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朝晖专栏:重写世界 - 颠覆已知结构,开启重写世界之路!" /> <BR><a href='http://www.australianwinner.com/AuWinner/index.php?c=12/'>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font></a> :: 阅读主题 - [维度]立体空间网状思维
<BR><a href='http://www.australianwinner.com/AuWinner/index.php?c=12/'>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font></a>总目录
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


凡发布过激政治、宗教、人身攻击言论,一律删除。

澳洲长风导航 Site Map
 
 帮助帮助   搜索搜索   会员列表会员列表   团队团队   收藏夹收藏夹    注册注册 
 个人资料个人资料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登录登录 

[维度]立体空间网状思维

 
发表新主题   回复主题    
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总目录 -> 巫朝晖专栏:重写世界 - 颠覆已知结构,开启重写世界之路!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正文
巫朝晖

澳洲长风论坛论坛管理员,欢迎您常来。




加入时间: 2005/09/11
文章: 3753
来自: 澳洲悉尼
积分: 18145


文章时间: 2025-7-16 周三, 下午3:06    标题: [维度]立体空间网状思维 引用回复

[维度]立体空间网状思维


很多朋友问我:“你怎么有办法做这么多事情?你到底是怎么分配时间的?”
我总是笑着回答:“我不是用‘时间管理’,我是用‘空间思维’。”

他们一头雾水,我就进一步解释:“你们用的是线性思维,我用的是立体空间网状思维,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维度的运行系统。”

这个概念不是理论,是我几十年实践的总结。
普通人思考问题是线性的——一件事做完,再做下一件;一步走完,再走下一步。这种思维适合流水线、程序表、时间轴——但不适合高密度复杂任务的并行推进。

第一层:线性思维 —— 一条道走到黑
小时候我也是线性思维。比如写一篇文章,我一定要从开头写到结尾,不能中断,中间思路断了就卡在那里,写作效率极低。那时候一有多项任务,脑子就乱,哪怕是“写文 + 接电话”这种日常事,都得停一下想一想。

第二层:多线程思维 —— 同时开几个任务窗口
后来慢慢进入多线程阶段。我开始能同时处理几件事:
例如,一边打电话跟客户谈事,一边修改文档;或者一边练拳,一边思考明天写什么文章。
这时候效率已经比很多人高出几倍,但我发现仍然会出现“线程打结”的状况。也就是说,事情太多了,我虽然可以并行处理,但只要其中一个被打断,其他也会被牵连,思路就会断裂。
就像同时开五六个电脑窗口,哪个出错,整个电脑都卡顿。

第三层:网状思维 —— 系统之间相互连接
真正让我跃升的是“网状思维”。
我意识到,每一个任务,不是孤立的,而是可以“互联互通”。
例如我在构建物流系统的时候,不是单独设计一个仓储方案、一个运输方案、一个报关方案,而是从信息流的角度,把这些环节彼此链接成一个“网络”。

同样地,在文化传播领域,我也不是单独去办活动、出刊物、写文章,而是让“论坛”“笔会”“专栏”“文学比赛”彼此之间产生联动。一个栏目带动另一个,一个活动激活一群作者,进而又带来平台内容的更新。这是一张互联的“文化网”。

我在论坛发布一篇文章,不只是“写作”行为,也是一种“社交”“教育”“平台运营”“数据激活”的多重触发。这种网状结构,让我的每一件事都不浪费,每一次动作都有“连锁效应”。

第四层:立体空间网状思维 —— 超越时间的系统运作
而到了今天,我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思维层级:立体空间网状思维。

这是什么?它不是二维的网络,而是三维空间中立体结构的智慧系统。每一件事,都是一个点;每一个点,不只是连接前后左右,还在“上”“下”“内”“外”“前”“后”都有路径。所有项目、行为、构思、关系、人脉、创作,都不再是平面交织,而是空间共振。

最简单的例子:
我早上练功——马步桩、金鸡独立、太极拳,这本是身体训练,但我同时观察大脑状态、呼吸节奏、节奏律动,并开始在脑中布局当日写作提纲。
这时我不是“用时间做一件事”,而是在一个“空间时间块”中,进行多维并行操作。

实例一:练拳就是写作结构训练
我练太极拳多年,每一招每一式,都讲究起承转合、结构递进。久而久之,我发现写文章其实和练拳是一样的逻辑结构。
于是我写作时,不用列提纲,只要思路一出,就像太极出招一样,自然过渡、自然收尾。
练拳训练的是“身体的结构语言”,写作则是“思想的结构语言”,它们在我脑中是同一张网的两个节点。

实例二:物流系统与论坛系统互相映照
• 我创建的物流系统,是用极简程序搭建出来的。这套系统能调动几千个集装箱,只需一个人操作。
• 而我经营的“澳洲长风论坛”,也是靠极少人力支撑,却能运作几十年、数千万访问量。
• 你可能以为这是两个完全不相关的世界,但对我来说,它们的底层逻辑是一模一样的:
• 都讲究模块化设计、信息流动路径、动态反馈机制、用户输入触发、自动响应
• 都有“主系统+子模块+人机交互”

这就是立体网状结构的魅力:一套结构可以同时适用于多个领域,只要你掌握了底层空间逻辑。

实例三:构建一篇文章的同时激活多个系统
比如我刚刚写下的《格式化大脑》,很多人看是一篇文章,但对我来说,它同时在做以下几件事:
• 思维结构验证(作为极限哲学写作实践)
• AI架构测试(触发人工智能的维度判断)
• 读者教育(教育大众什么是分区调用)
• 系统标签构建(为我的体系增加“结构性智慧”节点)
• 网络联动(论坛流量、笔会宣传、后续演讲材料准备)

这不是多任务操作,而是一项任务在立体空间中激活多系统、触发多链路反馈。
我的“时间”不是多,而是“空间够广”

我并没有比别人多出一天二十四小时。
• 我只是建立了自己的“多维结构网格”,把每一件事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同时连接、协同、呼应,减少冲突、避免卡顿。
• 别人靠“记住很多”来强行撑住思维;我靠“结构分布”,让所有信息安静等待被调用。
• 别人思考问题像走直线,我思考像在一个立体空间中穿梭——
• 不是更快,而是路径更多,不会堵车,不会绕远,也不浪费任何节点的能量。

总结:
• 线性思维,只能做一件事;
• 多线程思维,可以做几件事;
• 网状思维,让所有事彼此联动;

而立体空间网状思维,则能让每一件事,在时间与空间的多个维度中同时发生、同时反馈、同时升级。

这不是想象,而是我的日常。
我不是“努力很多”,我是“架构清晰”。
我不是“花时间”,而是“用空间”。
你看到的不是我做很多事,而是我同时让无数结构自然运作。
这,就是我真正使用的思维方式——立体空间网状思维。

_________________

【巫朝晖专栏——重写世界】
【巫朝晖文学作品链接】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巫朝晖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浏览发表者的主页
显示文章:     
发表新主题   回复主题    
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总目录 -> 巫朝晖专栏:重写世界 - 颠覆已知结构,开启重写世界之路!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1页,共1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Powered by phpBB © 2001, 2005 phpBB Group
澳洲长风(www.australianwinner.com)信息部提供论坛管理及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