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印象
澳洲雪梨/曉雷
今天的印度,與她在人類文明史上所處的地位和所做出的成就相比,無法讓我相信:她曾經的光輝照耀過人類社會的每一個角落;她曾經的智慧甚至啟迪過遠東的一群聖賢;她的文明至今在古絲綢路上發光閃亮,隨處可見。
但當我在新德里的街上,與人搶路的同時,還要給牛讓路的時候,我的第一個印象,這個1400多萬人口的城市,就象中國的一個被放大了的縣城。
貧富極度懸殊,本來是西方舊資本主義制度下最頭疼的問題,今天幾乎完整的被印度社會繼續繼承下來了。我一直不解的是,西方人在亞洲致力於兜售其制度100多年,除了日本外,幾乎都沒有成功。今天的印度,印尼和菲律賓等,有西方制度的政治形式和架構,但都是面目全非的內容。不但原來的社會問題依舊存在,還沿襲並惡化了西方制度下的一大堆弊病。
真慶倖晚清時期的那群仁人智仕提出的“以夷制夷”的思想理論,才得以阻止可能在當時中國出現的全盤西化。
印度人說英文的口音是印度在世界的專利。其味奇怪,就象印度菜好用咖喱一樣,辣椒不是辣椒,醬不是醬。說話由慢漸快,越說越快,非仔細聽,聽不懂。
印度人吃飯,習慣用手捏著飯往嘴裏送。我試了試,倒是挺省事兒的。誰餓極了不是都是這樣嘛。“楚人善系腰,城中多餓人”,印度人是不是“城中多餓人”了,才久而久之養成了迫不及待下手吃飯的習俗?唯一的感覺是不太衛生。所以據說自古印度人就有左手吃飯,右手擦屁股的習慣。我倒沒有這麼講究,習慣右手了,就什麼都用右手,也沒見人笑我。
印度是釋迦牟尼的故鄉,佛教的發祥地。但今天已經完全失去了原汁原味兒,其支系HINDU教占主導地位。我們在中國所接觸到的佛教文化和寺廟建築似乎看上去與之毫無關聯。
多虧了當年的唐僧玄奘,不畏生死,翻山躍嶺,長途跋涉,取經於西天(印度),才使佛教在中國乃至東北亞得以保留和繼續發展,其精神演變成一種獨特的佛文化,與儒,道融合,完成了中國哲學思想史一千多年的演變。
這次印度之行,最大的遺憾是我所看到的印度已非我原來心目中的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