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强
做博主了,别忘了时时更新博客提升排名哦!
性别: 
加入时间: 2006/11/06 文章: 1201 来自: 中国湖南 积分: 8753
:
|
|
楼下的女孩儿
文/姚君英
我家的楼下有一个上小学四年级的女孩儿,因她的妈妈与我是同学,所以她有不会的题经常上楼来问我。
她的学习成绩一直很差,尽管她很努力,也很用功,而且还一直跟着她的老师补习。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
通过一段时间的辅导与观察,我发现她的分析与思考能力特别差,自信心几乎没有,她做题的每一步甚至连计算的得数都要得到老师的指点方能完成。我告诉她的妈妈这就是长期为孩子进行家教辅导的后遗症——孩子已完全形成了依赖心理,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快退化没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法指导,孩子的自我分析能力逐渐加强了,而且做题时也有了些自信。
临近期末考试时,孩子每天都做五、六张卷子。我觉得,以她的学习能力,每天保质保量的完成一套卷子就不错了,这样也能起到巩固与提高的作用。像现在这样每天都要贪黑做卷子,孩子能吃的消吗?
果然,我担心的事情发生了:一天晚上,女孩儿和她的妈妈拿着几张卷子和练习册上楼来了,看她母女的神色不对,尤其女孩,脸上还有泪水,头发散乱,脸发红,显然是刚刚挨了打。她的妈妈拿出卷子给我看:“老同学,你看看这孩子太不争气了!我该怎么办哪……”说着,她的眼圈又红了。我一看那几张卷子,鲜红的大叉一叉到底,那么显眼,那么刺目。
看到孩子委屈害怕的样子,我把她叫到跟前,摸摸她的头说:“孩子别担心,老师帮你看看错在什么地方。”
我拿过卷子认真的检查了一下,发现有的题孩子是真不会,瞎蒙的,但有几道几何组合图形的分析题和应用题孩子的做题思路还是对的 ,只是在计算过程中出了差错,有的得数算错了,有的小数点错了位。但看她的解题思路,我心里还是挺为她高兴的 ,因为那都是她独立思考出来的,她的进步实在是很大。可是那一个个鲜红的大叉意味着什么呢?是不是把孩子的努力与自信全部都抹杀了呢?
我吸了一口冷气,突然感觉到自身责任的重大。
新课程改革提出教育要面向全体,关注个别差异,可是我们老师做的怎么样呢?是不是也如那个小女孩的老师一样,只关注结果,不关注过程呢?的确,班与班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也只是意味着他们的起点不一样,但能证明孩子们的努力与拼搏程度不一样吗?我们有没有用发展的眼光去看每一位学生呢?我们到底是做了一名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呢,还是当了一名主宰生杀大权的刽子手?
记得曾在《读者》上看到过一篇文章,题目叫《我用生命担保她行》,那是一位母亲写的。她的女儿在国内读书时,从小学到高中数学一直很差,老师在对她的评语中都说她没有数学脑子。就是这样一个在数学方面被老师判了死刑的孩子,到国外读书时,她的自信心竟被老师在评语中的一句“我用生命担保她行”给激发出来了,三年内,竟成了“学数学的天才”。读过这篇文章,我感慨颇多。不能说我们的老师不负责任,也不是我们的老师知识不够渊博,更不是我们的老师教学水平有问题,可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教学能力的高低就只看培养出多少的优等生吗?衡量一个学校的教学质量,就只看升学率吗?教师的奖金,就只和升学率挂钩吗?……
将一个学差生培养成一个品格健全的合格人才,同将一个优等生送入高等学府的价值,可以做个比较吗?
作为老师,你不可以有选择教育对象的权利。我们不必去苛求在每一片土地上都长出鲜艳的花朵,我们要善于去选择适合土壤生存条件的种子去种植,那么收获的季节,你就会“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了。
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空旷的幽谷中,我声嘶力竭地呐喊着,山谷中不断地回荡着我的回音,可山谷外的人们,能听得到吗?但我仍然不灰心地执著地呐喊着,我听得到,在许许多多的山谷中,有共鸣的混响。
楼下的女孩,为了你,为了和你一样的孩子,我愿做一只啼血的杜鹃. _________________ 著有《与孩子一起跨越高考》(《就这样轻松走过高三》《高分是这样炼成的》。被评为2006年度感动株洲十大人物。
欢迎来我的专栏
http://www.zznews.gov.cn/liuqiang/
http://www.australianwinner.com/AuWinner/viewforum.php?f=366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