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山石
会员等级:3
加入时间: 2005/09/25 文章: 267 来自: 714000 中国陕西 积分: 508
:
|
|
微型诗的“欧•亨利式结尾”
文/寒山石
欧·亨利,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曼哈顿桂冠诗人,其作品被称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的百科全书”。其短篇小说如《警察与赞美诗》等等构思精巧,风格独特,以欧•亨利式结尾扬名于世。所谓欧•亨利式小说结尾,是一种“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文章结尾方式。这种结尾方式首先要“蓄势”——制造水到渠成的必然趋势,处处给读者以暗示必然要产生的某种结局,但到结尾时,却突然来个“反弹琵琶”——与读者的期待恰恰相反,然而,这种意外的结果却又是“出乎意料之外,合乎情理之中”。
这就是以"意外结局"为内涵的欧•亨利式结尾,它早已成为微型小说学里的专门名词和国际流行术语。然而,我们更重要的是要看到这种理论概括的背后隐藏的艺术规律,并把握这种规律,把它自觉地、合情合理地运用到微型诗创作中。因为微型诗的精巧就在于它的“巧妙”,其中一个重要表现就是闪烁着“出人意料”的睿智。
如:
怀念
马瑞麟
我知道你走得很远
远得与我不共一块蓝天
而我心上却落着远方的雨点
心中有真情,笔下方有真诗。前两句“走得很远”,“不共一块蓝天”是一种铺垫,诗眼却在诗末一句。末句 “心上却落着远方的雨点”,既是前两句的自然深化,又别有洞天,并呼应诗题《怀念》,写出了诗人内心深切的情感。若不是尾句的奇巧,诗就平庸,索然无味了。
泉
拜星月慢
你踌躇满志的从深山老林中走出来了
叮叮咚咚,一路敲醒外面精彩世界的眼睛
你能经得起外面花红柳绿的诱惑吗
这首微型诗前两句比较平淡,最后一句却是奇峰突起,它化平为奇,变拙为巧,更俗为新,换朴为灵,使诗作顿时生色,出奇制胜。是呵,“你踌躇满志的从深山老林中走出来了”,虽然“外面的世界多精彩”,但面对“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多彩世界,“你能经得起外面花红柳绿的诱惑吗”?能保持原本清纯洁净、清冽甘甜的秉性吗?诗意的大逆转给人以特别深的印象,引发读者对“世界与自我”这一人生课题的深层思考。
渔翁
病天
你 站在浪尖上
看日出
海瘦了
反差越是强烈,趣味就越是隽永。“你”站在波涛汹涌的浪尖上,看红日喷薄而出。如同宋朝诗人潘阆写下的不朽的诗句:“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一幅惊涛骇浪中无所畏惧、乐观向上的形象跃然纸上,以致“海瘦了”!小小的“你”被无限放大、华光四射;而气势磅礴、浩瀚无边的大海却“瘦了”!一个“瘦”,突如其来但却呼之即出,可谓一字传神!
致父母
诗之剑
春风拂过萋萋芳草
清溪流过粒粒翠石——
我的爱啊!梳理着父母的白发。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所以面对“春风拂过萋萋芳草/清溪流过粒粒翠石”,正是由于作了上面的铺垫和伏笔,诗人触景生情,急转而下,一声激情喷发“我的爱啊!梳理着父母的白发”催人泪下,又在情理之中。可见,前面两句巧妙的渲染,是为“诗眼”蓄势。作者的用意在于以前两句的平淡来映衬尾句的出奇,始料未及而使读者心灵受到震撼,同时也为作者的巧妙构思而惊叹不已。
“文似看山不喜平。” 可见,“欧•亨利式结尾”在微型诗中合情合理的运用,同样会产生令人惊喜的艺术魅力。
2006年3月6-7日 _________________ http://blog.sina.com.cn/u/1267596154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