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之行

幽兰

金秋九月,我有幸参加了团市委组织的青年文明号培训班,踏上了丝绸之路,圆了一个十多年的梦。小时候学中国地理,那首“早穿皮袄午穿裟,围着火炉吃西瓜”的民谣一直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里。从河西走廊到大漠新疆,奔驰在无际的阔野上,看到一路风光,引发了我一路的诧异,一路的惊喜。

嘉峪关

吃过大西北特有的窝窝头、小米粥后,我们迎着寒冷的晨风,兴致勃勃地向嘉峪关出发。当“嘉峪关---天下第一雄关”的字匾展现在我面前的时候,我不禁被嘉峪关的雄伟壮观震撼住了。那黄土泥造的城墙带着历史残旧的沧桑默默地矗立着,把我们的思绪带到远古的过去。。。。踏上嘉峪关城墙,看到的是满目荒芜,寸草不生,四周是漫无边际的戈壁滩,此刻我深深地体会到古人的“西出阳关无故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凄情,“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征战人未还”的古诗让我们更深刻地领会了古人那份忧伤的情怀。在嘉峪关门前有一棵百年杨树——左公杨,传说是左宗棠带兵入关,所见之处是一片苍凉,为了稳住军心,便下令大量种植树木,据说这棵杨树就是他亲手种植,因此得名。步出城墙,回首这座宏伟的建筑物,心中顿时涌现出无限感慨,我们感怀古人的悲壮,感慨生命的虚无,心潮汹涌,嘘吁不已。在深圳这个美丽城市生活的我们,更懂得了珍惜和奋进。

悬壁长城

离开嘉峪关的时候,气温已经回升到30度了,我们驱车往悬壁长城,远远眺望,悬壁长城犹如一白龙蜿蜒孤傲地攀沿在悬崖峭壁上。到了山脚下,我们便争先恐后地开始攀登长城,也许是高原氧气不足,也许是崎岖难登,令许多人望而生畏地放弃了,只有少数的人登上了最顶峰,交警小黄因为一口气跑上顶峰,几乎晕倒。登上城楼,我也感到呼吸困难,脑海里仿佛闪现出当年边塞官兵跑步登城操练的情景,眺望四周,只见无边无际的戈壁,顿时,令人平添了几分孤清落寞。听导游说,在远古时期,这里是非常繁华的,但是如今,只有这风沙侵蚀的残壁败砖,孤寂地伫立在戈壁,默默地见证着历史。

戈壁滩、海市蜃楼、红柳

去敦煌的路,在这条古老的丝绸之路上,江南的绿水青山似乎是另一个世界的产物。“千山空浩雪,万里尽黄沙”。一条笔直的大道延伸到看不到边的沙漠戈壁中,数百里渺不见人烟,戈壁滩上,有些地方生长着沙棘骆驼刺之类,大部分地方是一草不长,似乎这里是不放逐生命的地方。入目所能见到的是无边无际的沙漠戈壁,象平阔的海浪一般。我们的车尤如海上的行船般,航行在苍茫之际。

忽然,导游指着远方叫我们看,好一片明净的湖泊和岛屿,岛屿上树木葱茏。导游说那就是沙漠幻海,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海市蜃楼。我们一阵惊呼,围到窗边,所看到景物是真真切切,只是随着车慢慢靠近而渐渐消失,一路上,这样的海市蜃楼不少,有时却是车开了半天也近不了湖边,它是移动的,永远在前方召唤我们。

从小在南方长大的我,在平日生活里,并不觉得水的珍贵,常常忽视它与我们的生存意义,是这片戈壁滩,让我彻底地感悟了人与水的生死依赖关系。有水的地方才有人有树有草有花。

在戈壁中,我惊奇地发现一种开着深红色花的植物,红红的叶子铁杆般的干,如同一簇簇篝火,点点滴滴地洒缀在无际的大漠中。导游介绍说这是红柳,一年只要有一次下雨,它就可以成活。我被深深感动了,在这炎阳冷月的地方,每一个平凡的生命都在热烈地追求着生命的美丽。我们在人生道路怎能没有斗志呢,怎能不追求人生的美丽呢!

鸣沙山

敦煌的早晨,我已感觉到了炎热。我们来到被称为大漠奇观的鸣沙山,鸣沙山的沙子非常的细腻,当地人称它五色神沙山。从没有见过沙漠的我们,兴冲冲地向沙漠进军,在导游的指导下,我们选择骑骆驼。坐在两个驼峰的中间,骆驼便踏着慢而稳的步伐,高高地昂起头,一副高贵的样子,慢条斯理地走着,让人油然生起一种安全感。清脆的驼铃声和有序的驼队,在连绵的沙山中行走,构成了一道美丽的沙漠风景线。

滑沙

我们来到一座高高的沙山下,看到有人在滑沙。坐在竹制的滑板上,身子向后仰,伸展双手撑在身后的沙子里控制滑行速度。在队友的鼓动下,我决定尝试一次。然而当我踩在绵绵的细沙上往山顶爬时,却是进一步,退半步,似乎行而无力,速度很慢,只好手脚并用往上爬,只一会儿就累得爬不动了,而且热得透不过气来,我明白导游极力劝说我们骑骆驼的原因了。

从那高高的沙坡快速滑下时却别有一番情趣,那种飘飘然的感觉,比滑雪更为刺激。当然,我也看到因控制不好失去平衡的,在那里大口啃沙的队友,细腻的沙子还侵入他全身各个角落,怎么都抖不干净沙子的狼狈相,把大家笑得前俯后仰。

月牙泉

当我们连滚带爬地翻过一个沙坡后,眼前就出现了被誉为天下沙漠第一泉的月牙泉,她如圣母般的美丽,静静地、优雅地端坐在满目苍凉的沙山谷里,给人梦幻仙境般的意境,四周环绕着高高的金黄色的沙山,池的形状真如月牙一样美丽,千百年来不为流沙所淹没,不因干旱而枯竭,我陶醉在一种生命与美丽的魅力之中。

可惜我们所见的月牙泉面积已经很小,听说有关部门已经采取有关保护措施,但是还在逐年变小,月牙泉有版本众多的美丽传说,只因时间关系,没能细细打听。我只好带着美好的向往和淡淡的遗憾离开了美丽的月牙泉。

莫高窟

来到盼望已久的莫高窟,在洞窟外面,导游小姐首先向我们介绍:现在所看到的灰褐色洞窟外墙是解放后修建的,由已故古建筑大师梁思成亲自主持设计,所有铝合金门窗和洞内的栏杆是由香港的邵逸夫先生捐助。

有人说:敦煌的艺术,是中国上千年传统文化艺术尤其是佛教文化的一个缩影!莫高窟,俗称千佛洞,是古丝绸路上的一颗璀璨的艺术明珠,它距敦煌城约20多公里,南北长约1600米。虽然经过千百年来自然和人为的破坏,至今仍保留洞窟492个,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是中华古文化的灿烂和精华,是集建筑、雕塑、壁画三位一体的立体艺术宝窟。

眼前的敦煌莫高窟,其美妙、伟大的程度竟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无论是壁画、藻井,还是彩塑、雕塑,无不表现出博大精深、气势宏伟的艺术魄力。最让我吃惊的是,我以前一直以为莫高窟的壁画是支离破碎、残缺不齐的,然而眼前大部分的壁画却没有任何修补痕迹,从局部到整体,从色彩到结构,几乎都表现得完整无缺。壁画所描绘的内容实在是丰富多彩,宗教、历史、人文无不被刻画得维妙维肖,特别是那幅传奇的、翩翩起舞的反弹琵琶飞天仙女图,仿佛将我们带进神仙天国……还有,每一个洞窟的穹顶几乎都是一个建筑奇迹,那是结构与艺术结合的完美体现,是我国传统艺术的丰富内涵和精湛的造诣。以前我总以为敦煌莫高窟只有壁画,而当我看到大量栩栩如生、神态各异的彩塑、雕塑时,那神态逼真、含笑自如的菩萨让我吃惊之际又震撼不已。但是,我们也看到了部分洞窟遭受破坏的痕迹,又使我们的心情异常沉重,那段无法忘记的民族遭劫、国民蒙难的历史,给了我们一个启示:那就是国家落后就要挨打,民族贫穷、懦弱就会被欺辱。

天山、天池

遥望着连绵的祁连山,我们一睹旷世的山雪景观,那千年不化的雪山上,皑皑白雪如同天上飘下的哈达,凭空挂在骨骼嶙峋的山峰,好一副山水披麻画。天山,我们在很远的地方就可以看见它,象一副恐龙架似的,左右连绵直趋无极。能看清的是山的下半部,上半部都埋在雪里。那雪白得煞眼,仿佛是在天与地之间横置的一条浮戈的飘带,并且在山的不同位置参差,使一色白的也有丰富的区别。雪山们簇拥着,似乎是一个个白头翁在虔诚地坐禅一般。

在去天池的路上,看到路边的小溪流水潺潺,在新疆看到这样的小溪是不容易的,显然是天山下来的冰清玉洁的雪水。随着山路的不断爬升,进入视野的是挺拔的苍松林,空气也变得格外清新,还能闻到淡淡的松香味,这时感觉也越来越冷。天池乃天上之池,果然逼真,博格达峰高耸入云,皑皑白雪终年皎洁,在那几架山之顶颠,擎起一座瑶池,相传这便是王母娘娘大宴蟠桃会的地方。天池是狭长的,两岸的山坡上覆盖了墨绿挺拔的苍松,显得无比庄严与肃穆。。。。一切都是那样的静谧与和谐。

通过丝路之行,尤其是对于我们初次来领略这大漠况味的人,感受非常深刻。有时候也觉得自己变得伟大起来了,眼光高远了,心胸开阔了,有一种天高任鸟飞,海阔任鱼跃的感觉。有时候,我们又觉得自己十分渺小,在荡荡的自然界面前,天地为逆旅,百代为过客,人生不过是沙漠中的沙粒,戈壁滩上的卵石,在大自然的怀抱里,我们有什么患得患失的呢?有什么瞻前顾后的呢?有什么东西值得我们耿耿于怀呢?有什么理由不奋发向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