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mg
会员等级:3
性别: 
加入时间: 2006/10/16 文章: 156 来自: 浙江杭州 积分: 470
:
|
|
金华山色与天齐,
一径盘纡尽石梯。
步步前登青汉近,
时时回首白云低
——唐•袁吉:《登金华山》
浙江金华山素以林海莽原、洞奇景异和道教名山著称于世,早在宋代即有“天下名山”之誉。层峦叠嶂,林木森秀,溶蚀明显的“喀斯特”地貌鬼斧神工般造就了千奇百怪的50多个溶洞。蜿蜒山中的溪流涧水迎送着一路的草木芬芳。或奔突喧虺于崖间石下,泛银拥雪,潺潺如歌;或暗河汹涌隐入溶洞,跌宕成飞瀑直下,组成了一幅幅罕见的水石奇观。旧时金华山就有“五洞十景”, “小舟穿岩洞,琳琅景物多”的双龙洞、“一瀑垂空下、洞中冰雪飞”的冰壶洞、“千寻通地脉、一线透天门”的朝真洞、“眼前逢壁疑无路,跌宕前登别有天”的桃源洞,无不以水石之胜名扬天下,一向被誉为道教第三十六洞天。合称为“金华三洞”的双龙、冰壶、朝真三洞之所以历经千年而魅力依旧,不仅因为三洞的景观兼擅“洞幽、水趣、瀑奇、石美”之胜,更因为三洞的山水奇石深得大自然的空灵情性,问津探胜更是独辟蹊径—— “卧舟”、“观瀑”、“赏石”、“探险”,崎岖曲折中自有永志难忘的盎然奇趣。
双龙洞
顺着弯弯的山道,一路的山花绿树相迎,溪涧中流水淙淙,给人带来一种清新欢悦的好心情。路到洞口,山环水绕,鸟语花香,别有一番诗情画意。洞口对面的石壁上镌刻着叶圣陶先生的《记金华的双龙洞》——那是一篇人所熟知、选入中学课本的范文,分明给人一种温故而知新的冲动,用名人的游记作景点介绍,我不能不佩服金华人煽情的精明。
双龙洞是整个双龙风景名胜区核心景观和象征,位于海拔520米的半山腰。双龙洞由内洞和外洞组成,外洞犹如一间高大敞亮的迎客厅,高66米,广、深各33米,面积有1200多平方米。因为双龙洞是龙宫,当地人称它为“龙厅”。抬头仰望洞壁,洞口右面有一条青色龙状钟乳岩纹自东北洞顶蜿蜒而来,有鳞有爪,形象逼真。左面另有一条黄色钟乳石自西北俯冲而至,龙头状的石块就俯伏在洞口左边。二龙卫护,象是在镇守道家的神圣洞府,更象是在迎接远道而来的天下朋友,山洞也因此而名为“双龙洞”。洞内外口陈放着一排排石桌、石椅,计其数可容千人品茶避暑。洞中凉风习习,常年温度约在15摄氏度左右,炎夏至此,“上山汗如雨,人洞一身凉”,真是纳凉观景的好地方。洞口西壁“双龙洞”三字,传为唐人手迹;东壁“洞天”二字,为宋代书法家吴琳的墨宝;而“三十六洞天”五个大字,则出自国民党元老、近代杰出书法家于右任之手笔。最里边石壁上还有“水石奇观”石刻和清代名人探洞游记碑刻。最令人称奇的是洞内那块“双龙洞”石刻,笔走龙蛇,“龙”字却是反手书写,似乎只有钻进石内才能读懂。初见之下,颇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细细揣摩,方悟出其中的锦心绣意:“龙”字反刻,寓意双龙洞的两个龙头在洞外,站在碑前寻龙头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只有反过身来,才能见到洞外双龙的庐山真面貌。除了石碑,“龙厅”内石笋、钟乳林立,肖形肖神,陈列出龙宫的万千珍宝。西厅内有一黄色钟乳石,高达5 米,如飞瀑倾泻,气势雄壮,却又悄无声息,人们称之谓“石瀑”。也有人说这不是“石瀑”而是“石袍”,相传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曾隐身救人于此。仙踪难觅,只留下了一领衣袍随风飘拂。东壁下有清泉一缕,泉水清凉甘洌,洞中茶室以此揽客,过往游人也忍不住咂口称绝。厅北尽头就是“骆驼仰首”、“石蛙窥穴”、“雄狮迈步”、“金鹞展翅”等许多形象生动的钟乳石,形肖神似,蔚成奇观。特别是那一片 “仙人田”岩溶景观,层层叠叠,梯贯绳连,直济云天,四周村落依稀,“依依村中树,暧暧墟里烟”,使人仿佛置身“鸡犬之声相闻”的世外桃源。
如同天上的银河隔断了牛郎织女,外洞与内洞之间也横亘着一道地下河。有趣的是,这地下河只见流水,不见彼岸:一块巨大的岩石覆盖在一线清泉之上,生生地把内外二洞截然分开,内外洞之间仅有水道相通。而且因为“千尺横梁压水低”,要想进洞就得“轻舟仰卧人回溪”。水道长10余米,宽3米多,虽然路途不长,但进出其中只能“卧”船——说卧而不说坐,这就是游双龙洞的别有情趣——由于岩底仅离水面一尺左右,只有平卧舱底才能安然而过。船不大,同绍兴的脚划船相仿佛,狭得仅容两人躺下。小船晃悠,水花飞溅,钢缆牵引着小船从岩底穿过,头顶的岩石扑面而来,有一丝惊悸,有一些慌张,却是有惊无险。小船穿行到岩底中间一段时,眼前是一片漆黑,四周似乎也静得可怕,听得见紧张粗重的呼吸,砰然作响的心跳也似乎特别沉重亢奋。仰卧在船底,紧张得一动也不敢动,眼睛却一夹也不敢夹,屏息静气,生怕岩石把鼻子擦破了。但这不过是一霎那的瞬间,船过横梁,眼前又豁然开朗,起身环视,柳暗花明又见一村。内洞似乎比外洞大得多,面积约2100平方米。倘说在外洞是“神龙见首不见尾”,进入内洞就宛如置身仙境龙宫了。不但可以见到龙身、龙爪、龙尾,而且可以尽识龙宫的奇珍异宝。洞内星布的钟乳石、石笋、石幔、石柱构筑起龙宫的一路奇景:“彩云追月”、“天马行空”气势何其磅礴,“海龟探海”、“龟蛇争仙丹”、“青蛙盗仙草”、“寿星与仙桃”,珍藏何其丰富,“金华火腿”、“北京烤鸭”使人馋涎欲滴,而“晴雨石”、“拇指泉”和郁达夫命名的“盆景小瀑布”又何其清丽雅致。尽管洞底崎岖不平,洞顶高低起伏,加以洞内空气润湿,石溜路滑,走起来难免跌跌撞撞。但琳琅满目,变幻无穷的20多个岩溶景观,令人如行山阴道上,目不暇接。穿洞而过的地下河,水显得分外的晶莹清彻,淙淙之声如琴瑟和鸣,仿佛神韵天籁。那清幽,那情致,顿使人尘心如洗,乐而忘返。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