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平平
会员等级:1
性别:  年龄: 42 加入时间: 2008/08/20 文章: 18
积分: 15
:
|
|
从小便喜好喝茶,用母亲的话说就是“祖传”。上大学后,更常于夜深人静之时沉迷于“爬格子”。每每熬夜,自少不了弄点醒瞌睡之物。因不好烟酒,于是,茶又成了我忠实的伙伴,伴着我的笔尖游走于一个又一个深夜……
喝茶时间长了,偶尔也能分辨出一些茶叶的好坏,然而说茶叶的好坏,也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幸蒙朋友厚爱,赠了本陆羽的《茶经》,闲暇之余信手翻上两三页。在不断的翻阅中更加深了与茶之间的感情。
在生活中,人们常用红茶、绿茶来为茶分类,这主要是按茶叶在制作过程中的发醇与否来区分的。红茶因充分发酵而显得浓厚醇和,绿茶则显得清爽甘泽。当然,不同的茶有着不同的禀性——即便是同一品种的茶,也会因其生长环境的不同而拉出档次。纵然是从同一茶树上采摘下来的茶叶,在制作过程中茶味也会因茶具、水质、水温、时间的不同而有所差异。这就很像我们的不同区域产生出不同种族的人,而同一种族中又因名自成长的小环境不同而生性各异。
茶有千种味,吃它的人也不尽相同。
大多数人吃茶,多取其清、淡、苦。自古寒酸文人吃茶,如果有喜好苦涩者,这倒颇符合他们的处境和心境。落泊文人之清贫与茶之苦涩,倒极像是天生的一对。写到这里,忽然想起周作人在一首自寿的打油诗中写过“请到寒斋吃苦茶”的句子。一个“寒”字佐以一个“苦”字,先生的所想所感,便轻置于晃悠悠的茶水之中。
如果说苦也是一种境界,这苦却不是一般人所乐于追求的。就我而言,我喜欢先苦后甘的茶。如果所吃之茶一味地苦下去,那就不是一种享受了。我们做人做事,就图个痛快,若“痛苦”之后能得到“快”,也不枉所受之“痛”。但若一味地“痛”下去,还谈什么享受呢?对于这种苦境界,起码我等俗夫俗子是望尘莫及的!
工作学习之余,邀上三五挚友,在繁茂的老槐树下抑或冷气森森的客厅中,烧水沏茶,大家围坐一起,上可谈天文地理,下可说鸡毛蒜皮。偶尔也对生活发发牢骚,让胸中怨气伴随着茶雾四散开去。这时,茶已经不再是简单意义上的茶,而演化作一种排遣、消闲、净心的有效手段。
茶是平和的,它不分国度,不分阶级。只要喜欢,只要愿意,你就可以和它结缘。
对于制茶饮茶,外国人多说“茶道”,而我们多称为“茶艺”。在丰臣秀吉执政时,日本茶道高僧千利休曾提出“茶道”的基本精神是“四规”。即“和、敬、清、寂”。和,是提倡和平和好;敬,是尊敬长辈,敬爱朋友、晚辈;清,是洁净幽静,心平气静;寂,是闲寂幽雅,使人能沉思凝神。至于“茶艺”,之所以称为艺,可见制茶吃茶是与各种艺事有关的。道也好,艺也罢,都重在一个过程。也正是这个过程,让茶叶与水的结合与“道”、“艺”等联系在一起。“冷水泡茶慢慢浓”也正是过程的魅力之所在。
如今,在那些名目繁多的茶艺馆里,每每挂有名人字画,摆放着珍稀古玩和精美茶具。饮茶者边赏字画边品茗,或者索性将那些精美的茶具拿起来,把玩一番,则别有情趣。
当然,到茶艺馆里喝茶,那是富商新贵,高雅文人们的高雅举动,那么,那些市井粗人们又怎样吃茶呢?
一次经过南水路菜场,见几个大汉赤裸着上身,围着一张八仙桌。桌上放一个搪瓷大茶缸和两瓶白酒。他们划拳打码,面红耳赤,旁若无人。即兴处,索性站起身,端起大茶缸,仰头“咕嘟咕嘟”猛灌一气。大男人,大茶缸,大声说话,大口喝茶,那又是另一种境界!
人们常说,大口解渴,小口知味。其实,大口小口,全由自身意愿所定——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上面提到的这种把茶与酒同饮的方式,倒很有意思。茶与酒最大的相同之处在于增进友谊,增加谈兴,然而二者禀性却又大不同。我们常在酒吧、酒馆里见有人因饮酒而大打出手。可又有谁看见有人因在茶馆、茶吧里喝茶而打闹呢?由此可见,酒性猛烈,茶性清淡;酒属感性,茶属理性;酒越喝越糊涂,茶越喝越清醒。如果说饮酒像读诗,那饮茶则像读哲学;如果说酒像豪放不羁的游侠,那茶则是深沉朴实的隐者……
值得一提的是,有一种叫做“功夫茶”的茶,名字起得很有意思。的确,要沏出一壶好茶,是得下功夫的。做人,亦如此。 _________________ 想大问题,做小事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