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塔海

吳警兵

 

 走進碧塔海,就是走進了一個夢。

 在這個夢裏,湖水藍得讓你喘不過氣來,天藍得也讓你喘不過氣來。

 那些原始森林,是夢的枝條,在肆無忌憚地伸展屬於它們自己的激情。一種叫做松蘿的寄生物,還瘋狂地編織著森林裏的夢幻,在每一根枝條、每一個細節裏綠意濃濃地掛下來。藏民們采它入藥,還用它做成美味的佳餚招待遠方來的客人。

 有夢的地方就有傳奇。在這裏,每年漫山杜鵑紅遍時,湖裏的魚就會“陶醉”其中而不能自已,出現了“杜鵑醉魚”的奇觀;而此時,深山老林中的老熊也會被這些“沉醉”於花海的魚兒所陶醉,趁夜深月明人靜之時,前來美餐一頓。這裏,成就了魚和熊掌可以得兼的傳奇。

 面對這樣的一湖水,你可以喘不過氣來;但面對這樣的一湖水,你也只有靜下心來,慢慢地品味了……

 

 

侗族大歌

貴州/甘典江(竹林呼哨)

 

 一片樹葉,撮緊唇上,即可吹奏出清脆溫柔的月地歌謠,散落進無休無止的蟬鳴之中,經歲月的譜曲,集結為生命的交響樂章。

 想笑就笑,該哭就哭;想醉就醉,該唱就唱,生死只在哭笑之間,那就醉生夢死吧,再苦的日子,經米酒一浸泡,也能咂出滋味;再黑的夜晚,經夢一照耀,即能辨出方向。半醉半醒之間,不歌唱,喉頭就會發癢,眼睛會錯過季節,耳朵會蒙蔽鳥鳴。

 大歌,是侗族用聲線串成的文字。這種音響符號,聲調多變,在光陰裏傳播,遇山平聲,遇水上聲,遇樹去聲,遇月入聲。

 萬物萬象,能對仗作注大歌的,唯有夏季長號不止的蟬。

 這件會飛的樂器,終生都在探尋歌聲的意義,用音符破譯生命的密碼。侗人一生追求飯養身,歌養心,與蟬的鼓躁培育著共同的基因,培植著一根生生不息的精神血脈。

 也許,歌聲才是生命唯一有價值的載體;也許,歌唱才是生命正義的事業。

 也許的也許,蟬,就該是侗族的圖騰了。

 歌聲熱烈,旺盛了鼓樓的火塘;歌聲寂寞,纏綿了風雨橋的約會;歌聲淒涼,陪襯了蟬在季節邊緣的掙扎;歌聲悲哀,叩開了祠堂的大門,祭奠上一聲歎息。

 一條旋律是清唱,兩條旋律為聲部,三條構建色彩紛繁的和絃,四條以上,就演變成了天籟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