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朝晖
澳洲长风论坛论坛管理员,欢迎您常来。
加入时间: 2005/09/11 文章: 3898 来自: 澳洲悉尼 积分: 18883
:
|
|
[音乐]此情可待,穿透心灵
我一直说自己是个“乐盲”,不识五线谱,不懂简谱,甚至和弦的拼法都是靠耳朵硬记的。可偏偏,就是这样一个从未受过专业音乐训练的人,却反复弹奏同一首曲子上千遍。这首曲子就是《Right Here Waiting》,中文叫《此情可待》。
这不是我随便挑的曲子,更不是为了表演、炫技、或者哗众取宠。我弹它,是因为它一直穿透我的心灵最深处。
第一次听到,是我独自在异国他乡漂泊的那些年。每天奔波在城市边缘,夜晚回到临时租住的房间时,空荡荡的屋子没有灯,没有人,也没有归期。我一个人做饭、一个人吃饭、一个人去银行办事、一个人和生活拼搏。而那句“Wherever you go, whatever you do, I will be right here waiting for you”,像是对孤独生活的一次回应,也像是某种未曾兑现的诺言。
那时候我还不会弹此曲,只是反复听,反复想象。有一种情绪藏在旋律里,是说不出口的,但它像风,像远方的回音,一次次地撞进我心里。
真正开始弹这首曲子,是在我建立起凌晨练功的习惯之后。每天凌晨4:45起床,5点左右到达悉尼海边,站桩、太极拳、金鸡独立、易筋经……1.5小时左右下来,气血畅通,神清气爽。随后坐进车里,拿起吉他,在海浪声与霞光中弹下第一声。
整首曲子我只用了六个最基础的和弦,没加任何花哨技巧,也不讲究节奏准确。我弹奏时,从不刻意思考旋律,而是让指尖顺着呼吸与气血去触碰琴弦。不是我在弹琴,而是琴音在引导我进入某种情绪流动,就像站桩到某一刻,全身不动,却又如波澜翻涌。
我说它穿透心灵,不只是说它动听。真正打动我的,是这首曲子和身体之间的对话。那种“沉”、“松”、“静”的状态,恰好是我太极修炼中最熟悉的底层结构。不是靠意志撑着站,而是结构平衡后自然松定;不是靠脑子思考节拍,而是身体内部的节律在支配指尖。这首曲子就像我的气血结构在说话,旋律成了内在经络的音响系统。
很多人以为弹琴要靠技巧,但我发现,真正感人的旋律是用“体温”烘出来的。当身体结构通了,气息顺了,琴音就会自然而然地带出情绪。别人靠谱子演奏,我靠站桩后的那份气定神闲。弹《此情可待》的时候,我是在用生命里最柔软的一部分,与自己和世界交换情感。
它记录过很多瞬间:凌晨练功后,坐在车里弹它,阳光未出,海浪轻拍车窗,心静如水;某夜失眠,弹着弹着,眼泪就流了下来;想起一位老朋友,弹最后一句时,整个人像被什么击中,久久回不过神;还有无数个平凡的日子,它像一个沉默的朋友,陪我度过心中波澜。
我弹这首曲子,是为了让自己静下来。是为了与过去的自己重逢,与那个在陌生城市孤身一人的人说声“我还记得”。是为了确认:我从未丢掉那份情感。
《此情可待》原本是一首关于爱情的歌,但在我这里,它逐渐变成了生命的镜子。我不是在讲述某段未竟之情。我只是在告诉自己:历尽沧桑,我依然如故,这份温柔还在,我还愿意保留它。
更重要的是,我通过这首曲子,确认了一件事:最动人的,不是技巧,而是“真实”。就像太极中最重要的不是式子多漂亮,而是身体是否真的松、真的通、真的沉。乐器弹得再好,情感不通,那也是空的。而我,即便是个乐盲,只要心是通的,手是暖的,琴弦就不会骗人。
今天我是想邀请你来听听我弹的版本,不是为了点赞,也不是表演。这只是我生命中很真实、很宁静的一部分。如果你愿意,请进入我的视频号,搜索《此情可待》的指弹版本。
你不需要听完整首。也许只听前十秒,就会明白——这不是“演奏”,这是一个人在风中、在黎明、在练功之后,用指尖、用气血,说出“我还在”。
在纷扰的世界里,我们都需要一点沉静。 如果你刚好也在找寻那份沉静, 那份遥远的情怀,我就在这里—— 一直都在!
_________________
【极简架构体系创建者】
【巫朝晖专栏——重写世界】
【巫朝晖文学作品链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