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莫斯科
王志振(河北省邯郸市)
莫斯科就像大家闺秀
在我看来,莫斯科就像一位于大家闺秀,落落大方,心胸开阔。
莫斯科很大,面积有一千多平方公里,据说有七十多个卫星城。市内道路十分宽阔,大部分路都是双向车道,有的路中间还种有大片的树木。
莫斯科最有味道的是老城区。那里的建筑多为历史悠久的欧式建筑,在它们圆的或尖的屋顶上,还依稀可见精美的浮雕。走在狭窄的街道,从楼隙间洒下的阳光照着你,暖暖的。
据说莫斯科市的人口也不少,但我在这里并没有看到国内某些大城市里常见的人声鼎沸、摩肩接踵的景象。我看见三三两两的莫斯科人,或漫步街头,悠闲、自在,或疾步而行,脚步匆匆。但他们都很安静,给我的印象是整个莫斯科都是寂静无声的。
莫斯科的冬天并不冷
莫斯科冬季长达半年,雨雪天气很多,但很少刮风。据说最冷的是十二月至来年的一、二月份,气温能降到零下20?30度。由于气候寒冷,穿毛皮衣服的人很多。在这里,我还看到许多国产羽绒服,国内常见的那些品牌在这里都能见到。
在莫斯科,虽然室外非常寒冷,但室内却很温暖。在商店里,我看到有的服务员只穿着单衣,这与外面白雪皑皑的世界形成了很大的反差。看到我们这些来自中国的客人包裹得严严实实的样子,商店里的女服务员都大笑了起来。
莫斯科不能没有音乐
莫斯科不缺少音乐,也不能缺少音乐。
我从小就喜欢前苏联歌曲,这回到莫斯科旅游也没少听前苏联歌曲。无论是在街头还是在商店,只要听到那些熟悉的旋律,我的心头就会漾起一阵幸福。
有一天,我在一处地下通道听到了《喀秋莎》,那是由一个衣着朴素的俄罗斯少女演奏的。我至今还记得,她那金色的马尾辫随着节奏轻轻摇摆。
在俄罗斯,我还听了一回现场演奏的中国国歌。那天我们去夏宫游览,刚下车就听到了国歌的旋律,这让我们有点受宠若惊,在我们这等平民百姓的印象中,好象只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国访问时才可能受此礼遇。不过,为我们奏乐的并非军乐队,而是一支五人管乐队。他们都身着宫廷服装,戴着假发套,面前还放着一个帽子。这也够让我们激动一阵子了,立刻掏出人民币丢进了帽子。
莫斯科的舞会也“蹦迪”
我们所住的宾馆每晚都举行舞会,晚上九时开始,十二点结束。顾客可以提前预订座位,每人只需二百卢布。
我们几个人决定进去体验一下俄罗斯人的生活。
舞厅中央有一块高出地面约十五厘米的二十多平米的舞台,一个四人乐队在台上自弹自唱。舞厅的灯光、音响效果都一般,我感觉赶不上国内舞厅的水平。
一开始没什么人下舞池跳舞。后来,两个年轻人跳起了俄罗斯民间舞蹈,引得人们不停地叫好。舞厅里的气氛因此热烈起来,不少青年人开始“蹦迪”。
我们坐在舞池边上,一面喝着饮料,一面欣赏着俄罗斯姑娘、小伙的舞姿。这时,有一位俄罗斯姑娘过来邀请我们中间的一位小伙子跳舞。我们的中国小伙子比起俄罗斯姑娘要腼腆许多,一时犹豫着不知如何应对。在我们大家的鼓励下,他终于鼓起勇气和姑娘一起加入到“蹦迪”的人群中。
跳蚤市场的北京“倒爷”
坐落在莫斯科市西南列宁体育场的“跳蚤市场”,每天都有来自独联体、东欧各国以及中国、蒙古、越南等国的商贩十余万人进场交易。这些商贩只要交400卢布,即可买到一张摊位证进场设摊卖货。当地居民则每人只要花25卢布买一张入场券,即可进场买卖货物。
进到列宁体育场内,只见各种商品琳琅满目、五花八门,其中大部分为服装、鞋帽等生活日用品。市场里没有“通用语言”,到这里买货的、卖货的当然鲜有语言学家,人们所用的语言可谓五花八门。买东西的和卖东西的常常说着对方完全听不懂的另一国语言,但这似乎并不影响交易,买卖双方或用计算器合算价钱,或用笔写出阿拉伯数字以示意价格,再用手势比划一番,不少生意就这么成交了。
在列宁体育场,我看到了中国制造的羽绒服、皮夹克等各类服装,还遇到了一位北京“倒爷”??刘志勇。
在异国他乡见到同胞,倍感亲切,我和刘志勇都因此很兴奋。
刘志勇告诉我,他在这里做服装生意已有六年了,一直是把国内的服装运到俄罗斯来卖。最初,靠自己坐火车把大包小包的货物手提肩扛到莫斯科,非常辛苦。后来,生意做大了,赚了些钱,他就与别人合包飞机从国内运货,去年一年他们就曾四次包租飞机。
谈起俄罗斯的生意经,刘志勇一副踌躇满志的样子。他说,中国服装在俄罗斯很有市场,不少俄罗斯人,特别是中、老年人,对中国怀有深厚的感情,也是中国货的忠实顾客。“在俄罗斯市场上,能与中国服装一比高下的对手还不多。”
不过,我也听说最近中国“倒爷”生意并不好做。主要是因为中国货质量良莠不齐,一些假冒伪劣产品伤了俄罗斯人的心。
中国餐馆的上海老板
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市,有一条著名的商业大街??涅瓦大街。我们一行人在涅瓦大街与另一条街的交叉路口看到了一家中国餐馆的中文招牌。
由于在俄罗斯天天吃西餐,我们早已对奶油、面包倒了胃口,此时出现的中国餐馆正好可以安慰我们“国胃”的思乡之情。于是,我们顺着招牌上的指示方向,加快脚步,冲进了这家中国餐馆。餐馆里弥漫着一股葱花炝锅的味道,简直让我们馋涎欲滴。
在等着上菜的当口,我们和这家餐馆的经理??一位四十岁左右的上海人聊了起来。
他告诉我们,这家餐馆还是一家合资企业呢。圣彼得堡和上海是友好城市,这家餐馆是上海市的一家旅行社和圣彼得堡共同出资兴办的,合资期为20年,由中俄双方共同管理。
餐馆是一栋三层小楼,一楼为按欧洲风格装饰的咖啡厅,二、三楼均是按中国民族风格装饰的典雅华丽、环境舒适的餐厅。这位上海人乐滋滋地告诉我们,餐馆自去年开业以来,生意兴隆,有很多食客都是慕名而来的。
目前,餐馆的工作人员中有十几个是中国人,他们主要担任管理人员和厨师;餐馆的服务人员则是在当地聘请的,月薪五千卢布(约合人民币500元左右),此外,他们每人每月还可收入数千卢布的小费。
我们发现,餐馆里的服务员都是身着西服的俄罗斯小伙子。他们训练有素、彬彬有礼。虽然语言不通,但我们点菜时没遇到什么麻烦,因为菜谱上的每道菜都用阿拉伯数字编了号,菜名和价格用中文和俄文两种文字标注,我们只要用手一指,小伙子就立刻微笑着点头,同时在他的小本子上写写划划。
在这家餐馆,我们喝到了“鸭溪老窖”,这可是地道的中国酒,正合我们的胃口。席间,那位上海经理带了六位中国老乡来向我们敬酒、献花,一时间好不热闹。经他提议,我们十一个中国人共同举杯高呼“祝祖国繁荣昌盛,祖国万岁”。引得就餐的许多俄罗斯人注目。这时,在附近就餐的一位来自美国的游客走过来,翘起大拇指,用蹩脚的中文说:“中国人的凝聚力就是强”。
这顿饭我们共花了1000卢布(合人民币100多元),这是我们在俄罗斯吃到的最好的一顿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