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鸡蛋面

(贾自强)

凡是与我稍微熟悉点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我喜好吃面的。借用一位朋友的话来说,我简直到了嗜面成性的地步。一日不吃面,就体软力乏,周身不适,活脱脱一个犯了瘾的大烟鬼。

之所以会有这么个吃面情结,还得从我奶奶的鸡蛋面说起。

我们家在西北农村,人多地贫,日子一直过得很拮据。即使逢年过节,父母也拿不出什么好吃的东西来慰劳我。这对于一个正犯谗病的孩子来说,着实是件很郁闷的事。因而,当我生日时,我也就不敢奢望有插着蜡烛的大蛋糕了。但是,吃不上蛋糕的生日,我依然是快乐无比的。因为,疼爱我的奶奶一定会亲自下厨,为我做一碗好吃的鸡蛋面来。在平时,奶奶是舍不得吃鸡蛋的,她要把鸡蛋攒起来卖钱,换油打醋。而为了宝贝孙子的生日,奶奶也就不管这些了。

奶奶做面的功夫是全村最好的,这很早时就得到了大伙的公认。而看奶奶做面更是一种妙不可言的享受。

和面是第一步。奶奶先将适量的面粉倒入一只瓦盆内,左手端瓢水,右手伸入面盆,边浇水边搅拌。几分钟后,面粉变成了面团。面要和的不干不湿,刚好均匀。这就得拿捏准确每次浇水的量,水和面要成恰当的比例。否则,和成的面不是太软就是太硬。太软,擀出来的面条不劲道;太硬,将来的面条嚼起来干干涩涩,没啥味道。当然,从未念过书,不知比例为何物的奶奶,完全是靠日积月累的经验来掌握的。

接着,奶奶把毛坯似的面团放在案板上,双手用力,反复揉动,直到面团变得光洁滑润为止。将揉好了的面团罩在一只小盆下过大概十分钟。用奶奶的话说,就是一阵子。在回面的空挡,奶奶一般会招呼我帮她拣些做汤菜,她自己则弄火烧水。现在想来,这里边似乎也包涵着统筹学的道理。

面团好后,奶奶就开始擀面了。这是整个做面过程中最重要也最见功夫的一环。

我们那里有个风俗。看一个刚过门的新媳妇操持家务的本事如何,首先就看她能不能擀出又细又劲道的面条来。如果做得出,那说明她在娘家的教养不错,将来一定是位贤妻良母。做不出或做得不好,就会被瞧不起。而要把面条做得既细又劲道,还要使每根面条一般匀称,就必须把好擀面这道关。奶奶说,把面擀成五分钱硬币那般薄厚是刚刚好的。

擀面自然需要用到擀杖。擀杖为木质,长短粗细各不相同。如果擀的面较多,一般要用细长型的擀杖。这样不仅省力而且速度也快。反之,要擀的面不多的话,用短粗型的擀杖就可以了。为我做生日面时,奶奶一直都使用那根磨得非常光滑,闪闪发亮的小杏木擀杖。

奶奶把面团放在案板上,双手压住擀面杖的两端,用力将擀杖在面团上来回推动。双手的力度必须相同。这样擀上一会儿,面团不见?鱿至恕C姹嚼丛奖。詈笳娴南裎宸智夷前惚『瘛?

擀好之后,便要切面。奶奶切面的功夫那真叫绝了。她先将擀好的薄面饼一层层地折叠起来。然后左手按面,右手操刀,微微吸口气,切刀便起伏有致的飞动起来,发出马蹄似的哒、哒、哒声。刀刃和左手手指几乎是紧贴着的,可奶奶竟能不看刀刃,边切边与我讲话,丝毫不担心会切坏了手指。切出来的面条竟也真是粗细一致!

放下切刀,名副其实的面条就出来了。奶奶将它们轻轻揽起,转放在一个盘子上晾着。接下来,进入做汤程序。

一碗面,不仅面条要擀好,汤也不可含糊。面、汤俱佳,才算得上好面。

奶奶做汤的原料一般有菠菜、葱花等,再就是油盐酱等佐料。这些都是辅料,主料当然是鸡蛋了。

奶奶将事先切好的菜倒入滚热的油锅,炒一小会儿,加入适量的水。等烧滚之后,再加入佐料,边尝边加,直到合口。我特别喜欢吃辣椒,奶奶每次都会在调好汤味后加一两勺辣椒粉。此时加入辣椒粉,辣味可完全溶入汤中,而且能调出红红的汤色来。这与吃面时再加的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等汤再次翻滚时,奶奶把搅拌均匀了的鸡蛋水倒入汤锅中,鸡蛋水迅速凝结成金黄色的鸡蛋块。顿时,香气四溢,一锅美汤做成了。

汤先放着,奶奶把切好的面条下入沸水锅中,盖上锅盖,两三分钟便熟了。奶奶用竹笊篱捞起面条,在冷水中浸一下,然后盛到碗中。这时的面条微微发黄、晶莹剔透,一看就劲道无比。还未加汤,我已口水直流了。

等奶奶把汤浇入盛面的碗中时,一碗热腾腾、香喷喷的鸡蛋面就摆在了我的面前。就着自家腌制的咸菜,滴一两滴陈醋,那味道太美妙了!

就是这样的一碗鸡蛋面,给我的生日带来了无尽的欢乐,也见证了我的成长。

奶奶去世后,母亲继承了这一传统。在我生日时,她必定会按照奶奶的样子为我做碗鸡蛋面。

后来,我走出山村,去县城读中学,后又从县城到北京上大学。这期间,我吃过很多种面,像北京炸酱面,山西刀削面,兰州拉面,河南烩面,可都没有吃出过奶奶的鸡蛋面那样好的味道来。

我当然明白,虽然只是一碗极其普通的鸡蛋面,可在它里面包含着奶奶对孙儿的疼爱,包含着母亲对一年年长大着的儿子的期望,它是用奶奶和母亲的心与情烹治而成的。纵使人间佳肴,世之珍馐,又怎能比得上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