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潮的陳年

——品陳超詩歌的時代味兒

中國湖南/湘西刀客

 

 文學是一面時代的鏡子。這在品讀詩人陳超的幾首詩後我腦子湧出的第一個概念。詩人陳超發表於《詩刊》(2006.2下半月)刊上的《詩八首》,就充分體現出詩人當時所處的時代氣息與詩歌中反映的時代背影。

 從首詩的《一個新詞》來看,詩人是很看重詩歌語言出新與凝練的。詩人不僅是一位哲學、詩歌理論學者,更重要的他本質上就是一個詩人。多年的詩歌寫作實踐,使他對於語言的敏感。一個新詞的出現,就足以引起詩人的重視。而日常的一般口語,也能在詩人筆下自然地出沒與流露。

 《少年記憶:水仙鏡像》詩中的“碎花的球鞋帶兒……一塊橡皮……傳錯了的紙條”等,都是一般的物像,大多數人在少年的記憶中都有過,就是現在,也還在上演著這樣的故事。但陳詩並不就此打住。讓我們看看後一節:“大耳朵的紅小兵女排長/她來啦!……”這一句,充分體現了上世紀那個特殊年代的時代特徵。突兀在讀者的眼前。讓我體會到詩歌對於時代記憶的高度濃縮表現力。

 在《大澱的清晨》一詩中,詩人描寫了白洋澱早晨一個陽光明媚的時點以及詩人這時的快活釋放。如果將該首詩的最後一行“我就將一步跨出‘現代化’的時間”去掉,我想誰也不能破譯詩的寫作時代背景。而接下來的在《夜烤煙草》中,詩人很好地抓住了“喇叭筒”這個物象。而且還是“舊報紙條兒變戲法似地卷成兩門大炮”的煙捲。一語中底知青時代的要害,充分表現出那個時代的味兒。可謂是字字千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