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
作者 |
正文 |
楚水之南
会员等级:1
加入时间: 2008/07/24 文章: 14
积分: 15
:
|
|
发现自己越来越喜欢看戏曲了。
作为民族文化中不可替代的瑰宝,戏曲是必须阅读的经典。或许与受众年龄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年少时对戏曲并不感兴趣。但诚如卡尔维诺所言:经典对于那些保留这个机会,等到享受它们的最佳状态才阅读它们的人,也仍然是一种丰富的经验。
的确,现在我迎来了阅读戏曲的最佳状态,能够读懂以前因为轻慢而忽视或者一知半解的东西。譬如,前天看的一场戏《浣纱谣》。
题材取自国人耳熟能详的故事,勾践伐吴,西施归隐。这是一部锡剧,演出单位系一县级剧团,没有大牌名伶压阵,布景效果也谈不上豪华。我没有介意,因为我被最传统的表现手法牢牢吸引住了。台词,包括唱词。
吴宫城破的时候,掀起该剧的高潮。接下来的折子名《归湖》,西施登场了。她在幻想一曲浣纱梦。几句唱词,我是一字一句地往灵魂里面记的。
“我不要高车骏马系锦缎,不要诏书礼赞美名,但只须一座青山两间屋,终不虚浣纱盟约结良缘”。请注意,这是西施在对勾践的举动毫不知情下萌发的理想。而当时勾践已对外界,包括范蠡封锁了消息,把西施软禁。
“耕读诗书与君伴,桑间夫妻苦亦甜”。西施追求的不是富贵荣华,她不在乎万民的膜拜景仰,她梦想的只是与心中的爱人坐拥青山,怀抱桑梓的简朴生活。西施出身于浣纱女,这是一份“低贱”的职业,奇功之后,她仍想回复到浣纱女式的生活。这种想法,浑朴简单却如此耐人寻味。
范蠡当然是一个真汉子。剧中他变身布衣渔夫,成功搭救出西施,与西施一起演绎出中国历史中经久传颂的文化意象——归湖。
携千古美人,泛五湖扁舟,这个意象许多时候被我们所美化,或者简单化脸谱化了。更多时候想到的是一种浪漫,一种不向政治妥协的风骨。诚然,有这些因素,但是,若是勾践允诺让范蠡西施变成权倾朝野的重臣夫人,又有多少人能主动奔向其中的悲剧美感,归隐江湖?
达则兼济天下,退则独善其身。居届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真正的归湖,很难做到。政客如此,仕人亦如此。今天看这部《浣纱谣》,我才算真正读懂了西施这位伟大的女性,也读懂了其中蕴含的那个“归湖”。
“归湖”这个语群,更包含着诸多影响国人数千年的语境。吴娃宫、苎萝山、若耶溪,无一不让人感喟丛集,心动神摇。是的,这些早已人化的自然,映射的是整个人类在心灵深处返朴归真、追求自然的向往。帝王将相亦或褐衣草介,在最普遍的人性面前,又有多大区别?
几千年文明的演历不能掩饰这种向往。这也正是我们在使用各种文化表达时,总要引述那些典故或古称的原因所在,因为它们虽然最古老,却有着持久的生命力,一开始定下的基调,会在民族的情结中落地生根,后代无法改变,也不想改变。
“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张孝祥的这曲《念奴娇》,堪称将“归湖”意境完美演绎的典范。唯此,它才能呼应遥远的西施,让她两千多年前的声音,在今天依然能产生强烈的共鸣:“清波溪里听子规,浣纱歌里度百年”。
足矣,仅此一句,西施在历史中将粲然如昔。
文/张凌云 地址:江苏省张家港市通运新村73幢302室 215600 电话:13921978660 |
|
|
返回顶端 |
|
 |
塔双江
2008澳洲彩虹鹦十佳版主
加入时间: 2007/11/14 文章: 1992 来自: 中国四川 积分: 9103
:
|
|
“归湖”这个语群,更包含着诸多影响国人数千年的语境! |
|
|
返回顶端 |
|
 |
楚水之南
会员等级:1
加入时间: 2008/07/24 文章: 14
积分: 15
:
|
|
返回顶端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