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青
做博主了,别忘了时时更新博客提升排名哦!
性别: 
加入时间: 2007/01/18 文章: 154 来自: 中国深圳 积分: 470
:
|
|
《故事》
狗闭着眼
但老人知道它在倾听
温情的背
正越挨越近
一
这是一首十分适合进行诗歌之思的作品,因为诗作提供了充满想象与思的可能性。
首先,短短的两句四行要讲两个故事:老人讲的故事(他讲的故事会是怎样的?),诗人讲的关于老人和狗的故事。两个故事要同时讲而不显得困难,这是诗人应具的本事吗。
故事发生在早晨、下午、黄昏?在纽约,在上海?为什么不明示时间、地点?这样做诗歌是带我们进入了更广阔更自由的时空吗。
狗不能听懂故事,但它似乎听懂了(诗人让它听懂?)。狗超常听懂故事并且“温情的背正越挨越近”,这是诗人创造出的奇迹——诗人注入灵魂的狗:能倾听、理解,会温情、体贴......诗人在注视一个物象时,显然消化、重构了它,外物连接入诗人的内心世界和更广大的生存背景。(欣赏一首诗我们应深入到那里)。
这个故事温情还是冷酷,还是温情又冷酷?是现实还是童话式的理想?是渴望、呼唤还是辛酸、无奈?诗作只呈现,不加陈述。它卸除冠词、人物明示、时态变化,让读者在多义的边缘上“颤抖欲言”(叶维廉语)。
不是故事也是故事,是诗歌又是讲述不完的故事——优秀的诗作往往就这样引领我们从冰山一角去窥测它下面不可见的部分,进而去感知承托这个冰山和无数冰山的深海。
二
说到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理解,相信许多人都会觉得是件困难的事。萨特甚至认为他人即地狱,人与人的交往简直暗无天日。海格德尔在回答不同语言存在的欧洲人与东方人能否自由对话时,也说了令我们极为沮丧的话。
作为诗歌,《故事》对人之间的沟通和理解是抱着期待渴望的。具体表现在老人对待异类一只狗上面。诗作让老人在自己的想像里,无法与人类言语、理解的狗却可沟通可理解——诗让老人找到了一个理想的寄托物。
可沟通可理解,可施爱可互助应是人类每个人的良知。人类与异类可沟通可亲切,人与人还用说吗。而人与人的阻隔、冷漠、敌对岂不深有讽意,令人怜悯和同情?
诗歌带我们深入到了我们自己。
这就是诗歌。
2007年3月6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