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陰道上之五 曲水流觴千古勝
sunmg
荒祠碑記永和年,東晉衣冠尚宛然。
觴詠偶留修禊帖,安危能上會稽箋。
書名太重經綸掩,兒輩分甘樂事偏。
我欲奠公無別物,一籠鵝放惠風天。
――清-袁枚:《王右軍祠》
蘭亭地處紹興城西南約二十五華里的蘭渚山下,占地面積30715平方米。春秋時,越王勾踐植蘭於此。漢代時建有驛亭,因而得名。東晉穆帝永和九年(西元三五三年)三月初三,王羲之和當時的名士孫統、孫綽、謝安、支遁等四十一人,為過修禊日宴集於此(所謂“修禊”,是古代的一種風俗,此日臨水為祭,以清除不祥),曲水流觴,飲酒賦詩,二十六人中,賦得二篇者十又一人,吟得一首者十五人。王羲之將這37篇詩彙集成冊,欣然命筆,乘興揮就一篇《蘭亭集序》,文章曠達灑脫,逸趣無窮,書法“飄若浮雲,矯若驚龍”,神來之筆,竟成千古奇葩!這就是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集序》。蘭亭遂以“景幽、事雅、文妙、書絕”四大特色而享譽海內外,成為千百年來書家景仰的聖地。
現今的蘭亭為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郡守沈啟所移建,存有右軍祠、曲水流觴、流觴亭、禦碑亭、蘭亭碑亭、鵝池碑亭及大片園林。由於歷史的變遷,亭址已非原地。但是仍然依山傍水、竹木掩映,“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顯得格外的清幽別致。
入門,穿過一條修竹夾道的石砌小徑,綠彎路轉,路旁的三角形碑亭裏聳立著高大的石碑,丹書的“鵝池”兩個大字赫然奪目,字體雄渾,筆力遒勁,但“鵝”瘦“池”肥,風格迥異,似非一人的手筆。王羲之在紹興作官時,常常臨池觀鵝,研墨作書。傳說王羲之剛寫好一個“鵝”字,忽聞皇帝聖旨下達,連忙擱筆接旨。他的兒子王獻之便順手揮毫,續寫了一個“池”字,一碑二字,父子合璧,成為千古佳話。
過鵝池就是“流觴亭”,亭的周圍有木雕長窗,外有走廊環繞,翹角飛簷,古色古香。亭正面懸掛著一方匾額,上書三個金字——流觴亭。亭內陳列了一幅《流觴曲水》圖,畫的就是當年“修禊”的盛況。畫中人物姿態各異,有的舉杯暢飲,有的低頭沉吟,有的袒胸露臂、聊發狂態,有的醉態畢露,難以自持,形形色色,無不描繪得惟妙惟肖。流觴亭前面,曲水疊石,一彎曲水全長30多米,盤似九曲回腸,款款流過水邊錯落分佈的磐陀山石。當年王羲之和他的朋友們就盤坐在潺潺的流水二邊,傳觴賦詩,其興洋洋,其樂悠悠,千古韻事於今猶慕。
流觴亭的右側有“小蘭亭”,亭內立碑一方,鐫刻有“蘭亭”二字,為清康熙手書,因十年動亂中碑被砸成三截,雖經修補,未能復原,“蘭”字缺尾,“亭“字缺頭,但古意猶存。亭旁有池,飛簷水影,別有佳趣。
流觴亭的左側,則為右軍祠。右軍祠正廳五開間,抬梁造,硬山頂,造型古雅奇特,說起它的特點,簡直就象繞口令:“水上建堂,堂中有池,池中有亭,亭連橋,橋接廊”,天光相映,水色清澈。右軍祠形若船舫,置身一片碧水之中:祠前清水環繞,祠內一泓池水,即為“墨池”,池中有四角方亭,即“墨華亭”,據說王羲之勤練書法,洗筆池中,池水為之染黑。亭南北兩端有石板小橋,相通兩側的回廊。回廊壁上,嵌有後人題詠石刻多方,大都為歷代書法家臨摹這位書聖的遺墨。故有人戲稱,入右軍祠,“景觀天、地、日、月、星,書展唐、宋、元、明、清”,雅致至極。右軍祠的正廳端掛著王羲之的肖像。兩旁的楹聯是沙孟海先生所書:“畢生寄跡在山水,列坐放言無古今”,充分表達了王羲之無意仕途、優遊山水的品格。
流觴亭後有禦碑亭,高12.5米,八角雙重簷,原為木結構建築,50年代倒塌,1983年重建。亭內禦碑高6.8米,寬2.6米,厚20公分,重1.8萬公斤,為我國最大的古碑之一。禦碑四周及頂額、底部都雕有龍、鳳、牡丹及祥雲等圖案,雕刻精細,造型優美。碑的正面是康熙1693年春摹寫的《蘭亭集序》的全文,灑脫酣暢。碑陰為乾隆游蘭亭時寫的七律《蘭亭即事》:“向慕山陰鏡裏行,清游得勝愜平生。風華自昔稱佳地,觴詠於今紀盛名。竹重春煙偏淡蕩,花遲禊日尚旉榮。臨池留得龍跳法,聚訟千秋不易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