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的老磨坊

中國遼寧/李興濂

德國北部的波茨坦小城,位於柏林市西南27公里處。國王的行宮無憂宮掩映在一片綠樹林中,在不遠處,有一座舊式的風車磨坊。 186610月的一天,普魯士大公國(德國的前身)的國王威廉一世,興高采烈地來到了無憂宮。當他登高遠眺波茨坦市的全景,視線卻被緊挨宮殿的一座磨坊擋住了。如此不合時宜的違章建築讓國王非常掃興,於是派人前去與磨坊主人協商,希望能夠買下這座磨坊。不料這個磨坊主人一點不把市政規劃國家形象放在眼裏,就認一個死理兒——這座磨坊是祖上傳下來的,不能敗在我手裏。幾次協商,許以高價,均告失敗。要知道這裏可是一個國家的門面,來這兒的國際友人多了去了。100多年以後波茨坦公約就是在這裏簽的。可老漢軟硬不吃。面對這樣不識抬舉、不可理喻的釘子戶,龍顏震怒,威廉一世派警衛人員把磨坊拆了。威廉一世的行為激怒了磨坊附近的父老鄉親。他們集合起來,來到了法院的門外,高呼要狀告國王。磨坊主人鄭重地向法院呈遞了一份起訴書:原告人是一個磨坊主,被告人是當朝國王!小百姓告大國王?整個歐洲都驚動了。地方法院居然受理了,判決結果居然是“威廉一世擅用王權,拆毀由私人擁有的房屋,違犯了帝國憲法第79條第6款,應立即重建一座磨坊,並賠償損失費150塔勒。威廉皇帝貴為一國之君,拿到判決書只好遵照執行。而那個刁民此時在小磨坊裏,用不著冒著被遣送拘留的危險,也不擔心什麼打擊報復,秋後算賬。從此以後不管什麼國際友人來訪,他天天心安理得地磨他的麵粉。後來,威廉一世和磨坊主人相繼去世了,威廉二世當上了德國皇帝。磨坊主的兒子因經營不善而瀕臨破產,準備將磨坊出售給威廉二世。他就寫信給威廉二世,自願將磨坊出售給他。威廉二世接到這封信後,感慨萬千。他認為磨坊之事關係到國家的司法獨立和審判公正的形象,它是一座豐碑,應當永遠保留,便親筆回信,勸其保留這座磨坊:“可愛的鄰人,我怎麼忍心讓你丟掉這份產業?你應當竭力保住這份產業,並傳之子孫,使其世世代代在你家主權之下。這件事與我們國家關係極大,這座磨坊應當長期保留下來,以作為我們國家司法獨立和裁判公正的紀念。你現在很困難,我十分同情,今贈給你3000塔勒,供你償還債務。你親愛的鄰人威廉複。”140年來,那個磨坊成了德國司法獨立的象徵,代表了一個民族對法律的信念,像紀念碑一樣屹立在德國的土地上,堅強地聳立著,閃射著永不磨滅的光亮。每年都吸引不少觀光者,特別是一些法律專業畢業的大學生,他們以觀摩磨坊為自己從業的必上的一課。一個倔強的德國老漢,一名獨裁的千古一帝,一座已成廢墟的老磨坊,一個普通無聞的法庭,用樸實確切的語言,述說著法律聖潔而榮耀的光芒。稍後,一位名叫老威廉`皮特的英國首相,也許是受到這一事件的啟發,在一次演講中對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性作了這樣的形象闡述:即使是最窮的人,在他的寒舍中,也敢於對抗國王的權威。風可以吹進這間房子,雨也可以打進這間房子,房子甚至在風雨中飄搖戰慄,但是國王不能隨意踏進這間房子,國王的千軍萬馬也不能踏進這間門檻早已磨損的破房子。這就是經典的風能進,雨能進,國王不能進憲政寓言。這個故事如果發生在中國會怎樣呢?這個結局就絕不可能。一個地方小官一聲令下就可以扒掉你老祖宗八代留下的家產。20044月,陝西農民焦元洪在自己的桃園被村民委非法破壞,法院裁定荻賠未果的情況下,含淚自殺。我們國家浸淫在封建社會的醬缸裏太久了,沾染了太多的人治污垢。在今天國家大力推行法治,在許多方面都已取得了卓越的成果,但在一些地方總還看到與法治精神相悖的事件。依法治國,實現現代法制國家的任務,任重而道遠。德國波茨坦山坡上的那座老磨坊,也應成為我們的警誡和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