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鏡頭,大空間

——非馬微型詩《磚》賞析

張明昭

 

《磚》(芝加哥/非馬)

 

迭羅漢/看牆外面/是什麼/

 

三行詩,十個字,極為簡潔,意蘊卻極為豐富。

從日常生活的細節中捕捉典型的瞬間,剪裁入詩,使之昇華。這是非馬先生的強項。該是建築工人壘磚的場景,引發了詩人的靈感——小小的一塊塊磚,便迭成了羅漢,看牆外氣象萬千。

小鏡頭,大空間,充分的留白。讓讀者在閱讀中,去建構屬於自己詩歌意境。這是非馬先生聰明過人之處。

劉強認為:“此詩體現詩人一種銳利目光,總在最前沿搜索。他富有一種‘大入世’精神,絕不甘落後、停滯,而是恒久地攀登,不斷地‘迭羅漢’,拼盡全力。”(劉強《現代“兩比”藝術》)

武治純認為:“‘迭羅漢的方式,也就是說要踩在許多人的肩膀上才得以從牆裏探出頭來看一看外面的世界,極為傳神地反映了大陸人民在多年封閉後的新時期開放形像,洋溢著海內外華人同胞對祖國開放政策的喜悅。(武治純《他站在文學多元化的交匯點上》)

而江慧娟則認為:此詩“顯現出非馬詩歌作品中極為獨特的性質:以小見大,出於無垠意境。詩人于詩歌意涵之創思過程中,並不以牆內的狹小領域為滿足,而以外在的大千世界、廣闊天地作為引導觸發的條件,使詩作極富魅力。疊羅漢,是為了想親近更廣闊的世界,而牆的外邊會是什麼?就得由讀者自行前往探索與發掘了。”(江慧娟《非馬及其現代詩研究》)

現在看看非馬先生自己的說法:“不知為什麼,我總把這首詩當成一首不斷生長的詩。對牆內的磚來說,為了看外面,只好拼命往上迭羅漢,但牆也因此越堆越高,於是為了看外面,只好更拼命往上迭羅漢。永無止息。這大概就是生命的意義吧?”(劉強《現代“兩比”藝術》)

好“一首不斷生長的詩”,好一個“生命的意義”——不滿足於狹隘圍牆之禁錮,渴望牆外大千世界之精彩。我卻還讀出“磚”的另一種精神,勇於攀登,甘於奉獻,成功不必在我的團隊精神。試問,如果不是有眾多的“磚”甘當墊腳石,高高在上的他又能看到什麼呢?!

這首詩,還很有建築美,我試著把詩句按中文傳統豎排的形式排列——

 

《磚》(芝加哥/非馬)

 

 

是 牆 迭

什 外 羅

麼 面 漢

 

你瞧:這堵磚牆不正像一個人——那突出的人頭,正盯著你“看”呢!

06.5.18寫於木蘭溪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