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兴濂
会员等级:4
性别: 
加入时间: 2005/11/09 文章: 412 来自: 中国辽宁 积分: 1772
:
|
|
散文谭片
李兴濂
中国是一个散文传统深厚的国度。先秦诸子,在思想和文采上各逞雄长,庄周、苟况、李斯、韩非这些人不仅是思想家,也都是散文家,汉代的贾谊、司马迁、王充、诸葛亮等人,不仅是政治家或历史学者,也都是散文家。他们的文章富有形象的特征,“笔锋常带感情”。唐宋时候,散文就更加发扬光大、蔚为宏观了,出现了“唐宋八大家”,曾是散文繁荣兴盛的顶峰。
现代人们已经惊异地发现,在这经济的喧腾年月和文学的萧索时期里,散文在这大转型的时代,急剧变动的生活赐给了散文一个千载难逢的机缘,今天人人都可能有大量新的发现,提供出比平时多得多的新鲜体验,从而打破僵硬模式的束缚,创造出开放的、新颖的风格;就散文自身来说,由于它的自由不羁的天性,它可能是目前最便于倾吐当代人复杂心声的一种形式。日日更新的生活和散文的形式特征,造成了散文迅速发展自己的空间。
然而,能否真正产生叩响当代人心弦的好散文,光有形式优势和艺术空间还不行,归根结蒂还要看作者——精神个体有无足够的感应能力和创新能力,摆脱传统压力的能力和辟创新境的能力。散文不能因袭前人,一拿起笔,传统散文的老面孔就浮现出来,雨中登山呀,海外游踪呀,观光苍松白杨呀,怜惜山猫小狗呀,小女人情感呀……经典散文已经形成的固定视角,有其顽固性,生活被它们分解成条条块块,以至我们身在生活中,只知循着它们提供的角度去收捡素材,剪辑生活,对埋在深处的东西,则无动于衷。于是,生活的完整性、丰富性、原生性、流动性全都不见了。我们好像拿着一张网,鲜活的水和鲜活的鱼全都漏掉了,最后还是只剩下这张网。
散文应该是在天地和人生的大背景下内心的痛感和欢乐,是人人感觉得到,却人人忽视或是无法表达的感受。这些东西就像金子,是需要在生活的河流中不断淘洗,才能够发出耀眼的光芒来。所以说,散文不一定去直接赞美生活,却要追求生活溶解在心灵中的秘密,有民间视角,有烟火气,有趣味,以浓重的生活质感,来征服读者,感动读者,沉醉其中,享受美感。
这就需要作者具备非同一般的思想和学识。古今中外,大才大智者如恒河沙数,我们的一点小感悟,小发现或许几千年前就有人说过了。因此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才能发现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东西,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才能真正抵达生命的高处。其实,每个个体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生命所体验到的生命形态,也是最丰富最复杂的,因此把自己所体验到这些感受记录在笔端,它就是最具文学景观的“金子”。散文是一种真正展示作者内心和灵魂的文体,是对苦难生命的抚摸。我们的眼光应向内心深掘,从平常生活中一件小事,一个细节,都要用自己独特的视觉来进入它的内部,体悟人性的真实,洞察生命的妙谛。它是我自己的,就像你家乡的一条河流,别人看就是一条默默流淌着的浑浊的河流,而散文作者应把它当作历史记录者,当作一个有着疼痛灵魂的生命,她日夜都在痛楚地看着她那一茬茬庄稼似儿孙。这样一来,许多原本顺理成章的思维换向了,呈现给读者的就是一种新鲜的东西了。
进入散文写作时,仿佛进入了一片苍茫的原野,四周是无际的麦苗、绿草和鲜花,一条弯曲的小路孤独地通向天际那丸煦红的落日。作者就沿着这条生命之路走在寂静的天地间,柔软的目光极尽远处,这时,落在视野中那些妖娆的极具生命力花草、鸟虫便开始舞蹈,歌唱……这路就是线索,这妖娆的花草、歌唱着鸟虫就是内容。好的作者常常感觉到笔下的文字有疼痛感,让人感受到心灵的关照,感受到思想的锋芒,并且,语言要富有张力和弹性。心中得有大爱。爱能使你像脚下的土地一样仁慈,使你的心胸像天空那样纯净广阔,使你像大树一样挺拔葱郁。因此,要好写散文,首先要有感情,无情之人是写不好散文的。虚情假意的人也写不出好文章。只有胸怀真情,才会真切地感受人情的美好,大自然的美丽、天空和大地的广阔和仁厚。你的眼光也因此会有神性,就能发现许多看似普通平凡的东西,其实都是闪烁着光芒的“金子”。它经过生活的河流淘洗过的,具有永恒的生命力。月光下蛐蛐的鸣唱,那是大自然的诗和音乐;溪水边,一株滴着晶莹露珠的小花,那一幅生命的书和画;清冷的夜晚,从远处传来的孩子的啼哭声,那是人生的痛感和欢乐。
每篇散文尽管内容不同,主题不同,文字或睿智、机诡、幽默、淡定、洒脱,但有一点是相同,这些文字都像处子一样纯净得如山涧的溪流,透明得如阳光下的冰。说到底,文章的高低主要表现在立意和选材上。文字可以靠训练获得,文章的立意和选材的眼光却不是靠训练就能得到的,这是文学以外的东西,是要在生命的磨砺中才慢慢感悟到。
闪耀着神性光芒的文章,应是每个写作人的追求。文章中有种独特的能渗进人心的东西。鲜活的文字背后,更有一片蔚蓝的大海,海面上白帆点点;有一望无际的绿色原野,绿野上摇曳着星星小花。文学的价值和凝重思考不能丢掉、文学的创造性、独特性不能忘掉、一切文学艺术所肩负的向善向美的责任不能放弃。好文章不在于长短,一沙一世界,一花一菩提,在这一个个文字里立着的是写作者人格和品性。
_________________ 李兴濂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辽宁作家协会会员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