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会简介] [章程/会员] [会员申请表] [澳洲彩虹鹦网刊] [订阅会刊] [联络我们]

 

找对象

——关于爱的随想 

刘虹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爱,就是找到自己。

找到一面自我的镜子,一个灵魂的解读者。

这是人生的一个大主题。按西方的传说,人到这个世界上来的时候是不完整的,他被分成了两半;他的一生都在寻找他的另一半——这就是爱情。

而我想说的是,真正的爱情并非只是寻找另一半,而是找到一个完整的自己。

在这个意义上,爱情的定义近似于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略有不同的是,爱是个体自我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在马斯洛“人生需要五层次”——温饱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尊严的需要、爱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之中,最上面两个层次的需要实际上有很大的重合面:

爱情的满足,是人的最高需要即自我实现中的一个最重要的方面——个性的自我实现。

爱,是彼此最深入、最完整的审美阅读,和独特价值的相互肯定。

至于在功名利禄权势等社会性领域的自我实现,在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的某个社会群落中的被肯定,它更多地体现为个体人性中的共性——社会“教唆”和挤压下集体的、共同的价值取向。

虽然,人性中的个性与共性是相互纠缠、相互作用的,但作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他的自我实现的需要中,更多地是需要作为“这一个”被肯定,是活出一个真实的、独特的自我,而不是人云亦云地囿于某时某地某个社会群落的评判,甚至于压抑个性,屈就或迎合庸俗的、短视的价值观。

因此,爱情,就是发掘个体“人”的独特的价值与美的两人共有性;并欲以以身相许、相依为命的方式给予最高的肯定。

因此,寻爱,实际上是在寻美——在爱人的身上找到自己的美;把自我内在的独特价值通过“对象”(爱人)的肯定而客观化——亦即对象化。

所以,中国人很准确地称谈恋爱为:找对象。

 

 

自我实现,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它实际上表现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客观社会环境中的自我实现,所谓事业上的功成名就,即“成就感”和社会的肯定感;另一个是主观自我本性中的自我实现,这就是爱情的圆满——找到一个自身的解读者、开掘者和鉴定者,一个自我本质的外化物——镜子似的爱人。

当然,这两个领域并不是截然分开的,二者有交叉之处,并互相影响——简单地说,一个有高质量爱情的人,其素质肯定有助于社会拼搏(至少是激励作用);而一个在社会角色上较成功的人,有更多机会寻求高质量的爱情。当然,我们言说的前提是健康的社会。否则,一个人有可能社会角色越“成功”地搏得功名利禄,反离真爱越远。

是的,找到一个最接近于自己内在本质的“对象”,此乃人的一生永难放弃的追求。找到了,便实现了人生高层次的满足。对于绝大多数女性,甚至是最高层次的满足。

如果未找到,或者遇阻、或者得而复失,将令人痛苦并抱憾终生。这个人即使功成名就、有权有钱,严格地说,他仍不能算一个“人生自我实现了”的人。他临终时,一定是带着遗憾走的。因为他落空了人生需要不可或缺的一个高层次的满足。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人人性的本质最完整、最深刻、最彻底的自我实现,更多地是在爱情领域。在社会领域的被肯定,只是他本质力量的一个或几个方面,甚至不包括最深刻的方面——自我最真实的面目、人性的最角落的地方、最不为人知的隐秘和趣味、最变化莫测的情绪和念头等等,只有他的情感对象才能更多地解读到和评判到。谈恋爱,就是在人性最深入、最全面的领域,进行彼此吻合与否、异同各占多少的检验过程。

所以,爱情的追求令许多人肝肠寸断、九死不悔。同时,它成为人类艺术的永恒主题,几千年来咏叹不衰——从这一点也能证明爱与美的密切关联。

 

 

之所以说人生自我实现更重要的是在爱情领域,除了爱情的追求和实践过程能使一个人的人性得到最深刻最全面的解读与印证,而且,从动态的角度说,爱情还是一个人人性成长和不断完善的最重要的学校。

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说,首先,爱情寻求能帮助你在了解和探索对象的内在本质时,不断认识自己;反过来,加深了对自己的认识,又有利于更深刻地认识世界和他人——这是一个良性递进的过程,主观、客观不断地互相推进,将大大促进一个人人格的成熟。

其次,在恋爱对象相互了解和自我认识的推进过程,以及内在需求全面深刻的彼此吁求过程中,有助于调整和矫正自我素质的缺陷——爱情中的人都希望自己更美!这有益于提升人的精神品位。人不可拒绝成长。自我完善与人格成熟是一个人一生的课题。

是否可以这样说:真正相互爱着的人,是互相砥砺、共同长进的人;恋爱的过程,就是使人性丰满和完善的过程。

所以,在爱情这所学校里,是人性最容易激发出它的闪光的时候;获得了爱情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到人生巨大的幸福感——此乃人生最正面的“高峰体验”。

而缺乏高峰体验、以及对其表达的人生,可谓之苍白的人生,平庸的人生,不善待自我生命的人生。

 

 

以上,都是关于追求爱情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是出于健康的人性全面发展的角度提出的。那么,落实到爱情的可操作性,又有着怎样的路径呢?

我们说过:谈恋爱,就是在人性最深入、最全面的领域,进行彼此吻合与否、异同各占多少的检验过程。以比较理想主义的标准,这一操作过程有着什么样的基本层面呢?或者说彼此最需要做哪些方面的沟通呢?可以粗略划分如下:

一是在人格的基石方面——是否具有正直善良、刚正不阿的品格。这里的善良,肯定包括宽容和大度;但不能过头,否则就成了无原则的“老好人”,所以还必须强调刚正。如双方吻合,就都是个“好人”。那么就可以做一般的朋友交往了。

二是在价值观方面——可分为大的人生方向的选择,和小的日常生活中的取舍这两个方面。大的:是否不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能冲破官本位价值体系的束缚,健康丰富地发展自己独立自由的个性,求真欲强,看重精神生活,并以追求人格的自我完善和人类自由这一永恒价值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同是一个有信仰、有持守,人生大方向一致的人。小的:指对日常生活中大小事情的决断取舍。如果以上两个方面都比较一致(生活小事当然不必太苛求,必须懂得求同存异,互相包容——此为“善良”的题中之义),乃称“志同道合”,你们就可以做深入交往的好朋友了。但只有价值观的一致,一般还不一定就能做夫妻。把爱人仅仅定位于志同道合,绝对是个误区,导致了那么多“两个好人离婚”的现象。实际上,彼此能否长久相爱,其中还具有下面将谈到的人性中更深刻的性格因素——审美观念的因素。

三是在审美观念方面——应分为三个领域:一是“俗”的领域,在生活审美中趣味比较接近,较多的共同爱好和习惯;二是“雅”的领域,在艺术审美中具有同一层次的品位,较一致的鉴赏标准和追求;三是在更微妙的性审美领域,彼此气质、神态、动态、身态、相貌、气味以及情感表达和做爱方式的相互吸引和欣赏等等。如果双方具备这种人性深处的趋近,就堪称“趣味相投”或“情投意合”,就可以成为情感对象,甚至结合在一起了。

四是在思维方式方面——是否对世界的感知、认知、把握和表达的方式上较一致,掌握超越二元论的认识论,不搞相对主义的诡辩;在表达中所运用的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能力和语言的修辞能力较同一等等,不至于在思想交流中出现“鸡对鸭讲”,对话隔膜。如果这个较之情趣审美更精微更难以捉摸的纯精神领域,也能达到较高度的同步,就堪称“心灵默契”或“心有灵犀”了。这是爱情的奢侈品——前提是:如果前面的一、二、三都同时具备了的话。

五是人生的阶段性需求方面——是否在彼此相遇时,正好有着较一致的当下阶段需求,使双方的人生轨迹在此时形成交点,很幸运地具有了主观与客观的时空的“共在性”,不至于因为相遇时当下需求目标的错位(比如一个想外出闯荡世界,一个却想安居乐业;比如一个已走过了失败情感的痛定思痛时期准备扬帆情海,一个却正深陷于爱的挫败难以自拔无心面对新的情感等等),而使本来大有沟通基础的双方失之交臂;即使双方可能具备了前四个层面的接近,也只能抱憾。

以上只是为了表述的方便,作了这五个方面生硬的的划分。事实上,它们是互相交叉彼此渗透的;并且也并不一定具有层次间的递进关系。需要注意:如果不具备最基本的一和二,单独的三、四、五,在爱情对象的选择上都是不牢靠的。同时,要强调三的重要性。

 

 

虽然在所有人的心底都有爱与被爱的渴望,体现了爱情的必要性;以上我们也分析了一般爱情在操作层面的可能性。然而,爱情仍不具有必然性,它在现代社会似乎越来越难以寻觅。如今,市场经济大潮中泥沙俱下,人们空前释放了物欲,而人的精神生活包括爱情,愈益萎缩了——许多人在心理上,越来越丧失着爱的能力。

今天,人们说起爱情,无不感慨唏嘘,要么,像是在说一件久违了的奢侈品;要么,干脆被讥讽为“不识时务”,追求太虚幻的“傻瓜”。

爱的心理能力的丧失,直接导致爱的行动能力的丧失。正因为有些人在心底已经不相信世间存在着爱,没有信心去追求爱,继而,在行为上失去动力,不敢、也不愿付出代价去追求爱;有的极端自私者,则一味在爱中索取对方的温暖与关怀,自己毫不付出。这种因怀疑或过于自我中心而导致的患得患失的心态,首先削弱了寻爱的愿望,无异于釜底抽薪;同时又必然削弱了求爱的行动能力,使人们进一步失去爱情操作层面的可能性,甚至伤及爱人。

于是,在情感领域,人们求爱的“标的”越来越低,情感生活的质量也随之越来越低,“找对象”的条件越来越数量化、乃至计量化。

比如,男人对女人已几乎不计内在素质的要求,而是一味苛求外在的“养眼”度,甚至可以具体为数字化的胸围、腰围、臀围,以及皮肤的白皙度和身材的高度。而一些女人对男人的要求,更是赤裸裸——与这个人本身已没什么关系,无论内在外在,而是只要一个数字:钱!也有看中权的,那是因为它可以通过寻租交换为钱。

对这样的“爱情”,我曾描述为几句诗:

 

不再盟誓,更不手书

不留痕迹,作案般严谨

才省略花前月下

又越过信笺上的暗格

如今的你简约、直捷

未走上心头,便走上了床头

 

不厌其烦的

是对皮肤感觉的研究

咸水津津的典藏漫过卧室

直逼书房装童话的那一层

 

天平发达了计量学

一边是长宽软白挺塌度女人的肉香

一边是房车大小钱包鼓瘪男人的铜臭

哦,这个数字化时代

无论交易成否都能缩短

皮肤到皮肤科的路程

……

——摘自《爱情》

 

 

在当前社会爱情领域的这种“变异”,除了社会转型期人们失去持守,物欲横流使心灵失序、道德失范等现实原因之外,还有着更深刻的民族历史文化根源——尤其是在男女两性情感追求的巨大落差上。

首先,从民族文化的根子上来说,人类文化创造的三个“元精神”——信仰精神(追求永恒价值)、求知精神(追求终极知识)、仁爱精神(追求博爱情感),在我们民族身上只有最后一条还有些影子(但孔子之后“钦定”为国教的儒教,已变味成了假仁假爱),我们尤其缺乏信仰精神!不相信永恒价值绝对真理的终极目标召唤,致使人生失去了“定向器”。而失去了方向的人,最容易为物所役,为欲所驱,过于看重现实物质的满足而轻视精神生活。作为人类最丰富的精神现象的爱情,在社会挤压、物质相争之中,就很轻易地被排斥在了人们生活的视野之外,或者把爱情追求堕落为纯粹的性活动。

其次,从价值体系上来说,中国两千多年的专制极权制度以及科举制度繁衍而出的官本位社会,将人生的自我实现完全定位在当官掌权上(近年又加上了“钱”字),爱情总是被当作争权夺利“正餐”之后的一道可有可无的甜品。只有人生大事风调雨顺时,爱情才有可能被提上议事日程——但也仅仅是可能。尤其是男人,更是把登科及第、搏取社会功名作为人生的惟一目标。至于娶妻虽也号称“人生大事”,更多是为了生子以传宗接代,和作为保姆以相夫养子,两情相悦的爱情寻求是很少见的。“五四”以后虽有改观,但在社会给男性灌输的根深蒂固的价值观的支配下,男人们总体上还是悠悠万事惟功名是大,不重视精神生活和人性的丰富发展,一旦在社会角色与情感角色发生冲突时,他们一般都会舍弃情感。对此,理论界概括曰:“男人是社会的动物,女人是情感的动物”,可谓中肯。

再次,从男女两性的心理差异来说,长期的官本位社会和男权文化,除了致使男人更看重社会角色的成功、女性更追求情感和家庭的价值这种人生取向上的巨大错位之外,男权文化致使女性长期处于“被看”的位置,女性自身也烙下了“第二性”的心理,在爱情追求中尚有许多顾忌,在对象的选择上与男人“共谋”了男强女弱模式,造成“轮空”式的错位。我在这里更要强调的是,如今愈益追求自立自主自由这一人的主体性的女性,与长期在权力体制和世俗价值观的驱策下早已被精神阉割、丧失了主体性的男性之间,更存在着人性品格上的错位。在情感领域,无疑是勇于舍弃世俗利益追求真爱的女性,更具有人性全面健康发展的终极价值意义。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红楼梦》里说的“女人是水做的,男人是泥做的”堪称真知灼见。

此外,两性爱情追求上的落差与错位,还有着性心理、性审美的原因。简言之,对于爱,女人更多精神层面的因素,男人则更多感官层面的因素;女人是审美式的,男人是消费式的——所谓“女人的爱从大脑开始到生殖器结束,男人的爱从生殖器开始尚未到大脑就结束了”。社会上流行的这句笑谈也许有些极端,但很形象,也切中了要害。

女学者崔卫平最近发表的《宦官制度、中国男性主体和女性解放》,从中国社会文化制度的角度,对我们谈的“错位”问题也有所涉及。读后,既让女人们感到痛快淋漓、醍醐灌顶,又让她们心生深刻的绝望——面对心理上丧失爱的能力的男人们,女性似乎只能解放成女光棍?

 

 

在几千年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在官本位制度的土壤里,一直以来,中国男人内心里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女人呢?他的这种需要有没有现实可能性呢?

我在一年前写的两首诗初步探讨了这个问题(为避免偏颇,阅读时可在诗题中“男人”前面加一个限定副词“某些”):

 

《男人需要的女人》

 

需要保姆,管吃喝拉撒……睡

需要护士,管挠痒抚痛……陪

之后,还需要对话者两位——

一位负责欲,一位负责魂

 

需要欲的应答善解风情,叫做尤物

需要魂的切磋敏锐但不尖锐,叫做精灵

有时需要灵肉合一为艺术提供灵感

像罗丹的克罗岱尔,如果再乖一点

 

不像女人那么傻,用一生守望一个人

男人善于凑合,懂得区别对待

他是情爱的阶段论者:为初级阶段

委屈,又对高级阶段缺乏安全感

总想在同一时空悄悄巡幸更多阶段

他同时又是情感的消费主义者

消费能力很低,口味却很宽

信用等级也低,经常赊帐不还……

 

一个中国的标准男人似乎需要四类女人

她们有时相互交叉,但最好各司其职

每类都应是复数,太平盛世勇于做加法

进退有据:前提是肉身的安逸和安全

一有风吹草动就慌忙做减法——

 

一般用倒序:从精灵、尤物减下去

他悔,这盘正餐后的甜点太奢侈!

他恨,这个拉人下水的勾魂妖精!

他疑,曾经的审美愉悦像一场青楼失足!

减!减到保姆是底线。他离不开的是

母性的照料、呵护与纵容,更离不开

世俗社会评价赏给他的小红花

 

看来,长不大的男人一生只认得两个女性

一个是母亲(用保姆式的老婆代替)

一个是艺妓(婚外能唱和又能献身)

这之间,从未出席的是——女人!

他对老婆或曰老妈子始终心不在焉

对艺妓或曰情人潜怀着共同犯罪意识

这之间从未出席的是——爱的自我肯定感

 

三千年了,男人的情窦从未打开

不知爱情,只好薄情、调情、滥情

三千年了,男人的需要没怎么变

惟一改变的是艺妓——如今可免费消遣

之后,反遭男人贬谪以示改邪归正

之前,却是以爱情的名义开始的……劫掠

 

其实,中国的标准男人需要什么样的女人

分明是个伪问题。你怎忍心对这个

类人孩,用成人的话题去为难?事实上

不是需要什么,而是有没有能力

去需要?这样问题也许更简单——

 

他需要过的真是……女人吗?

或者,他真的……需要女人吗?

 

(也许,这首诗的标题应该改一改?)

 

 

《此处:菊花、葵花与诗》

 

她,是郊外的野菊花

他,是墙根的向日葵

一个由着自己的性子长

一个总在迎合墙头上的太阳

 

她在蓝天下蓬勃着原初的蓝、白、黄

总想绽开得更恣肆一些更性感一些

她笑不笑,和老天的脸色没关系

热不热闹,她都是自己园子里的小小女王

 

他这棵葵花却不是梵高的那一棵

没有体温,如果发烧也是奉命于阳光

那高墙里的君王。为此他总向城里张望

并且拿一生的喜怒哀乐,作太阳的反光

 

最初像喜剧:他羡慕宫墙柳堂前燕甚至

盆景,欲移民到深宫那怕后花园

他先阉割了开花的欲望,又将雄心换妾心

而她,却远远地把他遥望成了一棵橡树

 

距离产生的美随距离的消失而消失

历史才有了戏:好看而屡演不衰的悲剧

菊花演怨妇葵花也是,都因为献身受阻

她因可献的对象太少,他因争着献的人太多

 

文明古国才有了葵花籽一样密密匝匝的诗歌

一般是他失宠时才写诗(拍遍栏杆采菊东篱)

他失定了宠时才正眼看女人(偷眼望长安)

一般是用皮肤看,贪婪掠夺式地看

 

自比落难公子暂将雄心——不,妾心放下

疯狂采菊,恶补亏歉的岁月和威严感

可心理上已去势的他,得不得志都没有了

爱的能力:下半身没有,上半身也没有

 

焦虑的葵花愈加发愤仰起头:出人头地要在

上面实现自己!除了仰望,或蔑视的俯望

他从不会对望。虚弱得难容菊花作为镜子

照出私下的真相。他冷漠女人其实是逃避自己

 

郊外的野菊花要么自生自灭,要么枯萎于庭院

移民的向日葵失去了根上土和叶脉血

它们约好了似的都风干于此处,都留下了

此处繁荣的怨妇诗——哈哈,这首也是。

 

 

 

在这样一种中国男人的眼睛里,长期以来真的只看得见两类女性么?以至在实际情场际遇中也集体无意识地索求着这两类女人?

无独有偶,或者说“英雄所见略同”——近日我读到一位著名男诗人的诗句,竟与我写的如此相似(诗中他借一个男人的口吻强调说):“世上的女人分为两类/一类是妈妈/一类是妓女……”在这里,男人们透露出一个值得关注的潜在心理:对于人类的另一半,他们要么向上仰视(母亲。可以用来撒娇,用来在某些时刻表示对长辈和权威的尊敬),要么向下轻视(妓女。可以用来调情悦性,但在关键时刻需要逃避被社会追责时,则拉来垫脚,以示自身的道德优越感)。这之间恰恰缺失了现代人际关系最重要的姿态——平视(平等地对视),从未把女性当作平等的人来“对视”。

男人的现实理想很可能是:拥有一个母亲式的照料和娇纵他的女人,使他有一种回到子宫里的安全感(一般用保姆式的老婆代替);同时再拥有一个能交流唱和能愉悦性情、但最好没有婚姻关系因而不用负责任、又可以随时更换的“尤物”式的女人(时称“情人”)。

其实,这个“情人”并未被当作人,跟个地下性服务工作者也差不多,不同的是——她是免费的。她之所以无愿无悔全身心投入了好一段时间,主要是因为太相信了他给彼此的爱情定位和婚姻承诺;而且在这之前,最有力地打动了她的心的,是他痛说革命家史(一开始就没有爱情的令他窒息的婚姻)或者再加上控诉社会的迫害——才子落难啊!

之后,有了点风吹草动(比如老婆发现了,或有碍升迁了),他可能先捶胸顿足向老婆痛骂勾引他的狐狸精;然后,段位比较高的,还能让被欺骗了的老婆产生“跟不上形势”的负疚感,赶紧去美容烫头买时装,学着想象中的狐狸精的模样把老公勾引回来。同时找机会打上那婊子的门去,而从没想到先要讨伐叛徒丈夫,重新掂量一下自己婚姻的脆弱之处,和因欺骗留下的裂痕。

那边厢,用一个电话、或电子邮件跟艺妓拜拜(一般不会去当面给个说法划个句号,心底还是发虚啊),理由是良心发现了,或者老婆离了他就活不下去了……他带着改邪归正和体恤弱势个体的道德优越感,没事人一样地回归家庭了。至于在两个被骗的女人之间他造下了多少伤死人心的孽,她们多久才能平复创痛,他是不负责不担当的,尤其是被以爱情名义劫掠的艺妓,打碎了牙自己连血咽下去吧。

对于这种连自己的形象都不想负责的男人,一个自尊的女人是不会当他的老婆的(其实他要的是无条件包容自己的母亲式的老妈子,因为他永远不想长大);一个明智的女人是不会轻信地做他的所谓红颜知己的(免费艺妓不过是白赔了一段生命充当了他审美及婚姻双重疲劳症的润滑剂,最终落个自取其辱)。

这种男人正是在男权文化教养下,表现出情场上极端的自私和任性,把老婆和情人都没当作需要平等尊重、忠诚负责、有知觉有痛感的——人。更没把她们当作需要呵护的女人。

再说,中国文化造就的“标准男人”自古以来都是竭尽晋身之术,要作皇帝的臣妾(想想古诗词中何以有那么多的政治怨妇诗),自己都把自己当作皇帝的“女人”,权力的“小妾”,其性心理早已变态,他哪里还能持有正常的成熟的男性心理去面对女人。

可见,丧失了主体意识的男人,无能力去爱;极端自我中心的类人孩式的男人,无资格去爱。

由于男人长久以来普遍的心理自我阉割,从而客观上使女性减少了可面对可寻求的情感“对象”。这种最大的两性间的错位,既是男人的悲哀,也是女人的悲哀!

用我两年前写的一首小诗结束这篇随想吧:

 

《螺帽与螺钉》

 

早先螺帽与螺钉互相吸引

它们对抗——对抗得严丝合缝

事情如果结束在诗歌之前

彼此就不会成为对方的漏洞或把柄

 

螺帽总想献身给唯一的螺钉

螺钉窃喜却又怕对不起自己的耐力

希望被多多笑纳而非独占

它不明白螺帽为何要如此纠缠

 

螺钉属于历史叙事外加工具理性

它享受具体和具体的一次次否定

螺帽显然空灵一些耽于美感叙事

它用空间做梦用时间破碎

 

老了的螺钉怀一腔雄性的委屈

还有多少未刺探的空虚未直奔的主题

老了的螺帽笑自己是个圈套

漏掉的是日子套住的是自己……

 

——还是两性差异。这种种差异形成的深壑,曾被社会学家称之为“性沟”,它真是不可逾越的么?它真令人平添悲观心绪……

然而,世间的男女仍在锲而不舍地——找对象啊。

 

 

[网刊作品总目录] [作者简介及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