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背上的書齋

流言蒴語

 

書于人類,無異于一份豐富的營養品。人之童年,腦子一片荒蕪,各類書籍紛至遝來,競相開拓這塊待墾之地。

我的童年,正值文革時期,書如草芥,鄉下的草堆旁、糞池邊、山坡上常會見到被冷落遺棄的書,厚的、薄的、大的、小的,充足了我的書源,開闊了我的眼界。那雖個知識無用的年代,但不影響我們孩子的讀書情趣。父親文化不高,母親只認得幾個字,對書本幾近崇拜。於是我愛看書,非但不受責備,父親還不時從街上買了兩本書作為珍貴的禮物送給我。

母親下地幹活,就讓我在家洗碗做飯,這成了我讀書的黃金時間。大人一出門,我就毛毛糙糙地將碗筷盤碟在水裏稀裏嘩啦一擺,也不管幹不乾淨,匆匆地放入碗櫥。抹布隨便在水裏一擰,在桌凳上走馬觀花地擦一遍,便簡明扼要地完成了上午的任務,一頭埋進書堆裏。有時怕誤了做飯,乾脆坐在草堆旁看書,差不多時候了,看看太陽的位置,就到屋裏做午飯。

淘好米,放好水,坐在灶間,邊燒火邊看書。預先將稻草紮成一個個小團,燒火時眼睛就不用脫離書,只須將草團一個個機械地往灶堂裏送。有一回,我正在看書,忽然覺得肌膚有灼熱之感,抬頭一看,火光一片,灶堂裏的火熊熊地燒到外面,燃上了乾草,我慌忙放下書,端來一盆水潑在草上,才將火澆滅。好險!差點釀成了火災,等著母親的打罵吧。母親回來後,很震驚,但沒有打我,只是提醒我不能太沉緬書本,否則會成書呆子的。

不久我就母親被調離了“灶頭君”一職,發配去當“弼牛瘟”。這可是好差使,不但可以看書,還有青山綠水藍天白雲作伴。把牛領到山坡上或者水溝旁,給它們充分的自由,吃喝玩樂各行其是,我則品讀隨身帶來的幾本書。怕牛群會亂走,棄我於不仁不義之境,便索性坐在頭牛的背脊上看書。

書中沒有黃金屋也沒有顏如玉,但書中英雄輩出,豪傑逞強。我認識了邱少雲、黃繼光、雷鋒等無數英雄人物,交結了雨來、王二小、張嘎等許多傑出少年,走進了烽火連天硝煙紛飛的戰爭歲月裏,走進了曲折生動撲朔迷離的偵探故事中,走進了刀光劍影俠骨柔腸的俠義天地。懲惡揚善,匡扶正義,象一座豐碑鑄立在少年的心中,乃至於幾十年的人生我仍是堅持正直為本,慈悲為懷。

坐慣了牛背如坐平地,坐著看累了,也可以躺著看,趴著看,實在累了,再找個樹蔭接著看。置身書中,心無旁顧,隨著情節走,早把眼前的世界丟到爪哇國去了。那一天,騎在牛背上,想著書中情節,迷迷糊糊到了家,才發現少了一頭小牛……

    好讀書讀好書,這是我從小養成的的習慣,到了深圳依然癡情不改。每天晚飯後,我堅持到書店呆上一兩個小時,從未間隔。工作之餘我有一種饑餓感緊迫感,那是對書的渴求。好在深圳早已從文化荒漠變成了文化樂園,為我的書餐提供了更具品味的營養,總能滿足我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