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們的愛情
澳洲雪梨/李娜
有人作過統計,上海每5個人中,就有1個是老人,這個比率位居全國榜首。所以很多人憂慮的斷言:“未富先老、養老體系尚未成熟等個人和社會原因,將使上海這個經濟發達城市遭遇新的挑戰。”作為電視工作者,我免不了要從我的工作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那就是老年人的婚戀問題。
做過許多不同的節目,《精彩老朋友》是我做過得最有價值的一檔節目。這種社會價值是無可估量的,它可以對一些你素昧平生的老人,帶來生活質地上的巨變。那些已經不惑的,知天命的,甚至是古稀的,耄耋之人,帶著對愛情的渴望,對二人世界的嚮往,忐忑的向我們走來……要知道,他們中的一些人,一輩子都沒在眾人面前大聲講過話;年輕時談戀愛那會兒,連句情話都沒好意思說出口。現在,人已經老了,卻能勇敢的站出來將自己的個人情感問題公諸於天下。如果不是因為內心的孤單太難以承受,如果不是因為晚年的寂寞太過於無以名狀,他們怎麼可能一夜之間就變得勇往直前了呢?!每當想到這些,我都在內心提醒自己,我乘載的責任多麼重大——我擔負的,是他們的愛情。
他們的愛情,好像是這個社會中最不容易被聽到的一種聲音。來自家庭的,社會的,現實的,旁人的各種嘈雜聲響,都衝擊著他們那本就微弱的呼喚。尤其是來自兒女的,那幾乎成了一種震耳欲聾的咆哮,淹沒著老人們欲言又止的渴望。很多老人走進我們的節目,都是背著兒女偷偷來的。沒有支持,就意味著沒有關愛;沒有理解,就意味著沒人體諒。老人們總是在鏡頭前輕描淡寫,即便內心滿是淒涼,他們也從不願意埋怨孩子的不是。他們只是說:“兒女覺得丟人,其他沒什麼。”“他們覺得我再婚,對不起他們死去的媽,我理解他們。”“他們怕我被騙,為了我好。”我們這些作兒女的,聽見了嗎?我們為父母設置了心靈的圍牆,父母卻還在尋找出路為我們開脫。那麼,是什麼又讓他們非來不可呢?“一個人吃什麼都覺得不香,兩個人吃什麼都有滋味……”“真的害怕自己生病,想喝杯水都沒人倒……”“孩子都有各自的家庭,我一自己呆著就胡思亂想,覺得活著沒意思……”把前後的兩組話連起來聽,你就替他們的人生覺得辛酸。本來,不能從一而終就是生活的不幸。而我們這些做孩子的,人為的設置障礙不讓他們走出陰影,就釀成了他們人生的不幸。葉惠賢老師是他們的同齡人,他這一生可以說是久經沙場。人生百態,酸甜苦辣,都沉澱在他那醇厚的人生閱歷中。即便是這樣,他仍常常忍不住在台上流淚。我知道,這是哀痛者之痛,傷心于這些老人晚年的孤寂和無力;但這更是喜幸者之幸,感動於另外一些善解人意的兒女的孝敬之舉。我很難想像,一個老的有些彎曲的身影,是如何悄悄地在家裏翻出一套平時捨不得多穿的新衣服,仔細的抹平上面每一個褶皺,又對著鏡子,小心的梳妝;我很難想像,一雙老的有些顫抖的雙手,是如何輕輕的鎖好門窗,然後裝作若無其事的走出弄堂,漾沒在擁擠的人群,奮力擠上公車……就像我說過的,忐忑的向我們走來……我真的很難想像,背負著巨大阻力和壓力的老人們,該如何承受來自下一代的管制。年幼的時候,受父母限制;年輕的時候,受時代限制;這到年老了,沒想到乾坤又倒轉了——孩子不同意,他們連愛的權利都沒有了!我不知道,被稱為社會弱勢群體的他們,在不允許愛情生長的家庭裏,如何獲得心靈上的陽光。身為兒女,我們有什麼資格去剝奪父母選擇晚年生活的權利呢?就因為他們把一生的精華都獻給了我們?就因為他們向來以我們為重心?就因為他們一貫遷就我們?所以,我們就要讓他們連最後剩下的幸福一併貢獻出來嗎?!不!當代的兒女應該把老人的婚戀看得像衣食住行一樣必要,畢竟我們的社會已經發達到精神需求與物質需求並重的水準了。而置他們的精神和情感需求於不顧,應該被視為現代文明下的一種不孝。寫到這裏,我可以斷言:如果不是很多老人勇敢地跟隨自己的心靈,追求自己的精神幸福;如果不是有很多兒女能夠重視父母的情感需要,支援他們找尋老伴兒,那麼有1/5老人的上海,將變成一座沒有愛情的城市。忽然想起一位詩人的詩句:“什麼都老了,只有愛還年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