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mg
会员等级:3
性别: 
加入时间: 2006/10/16 文章: 156 来自: 浙江杭州 积分: 470
:
|
|
二十年前到洛阳,正是“满街俱是看花人”的花开时节。尽管那时还没有一年一度的牡丹花会,但千百年来形成的赏花习俗却使观花的人流汹涌如潮:到王城公园的车挤得满满的,大街上也尽是看花买花的人。初来乍到洛阳的我,虽然也曾读过唐宋文人的牡丹诗文,但亲临实地感受白居易“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和刘禹锡“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的诗意,却仍然感到激动和惊讶,心底泛起的是对洛阳的崇敬和仰慕。
洛阳位于河南省的西部,古称豫州,因地处洛水之北而得名。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夏朝算起,先后有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等13个皇朝在此建都,历时长达2000多年,号称“九朝古都”。汉唐时,“城池雄伟,宫苑壮丽,为天下之冠”。那时的洛阳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有“东都”,“诗都”、“花都”等美称,“洛阳纸贵”的成语也折射出洛阳历史上留下的了丰厚文化积淀,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为此而感慨“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洛阳多花,那花自然指的是牡丹。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在《洛阳牡丹记》中写道:洛阳人称其他的花为“果子花。曰:某花云云。至牡丹则不名直曰花,其意为天下真花独牡丹,其名之著,不假曰牡丹而可知也。其爱重之如此。”洛阳人偏爱牡丹,不仅因为大自然赋予了牡丹雍容华贵、富丽堂皇的国色天姿,更因为牡丹和洛阳结下的一段不解之缘:传说是在隆冬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武则天饮酒作诗,乘酒兴醉笔写下诏书:“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百花慑于此命,一夜之间烂熳如锦,惟有牡丹刚直不阿,抗旨不开。武则天勃然大怒,遂将牡丹贬至洛阳。刚强不屈的牡丹一到洛阳就昂首怒放,这更激怒了武后,便又下令烧死牡丹。谁知道牡丹枝干虽被烧焦,但到第二年春,反而开得花朵硕大,韵逸超群,欧阳修因而评赞说“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自此,“洛阳牡丹甲天下”之说便不迳而走,洛阳牡丹也因此获得了“国色天香“、“万花一品”、“花中之王”等诸多美称。
自古以来,洛阳牡丹就以品种繁多,花色绝伦而名扬天下。唐代就有“牡丹之盛,莫过于洛阳”之说,到宋代已有100多个品种,其中尤以“姚黄”、“魏紫”最负盛名,被誉为牡丹的“王”与“后”。而到今天,牡丹家属已有300多个品种。洛阳的牡丹妩媚而不妖冶,华贵而不骄奢,丰腴里透出园润,雍容中自见端庄。论颜色有红、黄、紫、白、墨、粉、蓝、绿五彩纷呈,论花型则重瓣迭枝,环肥燕瘦,各领风骚。有些花花色富于变幻,同株异花或同花异色屡见不鲜。以三国东吴美女大小二乔命名的牡丹,一株上可开出粉、白两色花,甚至在一朵花上也可分出粉、白二色,而“醉杨妃”由因花色如唐代贵妃醉酒酲红嫩朱而著称。有些花花朵硕大,花瓣层迭高耸多达百叶,“径可盈尺”者不止一个二个品种。记得前年在广州友谊亭看菊花,有一盆花竟著花3700朵,当时就感叹“无与伦比”,今日在洛阳又见牡丹“花可盈尺”者,不能不惊呼“天地造化”了。
作为洛阳市花的牡丹,今天已被洛阳人广植于公园、花坛和街道两旁,种植面积已达到4000余亩。每逢清明、谷雨时节,粉白黛绿,嫣红姹紫,绮丽绚烂,美不胜收,恰如条条色色缎带在城中逶迤穿行。洛阳赏花的地方很多,但最佳之处还是王城公园。公园坐落在洛阳市中州路北侧,占地1080亩,是洛阳市最大的综合性公园,因修建在东周王城遗址上而得名。公园由古文化区、牡丹花圃等几个部分组成,既有深厚的传统意境,又不乏鲜明的现代气息。古文化区中,由“纪胜柱”碑林、“神元台”殿阁及“纪成殿”、“怀周亭”、“明德门”等组成的仿古建筑群,回廊环绕,结构紧凑,体现了周王都“郏鄏纪胜”的内涵;韶乐台建筑古朴典雅,内设编钟、石罄、管弦等古代乐器,体现了周文化的博大精深;九鼎壁和河图洛书石雕则反映了中华民族祖先卓越的智慧和才华。牡丹区则由好几个大型牡丹花圃组成,中间有洁白的牡丹仙子雕塑一尊,亭亭玉立,婀娜多姿。周遭栽种牡丹4万余株,品种500多个,其中以洛阳红、二乔、赵粉、姚黄等品种居多。放眼望去,红一片、紫一群,粉一簇,还有黑色的牡丹一大片,花团锦簇,五彩缤纷,姿色迷人,花香四溢,实在是一种美的享受。因集唐、宋、明诗家之句而赞曰:
“宫云朵朵映朝霞,白宝栏前斗丽花”。
“数苞仙艳火中出,一片异香天上来”。
“粉香云暖露花新,晓日浓熏富贵春。”
“洛阳三月花如锦,多少工夫织得成?”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