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荷》的詩美呈現——嚴家威《殘荷》賞析
楊光
詩人嚴家威的長詩結構嚴謹,語言汪洋恣意,具有較強的思想內涵。其短詩結構更為緊湊,短小精悍,語言詩意凝練,思想含蓄蘊藉,如嚼橄欖,雖小而回味無窮。我從選了短詩《殘荷》作例子欣賞,以管窺豹,也可見豹之全美。希望大家喜歡。
我國的詩歌一向偏愛詩情畫意的表達,《殘荷》只有短短的八句,卻為我們營造了三幅精製小巧,詩意濃厚的現實主義畫面。畫面背景簡潔,主景也不繁複,簡單的幾筆幾畫,就勾勒了各自鮮明的特徵,栩栩如生的形象便呼之欲出。三幅畫相互對比映襯,意境幽遠綿長,耐人尋味。
“荷已殘了,花瓣上有皺紋 /荷葉是一塊抹布”,詩人略去了所有的畫面背景,只留下抹布似的荷葉作為襯景。詩人著力渲染殘荷的特鏡。詩人將“皺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嫁接到殘荷身上,形象詩意,韻味濃郁,它使殘荷有了令人同情哀憐的人性化處境。此處的“皺紋”一詞用得堪稱經典。畫面的情感基調哀婉傷感,詩歌哀怨的悠悠情思讓人籲噓不已。
“一個色衰的婦人 /正拿著一塊拭淚的布 /在風中啜泣”,在對殘荷人性化處理的基礎上,由物而人,詩人又用飽蘸情感的語言構建了一幅色衰婦人在風中拭淚、啜泣的圖畫。畫面的情感色調同樣哀婉傷感,很能觸發讀者對色衰婦人的同情。
花豔會謝,人美會衰,本是生命的自然歷程。但詩人仍然忍不住要發問,“誰能永遠地靚麗呢?”詩人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借用遊魚的視覺,在不經意間導出了另一種美,另一種價值。“瞅見了深處的藕白”可謂本詩思想主題的點睛之筆,它一下子就提升了詩歌的思想內涵。至此,《殘荷》的詩情畫意美和思想境界都得到了完美的表達。
本來《殘荷》第一、二節對詩歌詩情畫意美的完美營造已可以讓它躋身于優秀詩歌的行列,加上第三節對詩歌思想意蘊美得上層挖掘,足可使本詩歌提升為不可多得的現代詩歌精品。
附:《殘荷》/嚴家威
荷已殘了,花瓣上有皺紋
荷葉是一塊抹布
一個色衰的婦人
正拿著一塊拭淚的布
在風中啜泣
誰能永遠地靚麗呢?
幾條遊魚
瞅見了深處的藕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