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是中华武术杂志2004 年第12期发表的内容,发表时将原文稍做了删节] [太极网] 2004年10月10日,中央电视台第十套《走近科学》栏目,到温县拍摄有关太极拳的片子,我随同他们搞一些服务和后勤工作。因此,有机会到伏羲台、洛水口的大王庙等传说有关太极文化起源的景点做进一步考查,并广泛地接触了温县太极拳方面的有关人士,了解了更多的太极文化和太极拳方面的信息和资料。现将得来的资料在保持原貌的情况下作以缝纳整理,使其连贯,连同个人的感触写成杂记,以飨读者。一、伏羲台、虎牢关遐想
10月10日 , 我陪县领导史绍文同志从温县出发,与中央电视台第十套节目《走近科学》栏目组的记者二人约定,8点在虎牢关高速路口下路处会面。然后顺邙山北麓西行,顺便拍摄虎牢关、伏羲台两个景点。
为了让记者们能顺利登山,我们决定先探登一下伏羲台。
伏羲台的入山路口叫“洛口村”,这里就是当年洛水流入黄河的入水口。进村百米左右,路的左边,就是通往伏羲台的路口。沿着这条仅仅过下轿车的土坡缓行一、二十米,折北而上,便是一个陡坡,一条充满小沟的土路引我们穿过一个10米左右的山洞,把我们送上了一条陡曲的山 路。司机小心地拐来拐去,终于到达了伏羲台边。
近似圆墩状的伏羲台,以本山此段最高点的资格,无言地座落在那里,默默地观察着千万年来周围的一切变化。
车在台东的一小块油菜地旁停下,顺着台边的阡陌小道南走,约三十米,便到了台的南边。一条窄狭的羊肠小道,是通向台上的唯一小路,想来这就是当年伏羲的登台之处。
登上伏羲台,迎接我们的是吐着淡淡清香的蒿草、枯荚干叶的绿豆和裂瓣吐絮的棉花。站在北侧向下望去,昔日山脚下那河洛两水惊涛拍岸的景象已不复存在。一个个水库、大坝的修建,使黄河水收敛了不少野性,比过去温顺了许多,在许多地方,它无奈地告别了自己常走的路线,选择了新的途径。如今黄河,在神都山那边与伊洛河交汇后便向东北流去。山下,映入眼帘的是一片有着斑斑绿色的沙滩,在片片荒草的包围中,小浪底排沙时留下的几汪黄水,已变的碧绿清澈,它在向人们宣告,这里是黄河的故道。
看着这一切,不由地使我陷入了沉思之中。我仿佛回到了6000多年前,那清彻温柔的洛水和奔腾咆哮黄河水在这山下汇流,两水相遇,一清一浊,在浪花飞溅之后,在这里形成了漩涡,犹如一对舞伴,携手打旋舞了两曲以后,一起向东奔腾而去。
这一切,被一个东方奇人屡屡登台久望。这个奇人,就是带领中华民族的先民在黄河流域生殖养息的人文始祖伏羲。相传,太极图就是伏羲氏在此观两水交汇后构思孕育,加上上游不远的地方河图洛书的发现,使伏羲一画开天,天才地创画了旷古文明的八卦。这个对东方古代文明乃至世界现代文明产生巨大影响的太极文化,成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影响尤深。从出现河图的孟津县龙马负图处东行,在这河洛交汇的地方,几千年来,流传着洛书的发现和太极图形成的种种故事,再东行到龙都淮阳,是相传伏羲画八卦的地方。温县陈家沟,就处在这一地带的中间,与伏羲台隔河相望。这一带厚重的太极文化的积淀,对几千年后温县陈家沟太极拳的产生,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怕记者在路口久等,我们在伏羲台上没敢多停便匆匆下山。东行而去,穿过虎牢关,直奔上街路口。记者唐慧一行已在等候着我们。
从车上搬过记者随行的机器和行李,我们决定先在虎牢关取一些镜头。
虎牢关居上街路口西边不远,是古时候西通洛阳的关隘。三国时期,在这里发生过闻名的“虎牢关之战”,刘备、关羽、张飞“三英战吕布”的故事,至今仍脍炙人口。在虎牢关的北面,有一山口,黄河傍山而流,这是通向温县的渡口。清末时,有一支首领叫杨辅臣的捻军部队,就是从这里渡河策应太平军林凤翔部北上的,使陈家沟产生了一段一度被指责的历史。
在陈家沟,占绝对优势的陈氏家族,以家传武术保护乡梓,在周济贫弱的同时,屡屡为周围的百姓驱贼除暴,故深孚众望。靠他们的影响力,改变了温县两个村庄的名字。一个是人们将陈家先祖陈卜从山西移温后居住的第一个村命名为“陈卜庄”,这是温县仅有的一个以移民名字命名的村庄,并且延用至今;一个是现在的陈家沟,它的原名叫常阳村。就在这个村子里,精读“黄庭”、通晓中医经络学说、曾任乡兵守备并有过带兵征战史的陈氏第九世陈王廷,在家传武术的基础上,吸纳太极文化、中医文化的精华,集众家武术之长,创编了一种能以其妙法制敌的太极拳。
我建议在虎牢关取镜,是为了从一个方面阐述陈家沟产生太极拳的武术文化的背景。一种文化现象的产生,必定有它的客观条件。太极拳是一种武术,它更是充满哲理的文化。它的产生,离不开三个客观基础:一是太极文化的基础,二是武术文化的基础,三是中医文化的基础。陈家沟所处的一带,有着丰厚的太极文化的底蕴,人们崇尚中医之道,还是著名的怀药之乡。在冷兵器时代,这一带是兵家必争之地,武王伐纣、楚汉之争、虎牢关之战…..古战场甚多,人们自古尚武,加上陈家本身拥有的家拳,由文武兼备且精通黄庭与经络学说的陈王廷在家传武术的基础上创编出太极拳,也是历史偶然中的必然。
由于有雾,远镜头拍摄效果不好,记者没有在伏羲台开机,决定天好再拍。站在伏羲台上,听了我对这一带太极文化的介绍,大家对黄河两岸浓厚的太极文化的积淀产生了很大兴趣。我非常希望,那些对陈家沟产生太极拳持怀疑态度的人,到这一带走一走,认真地、全面地考察一番,就不再会相信那些张三丰“夜梦元帝授书,醒来力厥百丁”的“得天书创太极拳”之说。也不会将来自民间、依据科学、深含哲理的太极拳与那些坚持将“面粉”同“面包”等同、混淆太极与太极拳概念的人宣扬的“老君设教,宓子真传,玉皇上帝,正坐当庭,帝君真武,列在两旁,三界内外,亿万神仙,传于拳术,教成神仙”的荒诞之说相联系。二、初遇陈敬柏后代
自陈王廷创编太极拳以来,在陈家沟陈氏家族中,可谓历代高手辈出。他们的许多故事,至今仍是这里人们茶余饭后的话题,有的曾被这一带人编成戏剧传唱多年。
在这故事堆中,“陈敬柏打死山东客”的事是我印象较深的一个。就是这个故事,使我在40年前就对陈家沟产生了一种神秘感,只是我们村离陈家沟太远,没得光顾此村细讨究竟。自九十年代初,我主持温县太极拳开发委员会工作以后,对赵堡、陈家沟等村的太极拳进行文化上的研究时,才发现,生于陈家沟、逝于赵堡村的陈敬柏,在这两个村都极具影响。陈家沟在村里为陈敬柏立了个纪念碑,向后人彰显他的武功。相传陈家沟流行的斗虎的社火节目,就是过去村民们炫耀陈敬柏在山东打虎的延续。在赵堡村,也流传有陈敬柏广收门徒八百,教授太极拳的故事。但,在陈敬柏太极拳的师承上,赵堡有的人却有不同的谈论。
10月11日,两个称是陈敬柏后代的人找我,交我一份两人合写的《关于对我祖上陈敬柏学拳历史一事的声明》,要我转中央电视台的记者。其全文如下:
《关于对我祖上陈敬柏学拳历史一事的声明》
中央电视台记者先生:
我叫陈铁,今年56岁,陈三林,今年48岁,是温县赵堡村第17村民小组人。受我们家族的委托,现就有人对我祖上的学拳历史进行歪曲一事反映和声明如下,请您们能帮我们如实进行宣传。
我祖上陈敬柏,是陈家沟陈氏第12代人,经他父亲陈来朝那一代,由于在赵堡镇做绸缎生意,所以居家(注:三代人)从陈家沟迁入赵堡。由于我们祖上是陈家沟人,受陈家沟太极拳的影响很深。所以,12世祖陈敬柏早年就跟陈家沟陈申如学习太极拳,并成了陈氏后代中较有名气的一名拳师,留给后人的有“打死山东客,累死陈敬柏”的真实故事。
近些年来,有些人不知出于什么目的,随便篡改我们祖上的一些历史,有的写书否定我们祖籍陈家沟的历史,有的讲陈敬柏是赵堡王圪当村人,还有的否定我祖陈敬柏跟陈家沟陈申如学拳的事实,胡说他是师从张楚臣,是赵堡太极拳的第四代传人,使我们感到莫名其妙,同时也很气愤。更令人气愤的是,赵堡村有些人,不经我们同意,竟搞个什么纪念馆,东拉西扯,将我先祖陈敬柏的塑像立在原来在我陈家九世祖陈王廷家当把式的蒋发名下,把蒋发说成是我祖上太极拳的先祖,这是我们不能容忍的。
我们先祖原是陈家沟人,陈敬柏是我们陈氏太极拳的传人,从师于陈申如,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怎么能让一些人随意歪曲呢。我们作为陈敬柏的后人,有责任维护历史的真面目,有责任维护我们祖上的尊严,所以在这里我们发表说明,并将此事反映给你们,希望你们帮我们给以纠正和宣传,我们将不胜感激。
2004年10月12日
签名:陈铁 陈三林
我核实后得知,他们是陈敬柏的第八代和第九代孙,住在赵堡村第17 村民小组。我让他们将材料直接交给了记者。
第二天,陈三林又到陈家沟找到我,说他父亲昨天夜里交给他一本书,书上有一些对他父亲的言论进行歪曲的文字。我接过一看,是本名叫《杜元化〈太极拳正宗〉考析》的书。陈三林将此书翻到第18页,指着一段话说:“我父亲昨天夜里给我讲,书上写的这段话他根本没讲过,他很生气,说这是对他的歪曲。”我认真看了这段话,原文是:“陈敬柏的后代在赵堡镇现住的66岁的陈学忠在接受采访时说‘我的先祖叫陈文举,是陈氏第十世,从陈家沟迁入赵堡镇,传陈来朝,陈敬柏在赵堡跟张楚臣学赵堡太极拳-----”。为了弄个究竟,我让太极网站的记者张金鹏和陈家沟的支书兼村长张蔚珍同志陪我,随陈三林一起到赵堡,拜访了陈三林的父亲陈学忠。
这位在赵堡镇很有影响的老人,是陈式太极拳小架陈清平一脉的传人。今年 77岁 ,老人干净利索,脑子清晰,气色很好。因患轻微的帕金森症,有时激动起来不由得双手颤抖,老伴身体健壮,是个爽快人。陈三林给我们讲,天气好时候,老人偶尔还在户外走几趟拳。见我们到来,老两口热情地接待了我们。谈话期间,我让陈学忠看了书上那段话,老人马上气愤地说:“那是×××(指本书作者中的一个)说的”!他说:“我根本就没有说过那句话,陈敬柏是跟随陈家沟陈申如学的拳,我们自己家祖传有拳,怎么是跟外人学的拳”?这时陈学忠的夫人在一旁插话说:“那年,×××(指本书作者中的一个)和郭全水(本村退休教师)一起来向老头了解情况,不等老头说话,光是×××(指本书作者中的一个)在一边说这说那,气得郭全水把笔都扔了,并问×××:“是叫老汉说哩还是让你说哩!”陈学忠的儿子陈三林也气愤地说:“当时采访我父亲时,我父亲根本就没有说过那样的话,他们随便把他们的话说成是我父亲说的,写在书上,陈敬柏的后人纷纷指责我父亲篡改历史,给我父亲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在采访期间,陈三林还交给了我们一份陈学忠口述,陈三林记录的陈家沟太极拳流入赵堡程序一览表。内容如下:
陈敬柏第七代孙陈学忠口述
第八代孙陈三林整理
2004年10月1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