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纤夫
做博主了,别忘了时时更新博客提升排名哦!
加入时间: 2006/06/11 文章: 142 来自: 中国三峡 积分: 498
:
|
|
国庆之夜,能在焰火与烟花的喧闹里欢度,且是在北海的酒店外海滩,感受尤为奇妙。呼吸着浓郁的腥味空气,头枕着此起彼伏的涛声,我们内地游人在这样的意境里入眠,感觉甚是浪漫。
晨九时即要去南宁。妻与女儿便早早就起床,到酒店后的海滩拾贝壳去了。
再见吧,北海!沒时间去涠洲岛观光,多少有些遗憾。
留恋的目光在窗外搜寻,别克车穿越市区,往北部湾广场方向前行。浓烈的腥味在空气中弥漫,我心里一直惦记北海的“老房子”,想要亲眼目睹一下这座新兴旅游城市的“过去”。
停车问的哥,“老街”在哪里,该怎么去?
想不到我要找的地方,已近在咫尺,距离短得他都懒得空车在前面带路。
小周找地方泊车,我迫不及待地寻找“骑楼老街”。来到新街口店铺驻足再向店主打探,他说老街就是现在的珠海路,再往前走50米即是。
果然,一条老态龙钟、风格迥异的西式建筑群映入眼帘。
老街的入口处竖有一门楼式牌坊,明显是新造的,门额上镶嵌着一块石匾,上书“升平街”三个楷书大字。匾是旧的,街是旧的,但走近门楼看房观街瞧地,便知这儿亦有很多人为改造的“痕迹”。
先看街道路面,全部是用整齐划一的方型水泥砖砌成,估计为近年所为。西向目测,一眼望不到头,这条街至少有二华里长。
再看房子,有的墻基老旧破损严重,有的门窗斑驳不堪,但大多墙柱墙面显见已经过修缮加固过了。
游览老街骑楼的墙面,基本都由灰、黄、黑3种色调构成。每一栋楼的正中,都刻着自家的印记,如“陈荣和”、“潘德祥”之类;街上亦有天主教堂、药堂、酒肆等。
老街之“老”,老在其建筑风格。
这儿的建筑大多为二至三层的小楼。1877年英国在北海建立第一个领事馆后,法、德等国陆续也建造了卷柱式建筑风格的领事馆。受此影响,老街的建筑风格趋于西化,临街两边墙面的窗顶多为卷拱结构,卷拱外沿、门窗顶端都雕有装饰线,线条流畅、工艺精美。临街墙面不同式样的装饰和浮雕,形成了南北两组空中雕塑长廊。临街一侧建有其他地方少见的骑楼,它既是道路向两侧的扩展,又是铺面向外部的延伸,人们行走在骑楼下,既可遮风挡雨,又可躲避烈日。
老街之“老”,还因为她较好的保存了历史的本来面目。
在老街漫步,能感受到一种恬静与安祥。这种意境是可遇不可求啊!
满目沧桑之景,满街旧时风貌,仿佛时光倒流,把人带入那久远的年代,使你置身此境,祈盼能融入此地作一居民也。仿古的手拉洋车可掏钱享受,脚踏的小三轮也是你逛街的新宠。这里没有大城市的喧嚣,市井风情却味道十足:门外躺椅上老人摇着蒲扇哼着曲儿,行人悠闲行走在街道上,小店旁几位老太太聚在一起聊天……
历史告诉我们,北海的过去只是个小渔村。
从建筑遗存推测,升平街应属北海昔日最繁华的商业街区了。她宛如北海的母亲,惦量着北海潮起潮落,呵护着北海人繁衍生息,并见证着沧桑岁月的变迁。这儿的门楼紧密相联,店铺鳞次栉比,听居住此街的长者介绍,街中段的店铺主要经营来自苏杭的绸缎,东段的店铺主要经营鱿鱼、沙虫、虾米、鱼干等干海货,西段接近外沙港口,所有店铺全部经营缆绳、鱼网、鱼钩、渔灯、风帆布、船钉等渔民用品。
伴随着时间的推移,老街逐渐失去了昔日繁华,除了稀稀落落还有屈指可数的几间店铺经营渔具外,大多成为民居。
老街的建筑是西洋的,也是中国的。从历史渊源来看,它既有外来文明的影响,又有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积淀。从人文角度鉴赏,北海老街堪称是东西方文化碰撞、交融的结晶。
如今,人们来北海观光,不单能品味当代旅游城市的时髦,也能步入升平街,对这里先民的创造及其历史磨难作一次虔诚的缅怀。
老街建筑能基本完好保存,是主事者的睿智,也是一种幸运---北海人的幸运,游人的幸运。
_________________ 欲了解三峡风情 读三峡纤夫文章
-------------------------------------
欢迎登陆"废思堂":http://zlx.tougao.com/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