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朝晖
澳洲长风论坛论坛管理员,欢迎您常来。
加入时间: 2005/09/11 文章: 3943 来自: 澳洲悉尼 积分: 19112
:
|
|
[人生]无才而遇
我一直以为自己是怀才不遇的那类人。年轻时读书,觉得自己聪明,学什么都快,可一进入社会才发现,聪明不值钱,能变现的聪明才值钱。刚毕业时去应聘,简历写得漂亮,面试侃侃而谈,结果被拒了十几次。我想不通:明明我比别人懂得多,为什么没人要我?后来才明白,懂得多不等于能干活,能干活不等于能赚钱,能赚钱不等于能适应团队。真正的“才”,不是自我感觉,而是能在关键时刻解决问题,能与环境契合。
我做过很多行业,印刷厂、物流、电商、社区活动,甚至短暂做过投资股民、自媒体。一路上东撞西撞,心气消耗得很快。年轻时总以为能凭聪明改变世界,后来才逐渐意识到:我不是天才,只是学东西比别人快一点。真正的专业度,需要时间和沉淀,而我总想走捷径。
“怀才不遇”这个词害了不少人,包括我。它让人误以为世界欠自己一个机会,却不去想自己到底有没有匹配机会的能力。所谓“不遇”,其实是我没找到让别人“遇”到我的方式。
现实世界不讲情怀,只讲适应。就像森林里,没有动物会抱怨怀才不遇。狼不会怪兔子跑太快,兔子不会怪草长得不够多。它们要么进化,要么饿死。人类社会也是这样,抱怨没用,要么调整自己,要么被淘汰。我曾羡慕那些“一夜爆红”的人,后来发现,他们大多在爆红前已经默默积累了很久。我的吉他一首曲子要弹上一千遍,才能随手即兴;我的太极要练多年,才能在低温海边站桩出汗。这些都不是天赋,而是时间和汗水堆出来的。
我身上有很多这样的例子。1986年,我是中国第一代计算机大学生;1989年,又成了中国第一代股民;同年在墨尔本经历寒夜手术,才知道生命有多脆弱。1997年,我在一台普通的手提电脑上写出智能物流雏形,只用5秒就能核对上万条记录。这时我才发现,“才”不是大而全,而是能在关键时刻解决一个具体问题。
2004年,我独创了两个国家级文献网站;2005年提出“全球代采”;2020年疫情最严重的时候,我筹集并送出了一万只救命口罩。每一件事,后来回看都像是“才”的闪光点,但在当时,常常觉得怀才不遇,因为没有掌声,没有跟随者。直到很久以后我才承认:那不是怀才,而是“无才而遇”——我的才华还不足以撬动更大的舞台。
武学经历同样如此。2013年,我专程去陈家沟寻根,才真正体会到“师承”的意义。以前练拳,觉得自己套路完整、动作标准,结果发现和真正的传承差距极大。那一刻我意识到,所谓怀才不遇,不是别人看不见,而是自己走错了方向。
写作亦然。从2007年被澳洲总理接见,到创办《彩虹鹦》季刊,再到今天《时代跃迁》九语并行,我写下了近四百篇文章。早年总是想:为什么我的作品没人看?为什么论坛热闹,而文章冷清?后来才明白,这不是怀才不遇,而是“无才而遇”:我的写作还没有进入别人真正的需求点。直到我构建“历史锚点”,用系统视角把几十个领域连成整体,才逐渐有人明白,这是一种新的结构文明。
回头看,所谓的怀才不遇,不过是自我安慰的借口。真正的才,不是自封的,而是市场、环境和他人的认可。如果一直没有人认可,要么方向错了,要么功夫没到。无才而遇的人,最大的问题是错把潜力当实力。潜力不值钱,兑现的潜力才值钱。如果潜力一直不兑现,就是废纸一张。
所以,我愿意用“无才而遇”来总结自己的人生。它不是自卑,而是一种智慧:承认自己不够好,才能继续成长;接受自己无才,才能一次次遇见新的机会。无才而遇,不是悲剧,而是觉醒的开始。就像我现在教学生太极,第一课就是:“别想着成为宗师,先想着明天比今天多站稳一秒。”这一秒,才是真正的才。
_________________
【极简架构体系创建者】
【巫朝晖专栏——重写世界】
【巫朝晖文学作品链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