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裂八首(组诗)
李志元(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副教授)
(1)监/考
开始很痛苦,一位年轻的
大学讲师,在年终之前
一次,又一次地叮嘱
他的学生:考试不能作弊
也不能,与隔壁教室里
正在看一本时尚杂志的女同事,聊天
不能,多看几眼,眼前
紧张又紧张的漂亮女生
她们的红晕没有任何的修饰
后来,监考到了第四场
他想起了写诗
在后现代的天空中,保护心灵的一种方法
原来是无聊之后的一种复苏
与吁求
一支秃笔(诗人都这样形容)
一个超薄的纸片(后面印着党委书记的讲话)
一堆零碎的思想(老婆在外读博,一学期回来一次)
从楼道上来来回回的教务处巡视员
的眼皮下溜过
监考,其实不难
发了考卷你就可以
自由飞翔,开始
写着人生各种文化品格的诗
(2)爱/情
据说,有一次视频
看到一位脱衣舞娘
在中国的北方向我挤眉弄眼
那时,我是一个系部的民主党派的分委
年轻有为
她为南方的某家网站
招睐街头的食客
后来,安全部与教育部联合整治
全国各地扫黄打非
我打开2004年7月18日
的聊天记录
由南宁开往北京的T6专列上,我
用短信
和她相煞费苦心表达各种图与像
我们的目的地,就是我下榻的昆仑饭店
我让她从沈阳或者天津
在夜色来临之前,我们谈好价钱
2004年7月21日,阳光明媚
北京街头到处都是先进,红色和黄色
就从我住的那家涉外宾馆开始
第一天的会议,我必须参加
在人大,我和几个无聊的同事
讨论完了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文化
我摆脱了,几个无聊的北方教授
我猴急,猴急地
一个人,打的
回到宾馆 608 房间
在南方
我
有老婆,和一个活泼可爱的儿子
在南方
我
为学生讲授,美学
和诗歌创作
在南方
领导,考虑
提拔,我这个年轻的从复旦刚读博回来的博士
为科研副处长
并答应,2005年破格得正高
2004年那个暑假
学校里都知道,我
不小心遭遇几个警察
我因嫖妓被抓,在天安门广场之外
北京就是牛比,罚款也要比南方昂贵
我让老婆速汇款一万
这事,逃不过同事
逃不过领导
全中国最关心这事
害得老婆怀疑我这半年她不在家我干了什么好事
正高自荐书“思想”栏,我填上了空白我不知道党委书记会写些什么
那个副处的位置,也由一个留校
干了十年的校团委书记的“本科生”
接任
(3)词/语
搬着后现代的石头
西西弗斯*带着,我们走
《甲申文化宣言》*
和《周易》
从坟墓里掏出,一点一点的
清洗
扬公*,带着翁颖
在海南的三亚;向全中国
举怀
《梁祝》变成海湾经济开发区,所谓天涯的绝响
大中华的《黄河大合唱》
在北方——文化的重镇
和他们遥相呼应
在前面
媒体还记着
有一个经济学的教授
在五角场的一家酒楼里
和一女子相遇,交换名片
女人的身体很美,比学生的还美
有一次,一位女博士
在南京,为了三篇“核心”
在物理实验室里和指导教授
做了生物实验,一切都是为了爱情
诺贝尔奖者成了文化大师
经济学家在学院里得罪了大家据说最终不知去向
那个物理学教授,还将他和那个女博士的情书
发表在一家,点击率极高的“博客”网
2004年的文化事件
让媒体,热闹
南方的都市报,北京的新京报
像北京的“天上人间”*
华夏文明的子民
和南方蛮族的后裔
都喜欢上了一个词:性
2005-1-24
*西西弗斯,是希腊神话中的一位悲剧英雄。他被众神惩罚,把一块石头从山脚推到山顶
.可是,每次他还来不及将大石推上山顶,石头又从山上滚了下来。如此反复,周而复始……
*2004年9月3日至5日,以许嘉璐、季羡林、杨振宁、任继愈、王蒙五位的名义发起,由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主办,共有72位名流参加的“2004文化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主题是“全球化与中国文化”。闭幕会上通过和公开发表了《甲申文化宣言》,“向海内外同胞,向国际社会表达”他们的“文化主张”。这个《宣言》有不少值得称许的观点。例如,对于中华文化的当今发展,它认为:“应当……反思自己的传统文化,学习和吸收世界各国文化的优长,以发展中国的文化。我们接受自由、民主、公正、人权、法治、种族平等、国家主权等价值观。”
又如,它呼吁包括中国政府在内的各国政府“推行积极有效的文化政策:捍卫世界文明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异质文明;保护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实现公平的多种文化形态的表达与传播;”“我们主张文明对话,以减少偏见、减少敌意,消弭隔阂、消弭误解。”如此等等,都不失为警世良言。但是,《宣言》有些主要观点是值得怀疑的或经不起推敲的;而这些观点对中国未来的发展关系重大,因而需要引起人们关注。许多学者不同的看法,主要有以下三点:(一)在文化领域,政府有权做什么?(二)在全球化大潮中中国文化的出路何在?(三)吹嘘“东方品格”救世是否合适?
*指著名的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
*北京最有名的夜总会是“天上人间”,也提供“跪式服务”的夜总会。“天上人间”的小姐素质高,仅仅坐台一个小时就收你三、五百,如果包房最抠门的不出几千人民币休想离开这里。在这里消闲是北京一种身份的象征;二来,“天上人间”挥霍的多为港澳、台湾财主,或中国各地的超级富豪,这里也是他们洽谈、联络的地点。
(4)《古代文学(三)》
——或者在场
几个漂亮女生
说老师能不能提前透露试卷
元曲太难
从关汉聊到《西厢记》和《赵氏孤儿》
中国还有六月飞雪的《窦娥冤》
要提泄露试卷,我想起
地理系的某个教员
与女教务处长曾经公开做爱
地板上铺满全校学生期考后送来的各科卷子
后来,这位青年才俊
又爱上了一个自己的一个女学生
每次带着她,应酬
直到,期考来临
女生,说时间太少,考试太难
能不能提前拆卷
处长外出开会
男人和女人
还在那间处长的办公室
继续偷情,或者说是爱情
最后,用卷子
包裹好好安全套套
她每天的时间交给了虚荣或者精明
但考试的分数,太高
或者因为自鸣得意得罪了寝室里和她一样
叽叽喳喳的时尚女生
系里正儿八经地组成“调查委员会”
让大家检举,要去认真又认真地查
她的课堂笔记,她的他的后面
大家都明白,他和处长,穿一条裤子
在考试动员会的主席台上
常常,眉目传情
事情结果:女生被留校察看
男教员,调到成人教育学院
做院长
中国,就是这样
那几年,成人教育是块金
不像,卓别林的《淘金记》*
还有阴差阳错爱情出现
中国,要更务实
后来,一次陪聊
他碰到了穿着便衣在网络上
冲浪的省组织部长
他们公开谈情说爱,交流经验
没多久,晋升为省城的大人
学校无人不惊,还有相似的妒忌
后来,又传来他成为宣讲团的团长
出了几次国:米国,菜国
还有饿死你比呀
2005-1-25
*卓别林本人最钟爱的作品,也是他最有趣的作品之一,在电影史上,堪称是一部永垂不朽的喜剧。本片的故事情节取材自唐纳尔派幕的短篇小说,但由卓别林加入了很多想象力丰富而且喜剧效果出色的素材,像经典的“煮食皮靴”场面,以及“小包面舞”、“带狗跳舞”、“别人打架而枪总对着自己”,“悬崖木屋险象横生”等,都成为后世参考模仿的对象。在影片的风格上,本片将滑稽叙事、悲剧色彩、抒情韵味三者作巧妙的平衡结合,使它成为卓别林电影作品代表作。影片具有鲜明的社会批判色彩。
(5)与女同事一起监考
女同事,不像块
石头,她和我
在一遍,又一遍地
翻看学生的抽屉
学生说:
谁在作弊!?
女同事,不丑
学生却在,一遍遍地读——她
我想起,Dead Poets’ Society
译名:《死亡诗社》*中的那个
让学生称作船长的——基汀
教着,学生,怎样敢站在课桌
一遍遍地撕着教材
而今,我呆头木鸡
看着,学生在掏空脑袋
写着,两天前:点的题
和圈划好的答案
后来,我写了一篇随笔
发表在《当代生活报》
城市副刊的“小辣椒”里
提起那个电影里的gentleman
大概,没有人关心
因为,发表的文章最后
被删去了几句:
“来吧,孩子们
我们撕书吧” *
*这部影片是Peter Weir
的上乘之作,曾得到四项学院奖的题名,并且赢得了最佳电影原创剧本奖。1959年,威尔顿预备学院以它凝重的风格受到了当时人们的尊敬。在那里,教育的模式是固定的,不仅单调而且束缚了思想。然而这一切在一个新教师的手中发生了改变。John
Keating
反传统的教育方法给学院带来了一丝生气:在他的课堂里,他鼓励学生站在课桌上,用一个崭新的视角去观察周围的世界;他向学生介绍了许多有思想的诗歌;他所提倡的自由发散式的思维哲学在学生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渐渐地,一些人接受了他,开始勇敢地面对每一天,把握他们自己的人生。影片主要讲了一群学生在基丁老师的指导下学会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反抗给予他们压抑和束缚的教学体制,但又以一个学生的自杀和基丁老师的被辞为结尾。
*为该片基汀为了鼓励学生不受先前的教育体制而对学生讲的话。在基汀的世界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育人者如何在体制和教条下成为放逐者的故事。他是现实世界里的老师,是拥有现实世界里诸多光环的人,但他更是指引着学生发现并珍视内心梦想的舵手(船长?),帮助学生坦然面对自己,面对生命的友人。他教会他们用不一样的眼光看世界,做不一样的自己,挑战那些在别人眼里是金科玉律的教条,走自己真正想走的路。无论是让学生撕掉权威关于诗歌的评价用自己的心去品读,还是让他们看到自己是如何随着别人的脚步改变自己的步伐的,基丁用他的人格魅力感染着这一群在禁锢里压抑太久的年轻人,让他们恢复了飞翔的勇气和向往飞翔的激情。但,属于基丁自己的结局是被校方因为“毒害”学生思想为名赶走了,似乎和遥远切近的时空里,那些个挑战者,背叛者的悲剧式命运无奈地呼应了。
盗火者给人们光明,而自己却永远只能背负着盗者的恶名,默默走开。
(6)四/六级
四级,或者六级
在中国盛行,就像法国的“五月风暴”
大街上都是摹仿和革命
第一次和学生一起
反思,我们的思想
正在被语言异化
学生群声响应:
是啊,四六级
谁能救救孩子!?
我说,英语不能不学
“欲制其夷必先利其器”
中国和西方对话:
English,可以——让——我们
攒足美元,进跨国公司
或者考GRE,出国,泡洋妞
我说,英语不是语言
语言是西方的解构
上街,我们在天安门前
挥泪送别——楚霸王——项羽
四六级啊,四六级
学生尊你为神、自由
和人生的象征
就连,他们和我说话
潜意识中也将你,和他们冬天的雪衣
一起收藏
还不提,那次次泄题
一个,又一个
在长眠灯自修室里
挑灯夜战的刻苦女生 在我眼前的
泪眼盈盈
爱玩“封神榜”的男生
在论坛上,诅咒
据说,还有,朱鲁子*写过一本书
和《人民日报》,将用整版面的篇幅
在年关之前,向你讨债
而你却说:
“没有四六级英语标准试卷
大学英语无法进行。”
干净利落,掷地有声
*公共知识分子,一个著名网络思想者。
(7)标/准
德里达,扛着“延异”*
和中国的周星星
在巴黎的街头,扔着传单
有人因此,在“五月风暴*”中倒下
也有人,拿着,汽水手枪
射伤自己
有人说,汉唐文化是中心
——中国,世界的中心
就像米国纽约上空飘着的“女神”像
全世界信奉着一种教义
——自由
耶鲁的“四人帮”*
和保尔•德曼*——开着“后现代”的玩笑
标,或者准
在中国或者在西方
就像上帝
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
2005-1-28
*解构主义提出了“延异说”(德里达),“延异”是“差异的本源或生产,差异之间的差异,差异的游戏”。“延异既没有存在也没有本质。它不属于存在、在场或不在场的范畴”。因此,延异不是一个词,也不是一个概念,“它不是一种存在-在场,无论人把它描述得多么优越,多么独特,多么重要,或者多么超验。延异什么也不支配,什么也不统治,无论如何地都不炫示任何权威。它不以大写字母来标示自身。不仅没有延异的领地,而且延异还是任何一个领地的颠覆。”与“延异”相同的,还有“增补”、“播撒”、“痕迹”等属于德里达式的解构概念。解构的过程实际上就“解-建-构”的过程,所有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都是统一于“延异”之中。德里达还反复地强调,应该将“语言”看作“书写”,言说的语词是业已中断的符号,在本体论不可归的路上,被失去意义的语词本身并不作为单个的语词存在,而是将由语词构成的文本看作一个“差异的系统”。
*1968年,法国“五月风暴”爆发,那是法国历史上的一个传奇时刻。在那一时刻,妇女得到了解放,性行为变得空前自由与随便,工人的工作环境变得更符合人性……正是在那一时刻,利奥塔和他那些不肯屈就于“后现代”名下的同事们决定不再紧随他们前辈的足迹、不再卷人同样日复一日的“学院政治”体制之中;正是在那一时刻,利奥塔们亲身经历了“学院政治”体制就在他们脚下崩溃的体验,他们原本将注定要在学术体制内凭借他们学术上的成功进行简单的再生产,而学术上的成功无疑会把他们领到体制内的统治地位,然而,“五月风暴”将他们领向了反体制的道路。尽管在形成后现代主义思潮过程里举足轻重的思想家中,只有利奥塔坦承自己是“后现代主义者”,但所有那些人,甚至是后现代主义最积极的批判者哈贝马斯,也无法否认“五月风暴”在他们心路历程中烙下的深深的印迹。
*所谓“耶鲁学派”,指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在美国耶鲁大学任教并活跃在文学批评领域的几个有影响的教授,包括保尔•德曼、哈洛德•布罗姆(Harold
Bloom)、杰夫里•哈特曼和希利斯•米勒。曾经有人把耶鲁大学上述4个最有名气的批评家称为“阐释学黑手党”(Hermeneutical
Mafia)。这种提法一方面说明了这些批评家在当时美国文坛上的巨大影响,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他们不仅不为公众所欢迎,而且从一开始就遭到了敌视与误解。随后,弗兰克•兰特里夏(Frank
Lentricchia)又嘲讽说,如果确实有一个黑手党,那么就应该有一个教父,这个教父可能是保尔•德曼。因为,在这个后来又被称为“耶鲁四人帮”的批评家们当中,德曼是公认的带头人,其他3个人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他的影响。这个所谓的“学派”其实并不是什么“学派”,而仅仅是文人之间诽谤和攻击的靶子而已。那么,究竟是否应该把德曼划归“耶鲁学派”,也是美国文坛上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
*保尔•德曼(Paul de
Man)是当代美国最重要的文学理论家之一。他曾经被认为是第一个明确地把理论观念引入文学批评的人,是美国文学批评思想史上的关键人物,而且在未来的文学批评论争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8)大学讲师
他,在后现代的挽歌中
吟诵陶潜的《归园田居》
每天一首歌:天堂或者神奇的九寨
有时 ,一个人
到夜里睡不着觉
就在被窝里算帐,一笔一笔的稿费加
或者是年前超额的教学和科研工作量
不知不觉,入睡
在课堂上,他口无遮言
吓怕了一些,曾经情有好感的女生
钱,性和不同的欲望
和美学、诗一样的存在
福柯和德里达
和人生
是一把他手中的解剖刀
割伤自己,和别人
有人为他,介绍
一个财政厅里的女友
每天,有着各种应酬
他说,太有压力
有人向他,推荐
在国外刚回到外国语学院的“海龟”
他说,太有压力
有人说恋爱,可以
从女学生中培养
成本低廉,价格合理
他说,大学不是“养鸡场”
他,每天学外语
自己做饭,网聊
读书,和不断生产文字
他每天
像傍晚散步的康德
准时,一个人
在相思湖畔
吹着孤独的萨克斯:《回家》
2005-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