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朝晖
澳洲长风论坛论坛管理员,欢迎您常来。
加入时间: 2005/09/11 文章: 4001 来自: 澳洲悉尼 积分: 19411
:
|
|
[维度]我做事,不用时间!
很多人总是问我同一个问题:你到底是怎么做到的?你为什么总有那么多时间?你一个人怎么能完成那么多事?有时候,他们的问题背后并不是真想获得答案,而是带着一种惊疑不定的眼神,因为这已超出了他们对“时间管理”的常规理解。他们看到我写作、练功、编程、拍照、设计系统、创建平台、策划文化、实践哲学,又能始终如一地维持规律生活,每一件事似乎都需要精力庞大、时间漫长,而我却仿佛不需要分配时间,依然运转如常,不见疲态。在他们眼中,这种状态近乎“不合人类逻辑”。
但对我而言,我从不觉得自己做了很多事。相反,我甚至经常感到:我好像什么都没做。我只是换了一个观察世界的角度,使用了别人没想到的方法,最后的结果是——原本被视为“很多事”的内容,在我这里往往自动完成了。我从不靠时间换效率,也不靠努力换成果。我靠的,是结构。更准确地说,是对结构维度的重构,是认知的折叠。
我最常用的一个比喻是:你把一只蚂蚁放在A4纸的一角,告诉它要走到对角的另一端。对蚂蚁来说,这是一场看不见终点的旅程,它需要一步步爬行,哪怕方向正确,也要耗费极长时间和全部体力。但如果你轻轻将纸张对折,让两个对角重叠,目标就会瞬间来到蚂蚁脚下。它不再需要行走,也无需加速,目标已在原地。不是蚂蚁变强了,而是世界的结构变了。而我做事的方式,正是如此。
这里所说的“折纸”,不是动手的动作,而是思维的折叠。不是空间的移动,而是结构维度的跳跃。我从来不沿用线性路径做事,而是始终尝试跳出二维逻辑,从更高一维直接降维打通,用结构的重组代替路径的奔波。这也就意味着:我完成的从不是“任务A做完再做任务B”的线性过程,而是一个结构性系统中所有子任务的自然并行。这也是为什么,有人看我在一天内拍照、写作、练功、写程序、写方案、跑流程,还能保持几十年如一日的作息规律,但其实,我根本没有“逐项完成”这些事。我只是提前折好了那张纸,而更重要的,是我并不是轮流去做这些事,而是在同一个意识结构中同时完成所有任务。
很多人误以为我是“早上拍照,下午写作,晚上练功”的时间分配大师,实则不然。我从不区分这些事,它们不是不同任务,而是同一个认知系统在不同层级的展开。练功时我在写作,写作时我在构建系统,走路时我在推演结构,编程时我在练气,调结构时我在调气,拍照时我在练意,思考时我在练身。对我而言,这些根本不是分裂的工作清单,而是同一个维度的不同投影角度。我不用切换,也不需要“专注力”来强迫自己进入某个状态,而是让所有状态融合为一个统一的结构场。
例如我的摄影,别人拍一张照片往往需要准备器材、安排时间、取景构图、后期调色等多个步骤。而我只是走在路上,看到一束光、一道影、一面水波,自然举手按下快门。不是因为我“在拍照”,而是我本身就生活在一个时时刻刻具备摄影条件的结构里,随时可以截取其中一帧。不需刻意,不需准备,因为生活本身就是结构的一部分。
写作亦然。很多人以为我“坐下来写”是一种特殊能力,但对我而言,真正的写作在动笔之前早已开始。睁开眼、练功时、交谈时、沉思时、走路时,我脑中的文章结构已在自动生成。成千上万的信息片段在体内游走,排列成逻辑网,一旦坐下,只是把它们下载到纸面而已。不是灵感来临,而是系统持续运作,结果自然生成。
系统设计也是如此。当年我曾用一个Excel公式,在5秒钟内核对上万条物流对账数据,零错误。而别人需要三个人、三个星期还经常出错。他们靠时间和体力换结果,我靠结构提前完成任务。这不是技术炫技,而是思维结构的不同。我的系统不是“做出来的”,而是结构搭好后自动运行的。
有人曾问我是不是有另一个“我”,是不是一天有48小时。我总是笑笑回答:不是我时间多,是我不靠时间。我靠的不是速度,而是结构。而结构的意义,就在于“跳过路径”。时间本质上是为路径服务的,是为了解决线性延迟而存在的资源单位,但如果我根本不走路径,而是直接跳维构建,那么时间就不再是必要条件。
别人用时间换任务,我用结构消除任务本身。别人要写一整天文章,我五分钟完成,因为文章不是临时写,而是写了一整年,只是在那一刻才显现出来。别人靠流程、规划、反馈来不断修正,而我从一开始就在脑中模拟全流程、闭环所有变量,结果在动手之前早已成形。这不是快速完成,而是从根本上取消了“完成”这一逻辑本身。
流程就不是“推进的”,而是“显现的”;时间就不是“消耗的”,而是“取消的”;做事就不再是“开始—过程—完成”的过程,而是一种实时的整体状态,一种在同一维度中即生即现的结构性展开。
所以我常说,我不是在处理任务,而是在预置系统;我不是靠做事前进,而是靠结构消融事情;我不是加快速度,而是终止路径。
类似的结构逻辑,并不只存在于物流领域。回看这些年,我一边设计智能物流系统,一边架构文化传播平台,一边运营结构型论坛与信息网络。我亲手搭建的网站、论坛、数据库、仓储模型、编辑系统,它们看似彼此独立,实则同源于我脑海中的一套统一结构引擎。它们各自运转于不同领域,却都承载着同一个本质:让结构取代流程、让系统同时生成、让时间失效。
我创建的“澳洲长风信息网”,在后台没有任何自动推荐机制,没有AI写作、没有数据推送,仅靠最基础的结构搭建与手动更新,却在我持续发布内容后,自然吸引了数十万真实访客,形成有机回流。这不是靠“做运营”,而是我提前设定了一个能让真实内容自己流动的系统。
我创建的“澳洲彩虹鹦作家笔会”,从来没有花时间搞活动、拉流量、做社群运营,却能汇聚全球作者、跨语种联动,多语言版本自动生成、结构清晰、步调稳定。因为我不是去“组织人”,而是先写好了结构,让人自动找到彼此。
我自己设计的网页、服务器结构与信息发布接口,从未升级过主框架,却运行至今依然稳定如初,自动处理了我个人在传播、联络、发布、存证、编辑等领域的大量重复劳动。它们没有外包团队、没有UI优化、没有云端算法——但却每时每刻都在“替我做事”。
这些年,我做过上千件事,表面上看,是摄影、是写作、是物流、是写代码、是建网站、是文化策展、是哲学思辨;但实际上,每一件都不是单独完成的任务,而是我先写好了结构,然后它们自己自动运行。这些系统至今仍在不间断地为我服务,在不同维度、不同领域、不同时间线中,同时处理我无法一一跟进的任务流,看上去“不是我做的”,但事实上,全都是我做的——只是我早已不再在它们“发生的那个当下”。
我靠的从不是人力资源的堆叠,而是结构设计的提前完成;靠的也不是“专注力管理”,而是结构本身的内在统一性。我不需要告诉某个系统该做什么,它只要被设计出来,就已经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因为结构的力量,就是“我可以不在现场,但一切照常运行”。
所以我不是分身多,我也不是更勤奋,我只是早已不在“时间的方式里做事”。我做的,是结构;而结构,让我从一个人变成了一个系统。我不是多任务处理,我是系统整合。不是行为分工,而是意识场一体运行。别人把事情画成流程图,我则是直接折叠流程图那张纸;别人从起点走向终点,我是把终点挪到起点脚下。蚂蚁走得再快,也赶不上对折瞬间;但它无法折纸,因为它的认知不在那个维度。
你能折叠世界吗?你能在当下压缩路径、调转空间、取消时间吗?关键从来不在速度,不在效率,不在勤奋,更不在努力,而在于:你是否能看见那张纸的整体结构。
我做事,不用时间。因为时间是为路径服务的,而我早已不用路径。我不是在做很多事,我是在同时做所有的事。而这一切的前提,是我早已不再身处“事情”之中,而是站在它们之上的结构里。
_________________
【极简架构体系创建者】
【巫朝晖专栏——重写世界】
【巫朝晖文学作品链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