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
作者 |
正文 |
寸草晨露
2008澳洲彩虹鹦十佳版主
加入时间: 2006/02/25 文章: 6672
积分: 25934
:
|
|
百家集粹:关于声韵及诗体创新
一
1324年,便出现了周德清编篆的《中原音韵》和以后的《十三辙》的出现,但由于元、明、清三代都实行笼络知识份子的所谓开科取士,并将作诗作为必考科目,而且仍然袭用原来的平水韵,所以,平水韵在此后的八百年中仍然通行,以至于今。
:平水韵相沿至今,许多地方不仅与现行普通话不合,即使在南方语言中也有出入。例如平水韵中,将十三元中将元、言和门、魂等今日语言中早已不同韵母的字放在一起,以及东、冬、庚、清,青、文等古人虽能分辨,今人已无从知晓等等,显然问题不少。这就无怪乎改革之声,要日益甚嚣尘上了。
----摘自袁第锐:略谈当代诗词的声韵问题 _________________ 风,有几分真;云,有几分幻。
心,有一种境界,在真与幻之间。
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561785912 |
|
|
返回顶端 |
|
 |
寸草晨露
2008澳洲彩虹鹦十佳版主
加入时间: 2006/02/25 文章: 6672
积分: 25934
:
|
|
二
创建新体诗歌是一个长期过程,必须经过探索实验,百花齐放,群众筛选才能逐步定型。
可喜的是,现在新旧诗界都有不少有识之士或早或迟地投入了新体诗歌的试验性创造活动。新诗界出现了八行体、十六行体、新词等;旧体诗界也出现了新古体诗、自度词、自由曲、歌体诗、新声体等等。有的是个人探索,有的已建立了研究和创作组织,并出版了专集。不少诗刊还专辟了新古体诗词栏目。风起青萍之末,已具万里云飞之势,影响正迅速扩大,踵接者几遍乎天下。
以上观点,我曾请教过许多老前辈。如原江苏省副省长汪海粟、广东省省长刘田夫,以及老作家、上海市委书记、原新四军华中建设大学副校长夏征农和老诗人、学者程千帆教授。他们都认为我的观点与他们不谋而合。夏征农当即为我时任主编的《江海诗刊》题词:“为建立新的中华诗体而努力!”(1988年11月28日)程千帆在他的一篇序文中欣然写道:“新体与旧体的相互排斥甚至咒骂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它们之间的继承、渗透、融合终于接轨的时代,即将或已经到来。”(1994年5月)江苏省委原副书记、江苏省文联主席、诗人顾浩同志更是积极进行新体诗歌试验的先行者之一。
----摘自丁芒:当代诗歌发展态势 _________________ 风,有几分真;云,有几分幻。
心,有一种境界,在真与幻之间。
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561785912 |
|
|
返回顶端 |
|
 |
寸草晨露
2008澳洲彩虹鹦十佳版主
加入时间: 2006/02/25 文章: 6672
积分: 25934
:
|
|
三
包括声韵在内的诗词格律改革,是时代的要求,也是诗词艺术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所谓“文律运周,日新其业,变则可久,通则不乏”。刘勰指出的这一包括诗韵在内的文学变通法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考察我国的诗歌史,可以看到诗词格律的变革,通常是以两种形式出现的:其一是像鲁迅指出的:旧形式不断地采取、删除、增益的结果,“是新形式的出现”。比如唐代近体律、绝,以及宋词、元曲的产生,相对以往的诗体,都是新形式的出现。不过这种新形式的出现,不是一、两位诗人的天才创造,而是几百年无数诗人探索创造的结晶。其二是固有诗体形式诸因素,随着时代生活和语言、语音的变化,所引起的某些局部的自我调整,自我完善,自我更新。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韵律改革。其中,最明显的变革,便是声韵的变革。诗歌史上,相继出现的《切韵》、《唐韵》、《广韵》、《平水韵》、《中原音韵》、《词林正韵》、《中华新韵》、《现代诗韵》诸多韵书的兴替,便是声韵改革曾经不断进行,而今后还必将长期进行下去的有力证据。
在传统诗、词、曲体的基础上,再创一个格律诗新品种的探索,已从理论的论证呼唤,走向严肃的创作实践。令人兴奋的是,当代活跃在新旧体诗坛上的几位著名诗人,并马争先,为我们作了新诗体的开路先锋。战绩辉煌者,如丁芒的“自由曲”、袁第锐的“曲子词”、贺敬之的“新古风”、台湾范光陵的“新古诗”的创作中,都有深受广大读者喜爱,而且引起评论界关注并予以肯定的佳作传世。当然,这里提到的这几位诗人自我命名的新诗体还处在初步实验探索阶段,在某些习惯以古人留下的固有诗体格律为第一衡诗标准的专家眼里,被看作“非驴、非马”,或秧歌、芭蕾的“变种”,而报之以一笑,也不足为奇。有道是考据者不可与言诗,格律匠或也不可与言诗。诗就是诗,格律诗外,还有一个自由体、半格律体的诗的世界。我们的新诗体开拓者们,却不妨把那种嘲笑看作一种鼓励。“非驴、非马”的骡子,拉车负重,远胜驴马;引进的芭蕾,融进一些戏曲武打和民族舞蹈的动作,更适合中国人的审美趣味,而我们的秧歌,吸收了一些迪斯科步伐,轻盈摇曳的舞步中多了几分矫健的力度,这叫作文化上的洋为中用,即使有那么一点点“变种”,仍能为当代老百姓喜闻乐见,有什么不好呢?
历史证明,一种新诗体从初创到成熟绝非一朝一夕的轻而易举。只要我们的开拓者,认准方向,抓住机遇,锲而不舍地探索下去,在未来的新世纪,有一个既有别于近体诗、词、曲,又不同于当代新诗,却为未来的新一代诗人易于驾驭,又更为未来的广大读者喜闻乐见的新格律诗,在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诗歌百花园里大放光彩,或许是可以预期的。
----摘自杨金亭: 革死韵换新声是诗词形式生存发展的自然法则 _________________ 风,有几分真;云,有几分幻。
心,有一种境界,在真与幻之间。
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561785912 |
|
|
返回顶端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