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的追憶
中國遼寧/邸穎
再有兩天就是端午節了,在我的記憶裏這是僅次於春節的大節了,因為每年這個時候,無論多忙,無論多遠都要往奶奶家趕,全家人聚在一起好是熱鬧!
端午亦稱端五,是我國最大的傳統節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因有端五之稱,古人也將五月裏此前的幾天分別以“端”來稱呼。宋陳元靚《歲時廣記.端五》雲:“京師市塵人,以五月初一為端一,初二為端二,數以至五,謂之端五”。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為“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
舊俗端午少女須佩靈符,簪榴花,娘家又要接女兒歸甯“躲端午”所以也稱“女兒節”
關於端午節的來源時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種說法。而在我的腦海裏總是刻下了太多童年的美好記憶。兒時的端午節,記憶裏有好多好多的內容,系五彩線,繡小荷包,掛門猴,吃粽子,煮雞蛋、鴨蛋、鵝蛋等等。還有一項就是塗指甲,那時候,因為媽媽工作很忙,這內容多是姑姑給我染指甲。在端午的前一個星期,要用從山上采來的香草把手指包好,待到端午那天揭開,手指就染成了紅色。
盼著端午節那天,一大早天還沒有亮就要爬山去,采“艾毫”還要用山上的泉水洗臉,期盼著日後好的運氣。媽媽要在前一天(農曆五月初四)的夜裏偷偷地把五彩線系在我和妹妹的手腕,足腕和脖子上,這樣早上被叫起來的時候就會驚喜的發現身上佩帶了好東西了。爸爸帶著我和妹妹去上山的時候總是能遇到鄰居朋友互相之間打招呼,回來要把“艾毫”插到門上、窗沿上。然後才能吃早飯。
早飯主要就是蛋類和粽子。待到上學時,就把家裏最“結實”的大雞蛋拿到學校去,與同學比試看誰的蛋最硬,就可以稱為“蛋王”了。每次我都要帶上一個大鵝蛋,悄悄藏好,待到比出“之最”之後,我再拿出來展示它的“強大”。最美莫過於自己帶去的蛋能被評上“蛋王”了。
而最傷心的也是自己找的,因為習慣有一種說法,端午過後要是聽到第一聲雷響就要把五彩線解開扔到江河裏去,記得有一次放五彩線的時候,看它順水流去的樣子竟然情不自禁流了淚……
童年的記憶總是那麼美好,即使是眼淚也算快樂的,而今,爸爸姑姑叔叔們都搬到了大城市生活,奶奶依舊還在老家,祈盼著遠方的孩子們回家過節,奶奶總是像家鄉的山泉一樣給遠行的孩子無窮的動力!
今年的端午節就要到了,我的心早已飛到了家鄉,飛到了那山那水那房子,飛到了奶奶的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