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小人书之旅 (游记) 西雅 小时候读的《三国演义》是小人书,没有读懂,只知道是一些人打来打去,热闹却不知所云。桃园三结义、关羽走麦城……那些古代的战争故事,在小人书里没有硝烟气息,好象舞台上演戏一样,只是觉得好玩,看过就忘了。 得到一个机会去看三国故事里的真实场景,确实意外。这是2004年的冬季。岁末机关里的繁忙事务也象一场冷兵器时代的战争,不见硝烟,却很疲惫。我把这次意外之旅当作重新翻看小人书的《三国演义》,轻松一下绷紧已久的神经。 小人书之旅先从剑门关开始。冬天的剑门关山寒水瘦,褐黑色的巨大岩石突兀地悬在山体上,一边是乱石堆砌的河床,一边是高耸入云的山峦,车辆贴着崖壁行进,相比古代的“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样的险,已经非常平坦舒适。 我一路上都在默默背诵杜甫的《剑门》诗:惟天有设险,剑门天下壮。连山抱西南,石角皆北向。两岸崇墉倚,刻画城郭状。一夫怒临关,百万未可傍。珠玉走中原,岷峨气凄怆。三皇五帝前,鸡犬各相放。后王尚柔远,职贡道已丧。至今英雄人,高视见霸王。并吞与割据,极力不相让。吾将罪真宰,意欲铲叠嶂。恐此复偶然,临风默惆怅。 翻来覆去地背。希望自己能坐着小车跑在平坦公路上,还可以体会到2000多年前的诗人情怀;希望自己可以借助古诗的力量,回到过去的岁月里激发一点怀古情思。但很快,我就发现这不过是自己的一个奢望。随着汽车速度迅速扑向我眼帘的种种景致,打破了所有曾经的古意幽怀。 我只能在已经不是原貌的剑门阁下,怀念2000多年前的诗人出关入关的那份惆怅;只能在已经不是原貌的烽火台下,猜想2000多年前的三国战争的那份激烈。这种后现代式的缅怀,显得轻薄如山中漂浮的雾气,若隐若现。我无法沉重,亦不愿意真的那么沉重。蜀道看上去再也不难,雄关看上去亦很温柔。沿途飞驰的汽车掠过这座关隘的姿态,全都那么气定神闲,战争也离我们已经很远,使我们无法想象其间的残酷,无法理解其间的悲哀。 我只是三国小人书的一个读者,轻飘飘地就可以翻过这一页。不记得雄关前的战争持续过多久,不记得战争中的箭镞遍地哀鸿遍野,不记得战争过后的血流成河尸堆如山,那些的那些的故事,都象是这本小人书里的一页插图画,轻飘飘地就可以翻过去。 在剑门关前的小店吃午饭,菜单拿上桌一看,不由地笑,三国故事都变成了菜肴的名字:三分天下、茅庐三顾、桃园结义、水煮三国,这样好的一种怀古方式,也是小人书之旅的一种意境,比回溯惨烈的历史要显得文明得多。 剑门关过去,小人书之旅进入昭化。三国演义中多次提到昭化古城,多场战争也在此发生,什么张飞夜战马超、老将黄忠严颜勇退曹兵、姜维兵败牛头山、蜀国大将军费祎欢饮沉醉被魏国降将郭循剌死等等都发生在这里。小小的一个昭化古城,却发生过那么多的战争、阴谋、爱情故事,小人书到了这一页,也显得精彩起来。 从宝轮驱车去昭化古城的公路边,残留着两块石碑,一块写着“三国重镇”,一块写着“古葭萌关”。苍劲的书法字体在车窗外,一晃就过去了。下一个出场的是不熟悉的一个古代女子——鲍三娘。离公路不远处的荒草丛里,立了两块碑,一块写着“汉将军索妻关夫人之墓”,连姓也没有;另一块写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鲍三娘墓”。坟堆上几株翠柏很茂盛。孤零零的一个墓,也不知道生卒如何,也不知道原籍何处,更不知道战争纷乱年代里,她一个女子如何丧命于此,死后连夫妻合葬也没有实现。她那个名叫关索的丈夫,怎么如此待她? 就在那一刻想起,诗经里的《击鼓》诗句: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不知道鲍三娘九泉之下,是否也常常念叨这几句? 费祎墓比鲍三娘墓还要小,说是因为修公路,占用了很大一部分。这个大将军是2000多年前蜀国抵抗魏国的前线总指挥官。其死因却令我颇为费解,既是战争白热化之时,他如何能在商讨军情政务时欢饮沉醉?这样的情绪,是否已经是不祥之兆?正所谓“醉死沙场君莫笑”,这位情绪化的大将军这样一场死法,倒也颇有几分情趣了。 沿着当年的金牛古道,眺望了一下远处的牛头山,穿过临清门(西门),进入昭化古城。小人书里出现了一条可爱的导游小狗,我们走到那里,它就跟到那里,给沧桑的古城增添了一点生气。古城里的小巷很班驳,古城里的院落很破败,古城里的书院成了寻常人家居所,古城里的酿酒作坊成了后来的仓库。冬日里微弱的金色阳光,给了这座已经被时光雕刻地七零八落的古城,一点温暖的影子。 当年王侯府里蓄养金鱼的大石缸,已经变成种植小葱的盆;汉代的砖头做了平民百姓人家的洗衣台下的垫脚石;雕了花的青砖变成装饰普通住户门墙外的装饰品;贞节牌坊也只剩下半截,做了人家门口的垃圾箱;刻了漂亮书法的石门柱,做了晾晒衣物的撑衣架。当年姑娘出嫁必要经过的南城门,早已不见了影踪;半拉的断壁残垣外,只有嘉陵江水依然悠悠地流,仿佛在唱“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之子于归,宜其家室;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昭化古城里的三国故事,想来也一定精彩,战争、阴谋、爱情,它这里全部都有,任何一个主题写出来,都是卖座叫好的东西。只是我来得太晚了,2000多年前的故事了,谁能说得清楚?小人书里语焉不详,只有靠猜,也懒得去猜了,看上一眼就翻过去,这是读小人书的最好方式。 小人书之旅,出了昭化古城,就进了山,弯弯曲曲地绕着一座又一座的山峰走,“及兹险阻尽,始喜原野阔”。这一场川北的冬季旅行,雾是最美的精灵,朦胧了树又朦胧了山,朦胧了眼又朦胧了心。等来到阆中,已经夜色沉沉。直接到了状元牌坊,直接进了张家小院,呼吸一口清新微寒的空气,空气里有保宁醋的味道,知道自己到了阆苑仙葩里,这一夜应该好睡了吧?果然香甜一宵到天明。 清晨早早起来,去古城的街道上走走,因为是周六,除了上学的孩子,街上没有什么人。一家一家的店铺、人家的门都关着。暗红色的木头扇门隐藏在一溜的沿街门廊下,显得很古老。地上是干净的长条石板,尘土很多,一派翻修的迹象。知道看到的都不是从前,知道追寻的也不是真的古代。一间一间的老木格窗,一条一条的老街巷子,都只是一个怀旧的线索,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虚虚实实。 三国演义也不过是编造出来的野史,若是当真,也未尝不可,读书一事本来就是见仁见智。这阆中城里的百姓把故事都当作了家常生活的一部分,过得也非常有滋有味。张飞牛肉招牌在阆中城里的蓝布幌子上到处飘飞,这牛肉黑里透红,又韧又嫩,回味香美。 三国里闹喳喳的张飞在桓侯祠里,被穿戴整齐,做了斯文的样子,给人朝拜。坟上树枝虬然,被看作是张飞的胡须,大家听着都笑。我却在绕坟走着时,发现了坟顶的一朵艳丽玫瑰正在怒放。三国演义里只说张飞勇猛不可当,义字当头,却未曾提到过他有伴侣或者红颜知己。但看他那一手端正好书法,也算是文武兼备,既懂义,当也重情,西楚霸王还有一个虞姬,张飞说不定也有一段风流韵事,只是作者没有写而已。这支红玫瑰相伴英雄九泉,英雄怕也不会那么寂寞了。 贡院里的故事就更多了,间间厅堂的四壁都挂满了说明文字,不看也罢,只是那些毛笔字都写得非常漂亮。杜甫诗中说“阆中胜事可肠断,阆中城南天下稀”,这个“胜事”就是指的科举考试。走过一间间的厅,看着满壁的字,不由地觉得气闷,透过窗棂向院子里一看,发现对面屋顶上落满了黄色的树叶,没有人在院子里走来走去,这个院子显得那么安静凄凉。想起从前的读书人,坐在小小的格子间里,参加科举考试,笔秃词穷之时,望着门外屋顶上一片一片的黄叶飘落,那个心情该是多么的悲凉。 回廊里的黑色廊椅,被叫做腾飞椅,取“飞黄腾达”之意,说是在上面坐一坐考试会成绩很好。可惜,我的英语考试刚考完了,现在坐怕不晚了,但想想这个世界要求我们活到老学到老,说不定下次什么考试就来了,所以还是很虔诚地跑上去坐了一坐。 小人书之旅到了这阆中古城,也就算结尾了。书页里的两个女子逛来逛去,就在这古城里吃吃喝喝、玩玩乐乐、买买小东小西。若是你有兴趣继续看完,就接着往下看,若是没有兴趣,不妨也就可以合了书本子,该做什么做什么去。 阆中古城不大,多的是这几样东西:蚕丝坊、张飞牛肉、各式面点、保宁醋。 最喜欢他们的醋吧。晚上就泡在“保宁醋醋吧”里,荡着秋千,喝“醋美人”、“樱花仙子”,味道很怪,怪得好喝。也不酸,回味有股醋的味道,还略微有点香味。“醋美人”有种中药味,女友喜欢;我更喜欢“樱花仙子”,真的有股淡淡的樱花气息。这两种都属于女士系列,据说是养颜、健身、美容的,我们当然喝得非常虔诚,何况本来就好喝嘛。醋吧的老板是个帅哥,不喜欢说话,喜欢溜达到醋吧门口边去站着抽烟。你要好奇这醋饮料是怎么调制出来的,去问小妹,小妹会一脸迷茫地笑着说,她不知道,只有老板才知道秘方。 蚕丝坊最打动女人的心。看着蚕丝被抽洗出来的场景,都觉得很古典,仿佛自己也可以学一回木兰当户织,坐在暗红色的庞大粗笨织布机前,穿梭织布,心里念着那个爱的人,手上忙碌不停,织丝成布,为自己剪裁衣服,置备嫁妆。就象《孔雀东南飞》里所言,“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那份苦与盼,有着浓郁的古典的悲剧美感。现代女子想尝也尝不到了。我跑过去,用手摸了摸绷在织布机上的蚕丝,真是柔滑如云,织出来的丝布,想必就和我们爱不释手的丝巾一样,柔若无骨。 和女友三番五次去逛那家名叫“张飞蚕丝”的店子,狂买蚕丝丝巾。害得那个帅哥老板第三次看到我们出现在他家店里时,大呼“天哪!”,笑得我们花枝乱颤。据说带两套衣服十条丝巾出门的女人,就是比带十套衣服两条丝巾出门的女人智商高。那么象我们这般狂买丝巾的女人,不知道是智商高还是智商低了。女友买了五条,我买了两条,一共是七条。紫色闪光的、白色手绘牡丹图案的、橘黄色闪光的、翠绿色扎染带流苏的、浅粉色的、墨绿色手绘花朵的、淡黄色碎花的,每一条摸上去都滑不留手,每一条都美伦美焕,钱包都掏空了,我们还兀自欢喜了一路。如果岁月荏苒,也如丝巾这般,呵护女人的一颗小小之心,衰老又怎奈我何呢? 还有他家梁上挂着的一溜小肚兜,都是百分之百蚕丝的。红的、紫的、蓝的、绿的,荷花图案的、如意图案的、中国结图案的、花朵图案的。看得我和女友又眼热又叹气,这么漂亮的东西,倒是穿给谁看去?!只好进门时瞟它一眼,出门时瞟它一眼,瞟了一眼又一眼,还是下不了手去买,打翻了一肚子的酸醋。 羊杂面最适合大清早起来吃。热腾腾的一大碗,端上来,分量很足。羊肉清汤做底,一指宽的面条,绕指柔,挑一点红油辣椒在面里,白汤红花,非常艳丽。呼呼地吃下去,又辣又香又荤又浓,真如一场乡村里的青年男女热恋,俗艳得开胃畅怀、淋漓尽致。 巴巴寺关闭着大门,绕门而过,看见一幅“花雨吹香”的横匾,乾隆8年的匾。喜欢“花雨吹香”那四个字,不知道怎么在清真寺院的门上出现这么缠绵婉约的四个字,印象中伊斯兰教是清规戒律非常严格苛刻的一种宗教。周六的阴霾午后,巴巴寺非常安静,没有花如雨下,只听见落叶在脚下发出的细微声响。巴巴寺旁边的园子里,搭了几排架子,晾晒着整齐的面条,这场景还是第一次看见,觉得非常新奇。女友钻进面条架子之间,叫道:给我来一张面条!我一边笑一边给她拍,多么经典的话!以后,咱们到店里去吃面,不说来一碗面条了,说来一张面条,保证大家莫名其妙。 周日的阴冷早晨,我们离开张家小院,和院子里的柿子树、木瓜海棠、石缸金鱼、艳粉色杜鹃花、还有被关在木笼子里的小狗“乖乖”,挥手告别。这个冬日里的三国小人书之旅,正式结束。我和女友这一路风景看过,醋吧泡过,丝巾买过,如《三国演义》第一百二十回的结束语所言“皆善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