球项目,十几年前,同样是代表其它国家或地区参加比赛的何智丽,经常成为千夫所指的对象,陈静所处的舆论环境则好得多。究其原因,很多人会拿何智丽口中的那一声声“哟西”作为理由。但若深究之,其实还是何智丽当初在亚运会上战胜邓亚萍的结果,深深刺痛了国人那颗不甘金牌旁落的心。而陈静,虽然也曾在亚特兰大奥运会上形成威胁,但是随着邓亚萍金牌的到手,国人也就放过了对于陈静的口诛笔伐。
如今,再面对乒乓球的“技术外流”、“海外兵团”时,国人似乎已经表现出了一种淡然处之的态度。比如15日的女团半决赛中,当我们看到帖雅娜、林菱所形成的威胁并不大时,照样能从现场观众那里收获一片喝彩。因此在中国军团金牌数不受影响的情况下,观众会毫不吝惜自己的宽容态度,甚至希望“海外兵团”取得佳绩,以显示出中国在这个项目上的巨大优势,同时也能在更大程度上满足自己的优越感。
然而一旦“海外兵团”像郎平、李矛那样威胁到中国的夺冠前景时,随着优越感的丧失,某些国人往往会吝啬起此前的宽容,并且对那些外国人执教中国、打败中国、甚至夺取金牌的事实却视而不见,开始以一种狭隘的态度去对待“技术外流”、“海外兵团”。此种必须建立于优越感基础之上的宽容,并不能算是真正的宽容!
在大国心态逐渐深入人心并日益体现在人们行动上的时代,所谓“技术外流”、“海外兵团”早已没有了其特别的含义,至于“泄密”、“不爱国”更是无从谈起。体育是全世界的,而不是某一国家某一人的。郎平等在他国取得成功,同样是中国体育的成功,是中国体育的骄傲。
地球已经成为一个村庄,体育已经职业化、市场化,体育人才的引进和外流,都是必然的自然。和所有国际性的大型赛事一样,奥运会也是全人类和平、友爱、团结的盛会,是以体育的名义实现大家庭团聚的盛会,“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我们都是一家人。
(2008、8、16)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