炊煙
青于藍
一到傍晚,如血的夕陽沉重的緩緩向西落下,把天上那原本灰色的雲彩映照的燦爛多姿豔麗無比。這時,那一支支似雲若霧嫋娜縹緲的炊煙,就相繼在一個個村莊的低矮茅屋和蔥郁的樹木間輕輕升起,直上雲天。
炊煙是鄉村的標誌,是鄉村一道美麗溫馨的風景,鄉村不能沒有炊煙。
看著炊煙,我想起了人類的童年,是炊煙使我們人類告別了茹毛飲血的時代。炊煙是人類的夢境,是人類的深度隱喻。當人類的第一縷炊煙升起的時候,我們成了真正意義上的人類。因為,有了炊煙,才有了促使我們的大腦進一步發育熟食,炊煙是人類的起點,炊煙意味著呼吸、生命的活力以及圖騰。
而如今,炊煙是溫暖、太平、幸福的日子的象徵。一個喧鬧的村莊,一個充滿活力的村莊,除了牛哞、雞鳴、豬叫和狗吠,就是那縷縷的炊煙了。炊煙,代表的是實在、富足的日子,村莊因炊煙而生動,因炊煙而可親可愛。對一個從苦難中走過來的民族來說,最大的願望,莫過於能在夕陽下安詳地看著那縷縷慢慢升起的炊煙。
而對我來說,等待炊煙,等待母親,曾是我童年生活中最溫馨最幸福的一幕。小的時候,我們家裏很窮,每年的糧食都不夠吃。有的年頭,還不到青黃不接的荒春三月的時候,家裏的米缸裏差不多就見底了。家裏揭不開鍋,煙囪不冒煙,是最令人恐慌害怕的日子。但母親總是想盡辦法,千方百計讓我們能吃上飯,母親用灰灰菜和玉米粉打糊,用馬蘭頭摻點麵粉做粑粑,用槐樹花再加一把米煮飯……,那些帶著苦澀味的野菜野花,被母親做的香氣四溢。而每次吃飯時,母親總是在忙著,叫爸爸和我們兄弟姐妹們先吃,母親總是笑盈盈的看著我和弟弟那狼吞虎嚥般的吃相,等我們吃過了,鍋裏可能就沒有了,這時我們才想起母親。而母親總是說,她吃過了。那時我們的肚子就像個填不飽的癟癟的口袋,難怪人們說“半樁子(半大的孩子),飯倉子”,十多歲時的我們,每次總是吃飽了以後才想起了母親。我們吃飽了以後,母親便收拾碗筷去刷鍋碗。所以每天放學回家的路上,夕陽中的我,背著書包一噠一噠地往家走著的同時,我總是非常注意村子的炊煙,看著我家房頂上的煙囪。每當看到我家的煙囪飄起炊煙,我就想到那個充滿溫暖的家,想到母親,想到回到家時,母親端著香噴噴的飯碗笑盈盈地向我走來。
上初中時,家裏的日子已經好過多了,可以說已經衣食不愁了。但我仍然喜歡炊煙,並因此而喜歡幫母親做飯。但母親總是不讓我幫她燒鍋,母親說,這不是你做的事,男子漢不應該燒鍋搗灶,應該去做大事,要志在四方,不僅要有飯吃,而且還要有一番作為呢。鍋屋裏的的煙,是會生根的,男子漢是不能在鍋屋裏呆一輩子的。我知道,母親要我立志做一個對國家有用的人,而不能做一個在家裏燒鍋的人。
鍋屋裏的煙是會生根的。母親說得太好了!的確,炊煙是有根的,炊煙是鄉村的根,是家園的根,是生命的根。炊煙的根生在地上,但卻直達天堂。我想人們所謂的人間煙火,就是指這從地上直上天堂的縷縷炊煙吧。
因為喜歡炊煙,我特別喜歡陳潔麗的一首歌《又見炊煙》:又見炊煙升起,暮色罩大地。想問那縷縷炊煙,你要到哪里去?夕陽有詩情,黃昏有畫意,詩情畫意雖然美,我的心中只有你。/又見炊煙升起,勾起我回憶。願你變作彩霞,飛進我的夢裏,夕陽有詩情,黃昏有畫意,詩情畫意雖然美,我的心中只有你。
我想起炊煙,心中總想起母親,想起那些落日熔金,晚霞燦爛的傍晚,炊煙在夕陽下從低矮的茅屋和蔥郁的樹冠間緩緩升起,心中就充滿著溫暖和幸福。是的,“夕陽有詩情,黃昏有畫意”
,但沒有炊煙,那種詩情畫意就會變得沒有靈魂。
自從我進了城市,離開故鄉已經二十多年了,很多的事情已經變得很模糊,甚至徹底忘記了,但故鄉的炊煙卻在我的記憶中一直沒有散去。儘管二十多年來,炊煙已是遙遠溫馨的記憶,但母親的笑容與叮囑我卻時時都銘記在心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