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
作者 |
正文 |
苑眉
做博主了,别忘了时时更新博客提升排名哦!
加入时间: 2005/10/06 文章: 5625
积分: 25035
:
|
|
由台湾的几首乡愁诗谈起
—— 写于非马作品研讨会
还在上学的时候便读过不少台湾诗人的新诗,但奇怪的是,虽然也有少许例外,大陆这边所收录的台湾新诗,却基本上都是关于乡愁的。然而,因为深深喜爱台湾新诗的表达所采用的字词与形式,较大陆这边的来说,拥有更为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所以,也手抄下来了差不多两本笔记本。所以,在印象中,似乎因了历史的原因,便觉得台湾的诗人们都跟李白一样,是欢喜并习惯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了。
各式各样的台湾的乡愁诗,太多了,就拣几首自己特别喜欢的来说说吧。其中,有如舒兰的《瓶竹》:
虽然
我生活得很好
而且
仅凭一点清水
虽然
在有限的日光中
我的枝叶
仍能行光合作用
虽然
根须伸了又伸
却总不能触及
生我的乡土
诗读到最后,自己竟也跟随着那被囚禁隔离在瓶子里的“竹子”一起,舒展了一下蜷曲紧张的神经啊。尽管透着浓浓的小资情调般的清闲,但也许正合了自己一向喜爱阳光植物泥土的原因吧,还是很喜欢这多少带着了些许阳光与绿色的乡愁啊。还有,蓉子的《晚秋的乡愁》:
……
啊!谁说秋天月圆
佳节中尽是残缺
——每回西风走过
总踩痛我思乡的弦!
这里的乡愁非常传统,相信但凡是龙族的子孙读着都不会觉得有任何的生疏感,虽然没有大多数诗人所孜孜追求的创新,但或许也正是因了那明月辉映下的非凡的典雅与古意吧,也还是一样非常喜爱的。而似乎喜欢这几句的人也有不少呢,记得以前在别个论坛里读过某人的一首诗,诗的最后一节竟和这几句惊人地相似,可见一斑。
接下来,就是家喻户晓的余光中的《乡愁》了: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
这里的乡愁谈及了母亲,谈及了与母亲的生离,更谈及了与母亲的死别。可以说,每每念罢这几句,心口都堵得慌,感觉非常非常地压抑。难受!难受!
同属一脉,非马老师自然也逃不脱台湾式的乡愁,其中的表现,便在大家所鼎立推崇的《醉汉》:
把短短的直巷
走成一条
曲折
回荡的
万里愁肠
左一脚
十年
右一脚
十年
母亲啊
我正努力
向您
走
来
而在台湾诗人的乡愁诗中,其实也不乏满带了酒气的,如方明的《赏月》:
……
龙族的子孙是最懂得醉的
不然,你教我如何对影
干下那一壶家乡的
思念
这里,我是故意将非马老师的《醉汉》放在了余光中的《乡愁》与方明的《赏月》之间了。因为,如果只单纯地将非马老师的《醉汉》看作为一首乡愁诗,那么,非马老师的诗便与余光中的一样,都有着对“母亲”的彻骨思念之愁,而同时,又兼而沾染上了方明的“醉”——以酒浇愁的愁上愁。但或许是因为我个人向来都极厌恶喝酒的人,尤其那些喝得醉醺醺的,更是深恶痛绝,所以在初读非马老师的《醉汉》时,感觉不怎的,甚至还在心里骂了一句啊:醉鬼!呼——竟然还和刘云云老师一样,有了这样的理解:
非马先生在这首名诗中所塑造的“醉汉”这个艺术形象,具有无比的感人魅力。浪子迷途知返,却是那么的艰辛。无论你是什么类型的浪子,只要你“知返”就好,哪怕是“左一脚十”“右一脚十年”,象征光明的母亲都张开双臂等着你。诗人,以其出色艺术技巧,仅仅使用了四十个汉字,就给我们开拓了这么一个宽阔的想象空间,并让我们获得了巨大的教益和美的享受。十多年前,同乡挚友刘荒田先生,在来信中把这首诗抄送给我,从此,这首诗就铭记于心,出口成诵,直至如今。谢谢你了,敬爱的非马先生!
所以,关于非马老师的《醉汉》的归属问题却是有待商榷了。如果了解或查阅过非马老师的有关生活经历的人,自然会将《醉汉》归为乡愁诗,且不可否认,那确实是一首相当不错的形神兼备的乡愁诗!可是,如果,当一个与老师素昧平生甚或未曾查阅过老师的生平介绍的人,读着这样的文字,也难免会将《醉汉》归于乡愁诗之外,尽管走入了误解的歧途,但人们还是会承认这是一首不错的诗。
但这样的结果便是,《醉汉》并非纯粹地在“醉”倒在“乡愁”里,而是“醉”倒在了“乡愁”与“非乡愁”之间了。
不知道非马老师喜不喜欢被人误解?要是我,倒是会乐得了不得啊!哼,反正(不管是正的还是反的啊)都是好诗,这世上也没几个人能写得出来咧,不是吗?!只是,如果非马老师不赞同也不许敲脑袋的!——闪~~——不对啊,干吗要闪?隔这远,老师要敲脑袋也敲不着的,哈!
正手忙脚乱地在敲打着这篇文章呢,老师便把一首《罗湖车站——返乡组曲之八》贴上来了,太好了!正用得上呢!现在就附在这里,让大家更好地理解《醉汉》:
罗湖车站
──返乡组曲之八
我知道
那不是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
她老人家在澄海城
十个钟头前我同她含泪道别
但这手挽包袱的老太太
像极了我的母亲
我知道
那不是我的父亲
我的父亲
他老人家在台北市
这两天我要去探望他
但这拄著拐杖的老先生
像极了我的父亲
他们在月台上相遇
彼此看了一眼
果然并不相识
离别了三十多年
我的母亲手挽包袱
在月台上遇到
拄著拐杖的我的父亲
彼此看了一眼
可怜竟相见不相识
谢谢非马老师,一直想找这首诗呢!
这首诗,一节节读下来,就像在看电影,却又那么地真实,一幕幕由眼前走过……感人! 无论如何,我是想起了朱自清的《背影》了……
嗯,相信非马老师的《醉汉》不会成为“作者不详”的一首诗!
其实,除了《醉汉》之外,非马老师还有一首关于乡愁的诗,我个人是非常喜欢的啦,而且认为其艺术价值绝不低于《醉汉》呢!就是这首《返乡》:
收拾行李时我对妻说
把乡愁留下吧,要超重了
在海关他们把箱子翻了又翻
用X光器照了又照
终于放我们行
坐上回家的计程车
我想这下子可轻松了
不再……
却看到乡愁同它的新伙伴
蹲在家门口
如一对石狮
非马老师的乡愁在这里可是绝对的忠诚呢,就像那对忠诚的石狮子一样,寸步不离地坚守着自己的岗位——坚守在你的心坎上!虽然于外形上,这首诗没有《鸟笼》那样的瘦削与《醉汉》那样的趔趄,但在内容与表达上所体现出的艺术价值与感人程度却是不言而喻的!不知道非马老师是不是更看重《醉汉》?但说真的,我是更喜欢这首《返乡》呢,喜欢乡愁的石狮子形象,干净,无异味!这个比喻绝对没有前例的,以后的又有谁能想出来呢?绝版的乡愁啊!
希望非马老师快乐每一天,远离一切愁,包括这石狮子一样甩不掉,扔不了的——乡愁!
还是废话多多啊,改不了的坏习惯了,唉!有什么说得不对的,还请老师多多包涵!
谢谢!
另附文章里提到的几首诗:
蓉子的《晚秋的乡愁》:
紫色的雏菊簇立在更深色的瓶内
在镂刻着福与寿字的古老花瓮
在异乡的风里凄愁
而虚静落下
在昔日家屋
在远处山冈
云淡淡曳过
风轻轻杨过山头
水悠悠溜走
有琵琶声的哀怨滴落在水上
看青青的潭水有多冷
十月的寒意有多深 以及
幽壑奔冽的光
有一种可解及的悲凉
啊!谁说秋天月圆
佳节中尽是残缺
——每回西风走过
总踩痛我思乡的弦!
余光中的《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方明的《赏月》:
你果真潇洒地
饮下一杯月色
谁能似我
早在千年前的中秋
便了解你泛滥的心事
今夕,莫问我缤纷的神话
有诗有酒有一面
古典的铜镜
历史也不过如此
等待一些侠客擦亮
龙族的子孙是最懂得醉的
不然,你教我如何对影
干下那一壶家乡的
思念 _________________ 手握一枝兰
我的彩虹鹦博客:
http://www.australianwinner.com/AuWinner/viewforum.php?f=391 |
|
|
返回顶端 |
|
 |
郑达夫
2008澳洲彩虹鹦十佳版主
年龄: 56 加入时间: 2007/07/28 文章: 5573 来自: 福建永春仙夹美寨园德楼 郑达夫 邮编362604 积分: 24974
:
|
|
返回顶端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