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朝晖
澳洲长风论坛论坛管理员,欢迎您常来。
加入时间: 2005/09/11 文章: 3943 来自: 澳洲悉尼 积分: 19112
:
|
|
[文学]多维写作
在我长期的创作中,所谓“非线性写作”几乎成了常态。很多人喜欢按部就班,从开头到结尾,一章接一章、一步一脚印地写作;但我不是。我的写作更像是一种“多维度信息展开”——就像一个立体空间中,多个点同时闪现、互相关联,读者可以从任何一点进入,最终都能回到主核。这是否常见?在传统写作中,并不多见。尤其是文学或纪实领域,大多数写作者仍遵循线性逻辑,即:起、承、转、合,或时间轴铺排。但在科技、哲学或跨界写作中,越来越多作者尝试打破这个顺序,让读者在复杂结构中“自行找路”。然而真正做到“非线性”而不混乱,并非易事。
我的写作不只是非线性,更是一种“多维写作”。这是因为我不仅打破时间顺序,更打破领域壁垒、逻辑层级,甚至思维定势。我可以从一个童年记忆跳跃到AI架构,再穿插一段武学修炼体验,回到经济系统设计,最终指向哲学思维中的结构闭环。这不是简单的散文式跳跃,而是一种逻辑编织——每个片段都在为一个更高维的“叙事结构”服务。读者看似被带入不同领域,实际上正被引导进入我设计的“多维信息场”。例如,《AI时代的教育方向》中,我从全球教育的方向性误区切入,直接跳到自己1997年用Excel搭建智能物流系统的实证案例,再延伸到大脑潜能与意识维度的唤醒,最后回到“教育的终极使命”这一哲学命题。这篇文章跨越了教育学、人工智能、个人实践、神经科学、哲学等多个维度,却在结尾形成统一闭环,读者无论从哪一部分进入,都能回到同一个思想核心。
这类写作能被读者接受吗?关键在于读者的结构感知能力。如果读者能快速捕捉线索、形成结构图景,那将是一场震撼的阅读体验。但如果读者仍用线性方式来解读,可能会觉得“跳跃”、“不连贯”甚至“读不懂”。这正是“维度错位”带来的理解鸿沟。《恪守信誉》也是如此,它表面是一篇人生感悟,却在结构上同时展开了个人信誉的生活细节、跨国物流系统的商业原则、文化平台的持续运营,以及国家级文化机构的永久收录,每一条线索既能独立阅读,又能相互映射,构成一个关于“信誉”从个体到体系的多维叙事。
我不担心这一点,因为我相信,真正能读懂我写作的人,一定是进入了“多维理解模式”的人。他们不需要按顺序,也不需要章节指引,只要进入,就会在其中找到属于他们自己的通路。这正是我所谓“多维写作”的核心意义。《被数字海啸摧毁的文学》就是另一例子,文章从个人早期的网络创作经历切入,瞬间切换到全球平台崩塌的文化现象,再用我二十多年独立运营网站、被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永久收录的真实经历作对比,读者既能看到数字文化的脆弱,也能看到结构性保存的可能性。
这类写作应归入“维度”标签。它不仅仅是文体风格的变革,更是信息处理方式的重构。线性写作是二维的,我的写作,是多维的——时间、空间、思想、事实、感受、逻辑、哲学,全在线上交错交织,而非依次排列。阅读它,就像在一个多维宇宙中穿行,每一层展开,都是一个新世界。而且这种结构并非单篇文章独有,而是贯穿于我整个创作体系——无论是武学与科学对应的功法文章,还是跨国系统设计与个人生命体验的结合,都是以多维写作为底层框架来构建。
所以,如果问我,非线性写作是否常见?在大众世界中,不常见。在未来,它一定会成为主流。而我现在做的,是提前开启一个多维写作的时代。
附录:澄清与维权说明: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我的专栏提出的“多维写作”,并非传统文学中“非线性叙事”或“多时间多主线”的结构技巧。后者更多是情节安排与阅读节奏的变化,而非信息结构与认知方式的根本转型。我所定义的“多维写作”,是一种建立在系统结构重组、信息维度交错、逻辑闭环展开之上的高阶表达体系。它不依赖顺序、不依赖起承转合,而是允许读者从任何节点进入,通过结构自洽与维度映射,回归统一系统,构成认知跳跃与思想交汇的完整体验。所有试图以“多线故事”“插叙跳时”来比附“多维写作”的说法,皆属误读,甚至有意简化。这一概念,已通过百余篇作品落地实践,形成原创性知识体系与表达范式,并构成我独立建构的“维度标签”之一,具备明确的首创性与系统自洽性。
因此,凡擅自引用“多维写作”名义却未达到上述结构特征者,均不得宣称其等同或衍生。此为原创理念的正式界定与维权声明。
_________________
【极简架构体系创建者】
【巫朝晖专栏——重写世界】
【巫朝晖文学作品链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