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
作者 |
正文 |
陈富强
会员等级:1
加入时间: 2006/11/19 文章: 37 来自: 中国浙江杭州 积分: 15
:
|
|
一本书的三十年
——中国电力与长篇报告文学《中国亮了》
陈富强
2005年的冬天,对于中国电力发展史而言,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那一年的12月27日,中国电力装机因为浙江宁海电厂一台60万千瓦的投产而突破了5亿千瓦。从1882年中国有电始,中国只用了120多年时间,就让自己成为世界第二电力大国,并且继续以惊人的速度向前推进,时隔一年,这个数字居然跃升到超过6亿千瓦。而到了2008年7月,这个数字再次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向前推进,中国电力装机跨越7亿千瓦。成为全球第一电力生产与消费大国指日可待。中国电力的发展,从一个侧面印证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稍懂一些经济发展规律常识的人都知道,由于电是不可储存的能源,它的生产与消费是在一瞬间完成的,所以,电量的大小,决定了经济的强弱。而从中国电力发展的曲线表上可以明显看出,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速度是最快的,从电的质和量上,这三十年几乎就是中国电力发展的全部缩影。为如此神速的中国电力发展写一本书,显然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于是,我与黄亚洲、柯平合作,启动了这部最后取名《中国亮了》的长篇报告文学的采写。
如何将这部书写得有“文化”,是我们花费大量精力进行探讨的一个重点。我们分析了各自的研究方向与写作特点,毫无疑问,以创作主旋律作品见长的黄亚洲,在对题材的宏观把握上没有任何问题。而柯平以创作文化散文与叙事诗见长,语言老到。相比较而言,我的优势自然是对于电力行业的熟悉。我们认为,把艰涩的电力工业题材写得“好看”,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渗入文化的元素。也许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题材重大,但写法难免单一,专业性较强而文学性欠缺的不足。
在确定基本思路以后,我们很快进入了采访与资料收集阶段。我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遴选着写作本书需要的素材。然后是大纲的写作与整理。随着采访的深入,书的思路也日益清晰起来,最后确定,以简史的形式来写这部书,我们三人一致相信,这种表现方式可使书的生命力更长久。我们首先需要找到一个核,找到一条主线。我们确定,以“亮”来切入中国电力的发展。中国的亮是缓慢而漫长的一个过程,但是它毫无悬念地、一定会冲破重重迷障而灿烂起来。而最近的三十年,则加速了中国的亮。这种亮,含有双重意义,它既是因电而产生的光明,也暗喻了中国由弱到强的一个过程。而这时,叙述方式也成为我们讨论的重点,最终确定以欧式语言作为本书的基本叙述风格。于是,我阅读了《人之上升》、《布鲁卡的脑》、《万物简史》、《火之简史》、《发现者》、《科学进化史》、《万历十五年》等等一大批优秀的人文著作。写作的风格与语言的特点渐渐在脑子里丰满起来。
我一直比较担心较难落笔的如电力体制改革等有争议的问题,似乎也因为第一稿由我撰写而显得不那么尖锐了。我们先去了国家发改委某局,采访了国务院著名的五号文件主要起草者之一的该局副局长。他显然对早期电力体制改革不太满意,从他的对话中,能够听出,他对早期电力体制改革的进展速度是比较失望的。后来,在宁波,我们采访了张国宝。张行程十分紧张,为了给我们腾出足够的采访时间,他甚至于推掉了一些重要的活动。采访是在南苑饭店会见厅进行的,很顺利。张国宝回顾了中国电力的发展过程,条理清晰,许多数据从他的嘴里如数家珍。他认为,我们将要写的这部书,应当是一部壮丽的中国电力工业发展的史诗性作品。
至于电力体制改革,张也给了我满意的答复。“其实中国电力改革的成就是很大的。全世界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说电力是怎么管的,现在为止不管资本主义国家,你说哪一种一定好?没有!中国走了一条我们自己的模式,但其中有很多我们借鉴了英国和美国这种市场化的模式。所以我们现在市场化程度比法国要高得多。法国是一家办电,它没有像我们现在这样多家办电。法国也想改,它刚要改,就引发了电力工人大罢工,所以它政府不敢改,改不下去了。所以我们中国这么大的电力体系,实现了政企分开和厂网分开,而没有发生大的社会动乱,我觉得本身就是很有成就的。我倾向于就是现在这种方式。既不是保留一个全国电网,但我也觉得一开始不要拆分得太散,容易出现问题,我们可以摸着石头过河,再看一看。改革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接着,我们采访了首任国家电监会主席柴松岳。柴在杭州的家里接待了我们。柴充满深情地回顾了他从政生涯中与电力发生的千丝万缕的联系。柴谈到了他从首任国家电监会主席职位上离任时温家宝总理与曾庆红副主席与他的谈话。温和曾都对柴为筹建电监会,以及他任上为中国电力监管事业作出的贡献表达了高度肯定。柴却说,中国电力即使在最严重的缺电时期,也没有发生大面积停电事故,最主要的应该归功于中国有一支素质良好的电力队伍。
回想书稿的写作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如何将枯燥而刻板的原始素材转化为文学语言,显然是一桩不那么轻松的事情。一种心理上的抗拒感似乎始终伴随着我的整个写作过程。就像在进行一次长跑,无法停下来,我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跑到终点。手指敲脱了皮,心情也变得时好时坏。有时候清晨五点就起床写作,早餐前去外面散步。这样的状态一直持续到书稿进入尾声。
在我有限的阅读体验中,以文学样式全景反映中国电力发展的,这可能将会是里程碑式的一部书。出版社将其定位为“一幅波澜壮阔的中国电力工业画卷;一部气势磅礴的中国电力工业史诗。”书从引子“5亿千瓦与一枝蜡烛”切入,以倒叙方式回顾中国电力供需严重失衡到实现基本平衡,然后开始了以时间为主线的叙述。“透出微光的1882年”描述了中国第一盏电灯在上海南京路上亮起,中国电力工业开始发端。“电气时代最初版图”、“从石龙坝到新安江”则对早期中国有代表性的电力事件与电力分布进行了跳跃性的记叙。“185万千瓦的新政府”是新中国执政者接受的全部电力家当,他们百废待兴,以非凡的治国理政能力加速了中国电力发展。“革命可以用来发电吗”直面十年文革对电力工业产生的巨大破坏。“我的名字叫秦山”讲的是中国与世界的核工业。“新能源”讲的是中国与世界的可替代新能源。“三峡故事”讲述世纪水利工程长江三峡。“门打开了”全面接触了中国电力体制改革。“红色先行官”将一批为中国电力工业发展呕心沥血的电力官员立体、平和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很显然,我们的计划是想让这部看起来写作难度不小的书能够让行业内外的读者都能接受与认可,能让他们感觉到这是一本可以读得下去的书。尽管良好的愿望需要读者的最终检验。但我们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初稿完成后,修改与审读出版依旧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我们先后组织召开了两次专家论证会。张国宝副主任亲自审读了全书,并提出了宝贵的意见。特别是中央关于“西电东送”的决策过程内幕,是我们采访他时所没有完整涉及的。张给我们写了一封信,详细阐述了他对书稿的看法。当我看完张的信函,我感觉,我看见长跑终点的那根线了,我们离撞线的距离,已经十分接近了。由于本书涉及历代党和国家领导人,书稿又出现在中央党史研究室专家的案头。
党史专家们比我们想象的要更严谨而较真,甚至于苛刻,他们差不多逐字逐句对整部书稿进行了“地毯式”的审读,对其中一些难以在时间上作出准确判断的地方都提出了修正意见。最后,他们在给出版署的审读意见中,对本书给出了如下评价:作者在书中充满激情地塑造了孙中山、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以及当代党和国家领导人,到众多献身于中国电力发展的水利电力专家和普普通通的电力工作者的形象,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和可读性。此外,作者还对阻滞中国电力发展的体制等有关问题进行了较深层次的探讨。该书稿选题新颖,史实基本准确,文字生动流畅,史料丰富翔实,人物形象饱满。全书整个基调昂扬向上,对于我们今天了解中国电力发展历史,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亮了》的采访与写作过程,在我看来,更像是一次寻找太阳之核的过程。如果把庞大的中国电力体系比喻成一个太阳,那么,我几乎深入到这个太阳的内核,寻找着让太阳发光发热的动力之源。这是一次艰难但充满快乐的旅行,我看到沿途阳光明媚,风景秀丽,数以千万计的动能生产者迎着太阳奔跑,他们奔跑的力量势不可挡,他们的形象,几乎就是这颗星球上最壮美的一首史诗。由此我相信,因为有了他们,这部书的基调就是明朗而向上的,我们在书中所引用的那些诗句,也因为他们而变得无比美丽。在看到他们永恒的中国电力人形象的那一刻,我知道,我们所要展现的文化,就是他们的呼吸。我所要寻找的那个太阳的核,就是他们的灵魂。 _________________ 来自中国浙江杭州市。业余写作爱好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
|
|
返回顶端 |
|
 |
谢流石
会员等级:6
加入时间: 2005/10/08 文章: 1003 来自: 中国 浙江 积分: 5467
:
|
|
返回顶端 |
|
 |
巫逖
钻石级版主——感谢您,和我们一起成长!
加入时间: 2005/09/12 文章: 31925 来自: 澳洲悉尼 积分: 130496
:
|
|
欣赏《中国亮了》.. _________________ 巫逖
澳洲彩虹鹦国际作家笔会荣誉会长
与澳洲前总理约翰·霍华德先生在任时合影
www.azchy.com |
|
|
返回顶端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