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兴濂
会员等级:4
性别: 
加入时间: 2005/11/09 文章: 412 来自: 中国辽宁 积分: 1772
:
|
|
大音稀声文中子
李兴濂
文中子,何人也?乃隋朝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王通。生于隋文帝开皇元年(580年),卒于隋炀帝大业十三年(617年),字仲淹,隋河东郡龙门县通化镇(今山西万荣县通化乡)人,是唐初四杰之一王勃的祖父。他曾在河东聚徒讲学,门下弟子一千余人,弟子们在他死后整理成书《文中子说》,并私谥“文中子”。
王通生于隋末,但他在乱世中却发出了黄钟大吕的大音,闪烁着思想的光辉,让我们窥见了中国古代思想家的另一个。
历代统治者你争我夺,都是以不惜牺牲成千上万的人民生命为代价的,无论成汤夏桀,周武殷纣,还是春秋无义战,秦皇汉武,都是“争城以战,杀人盈城;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一将功成万骨枯,何况是帝位之争!李密问王霸之略,王通说:“不以天下易一民之命。”其意是,不牺牲一个老百姓的生命换取对天下的统治权。王通坚决反对牺牲百姓的生命为政治野心家打天下,他认为天下崩乱,应该流的是“王公血”,因为这些王公是天下动乱的根源,所以天下“非王公血诚不能安”,老百姓没有理由为他们流血,不必为“天下崩乱”负责,更不必为打着“利天下”旗号的野心家夺取政权而卖命。这无疑是一声春雷式的大音,足以使一切统治者为之怒恨而战栗!
当然,王通不是反对一切战争,他说“行之以仁义,过此,败之招也”。他反对强权和严刑峻法,“君主服人之心,不服人之言;服人之言,不服人以身;服人之身,力加之也。君子以义,小人以力。”“古之为政者,先德而后刑,故其人悦以恕;今之为政者,任刑而弃德,故其人怨以诈。”“政猛莫若恩,法猛莫若缓,狱击宁若简,臣主之际其猜也宁信。”他尊重人的自主意志和人身自由,“君子不责人所不及,不强人所不能,不苦人所不好。”
王通的“大音”还在于他有开放、兼容和变革,贯通古今,融合中西的思想和胸怀。孔子主张“尊王攘夷”,“内诸夏而外夷狄”。儒家以汉族政权为正统,只能“夏化夷”,绝不可“以夷化夏”,只能忠于本族统治者的奴役,也不作外族统治者的奴隶,宁为家犬,不作外奴。王通则相反,谴责西晋政权,赞美羯族符秦政权和鲜卑族北魏政权,超越了民族主义的狭隘眼界。他说,西晋实行最自私的制度和政策,导致天下大乱。苻坚、王猛应天顺命,安国济民,各地人民都来投奔苻秦,这是人心所向。北魏孝文帝跋宏,兴文教,立法度,使中华文化得以宏扬,也深得民心。王通把是否合乎人的本性,能否有人权保障作为衡量一个政权是否“应天顺命”的标准。不管是汉族还是“夷狄”,只要“合之于人”,“生民有庇”,人民就有选择生存的自由。
王通对文化和宗教是宽容的,他不排斥道家,墨家等学派,对佛教、道教也采取尊重和包容的态度,他称释迦牟尼是西方圣人,“西方之教,中国则泥”。他主张三教合一,“使人不倦”。统治者夺取政权后就“坚持”,“不变”,“天不变,道亦不变”。王通一反传统儒学,认为“道”的本质就是“通其变”,而不是坚持和固守任何经典教条。他说:“通变之谓道,执方之谓器”,“通其变,天下无弊法;执其方,天下无善教。故曰:存乎其人。”任何一家都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准,教条、片面、僵化、绝对的态度,任何一种主义和学说都会一败涂地。
长期以来,统治者遵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那一套,搞“人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愚民政策。皇帝是天子,说句屁话就是“圣旨”,“圣谕”,就是“句句是真理,一句顶一万句”的“最高指示”“伟大教导”。王通逆专制极权而言,主张对皇帝“以天下之身,受天下之训”,皇帝要置于天下人的监督,不能无法无天。君主要向臣属请教,臣下对君主也要指出错误,“赞其美而匡其失也。”“并天下之谋,兼天下之智”,用天下的智谋来治理国家,才能“得天下之道,成天下之务”。如果“君不君”则“臣不臣”,那就干脆把皇帝老儿拉下马,“废昏举明,所以康天下也。”
纵观1400年前的王通这些思想,不用说在当时是黄钟大吕,就是今天,也让我们有石破天惊的感觉。这叛经离道的异端思想,又怎能为后世统治者所容!又怎能不成为“稀声”?因此,王通的六部著作:《续书》、《续诗》、《元经》、《礼经》、《乐论》、《赞易》,在唐代就全部失传了。只留下他的弟子姚义、薛收编辑的《文中子说》,记录他回答弟子的只言片语,还被后人怀疑是伪作。不过,就是这只言片语,也闪耀思想的光芒,让我们耳畔响起黄钟大吕的大音! _________________ 李兴濂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辽宁作家协会会员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