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mg
会员等级:3
性别: 
加入时间: 2006/10/16 文章: 156 来自: 浙江杭州 积分: 470
:
|
|
白马招提汉代传,
琳宫幸未没荒烟。
劳劳多少风尘梦,
暮听晨钟唤觉先。
-——(清)武攀龙:马寺钟声
白马寺位于洛阳老城以东约12公里,北依邙山,南临洛河,宝塔擎天,殿阁峥嵘,松柏翠郁,壮美幽穆。它初创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距今已有一千九百多年的历史,是佛教传入中国官方所立的第一座寺院,被尊誉为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有“中国第一古刹” 之称。据说白马寺的兴建来源于皇帝的一个梦:东汉永平七年,正月十五元宵佳节这天夜里,汉明帝在南宫梦见一个金人,身高六丈,顶佩白光,飞绕殿庭。第二天,他置问诸臣,出生洛阳的博士傅毅奏道:“西方有神,其名曰‘佛’,形如陛下所梦”。汉明帝信以为真,便派大臣蔡谙、秦景、王遵等十八人,赴天竺求佛取经。汉使西行至大月氏国(今阿富汗一带),遇到了印度高僧迦叶摩腾、竺法兰二人,获赠佛经和释迦牟尼像。永平十年(公元67年),二高僧应邀和东汉使者一道,以白马驮着佛经、佛像同返国都洛阳。翌年,汉明帝敕令于洛阳城西雍门外御道北修僧院,为纪念白马驮经之功,特命名为“白马寺”。并专门安排两位高僧长期禅居寺内,译经传教。从此开始了源远流长的弘法传教。至唐代,白马寺已规模宏伟,香火隆盛。“安史之乱”,回纥兵纵火焚寺,“累旬火焰不止”。宋、元、明三朝进行了大规模整修,大体上奠定今白马寺的规模和布局。
白马寺坐北朝南,是一座长方形的院落,南北长240米,东西宽135米,占地约4万平方米。寺大门之外,左右相对有两匹驮经的白色石马,大小和真马相当,形象温和驯良,是宋代的优秀石雕艺术品。白马寺的山门为明代所重建,为一并排三座拱门。在白马寺山门内东侧碑亭,有一块高3.50米,宽1.15米的“白马寺祖庭记碑” 记述了白马寺的创建和历史沿革。碑立于元至顺四年(公元1333年)。碑额为篆书,碑文楷书,碑文字体潇洒工丽,丰神秀骨,堪称书法艺术优秀之作。寺内建筑约150余楹,中轴线上从南向北依次布列着五层大殿: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毗卢阁等;两侧对称分布着门头堂、云水堂、客堂、斋堂、祖堂、禅堂等。天王殿正中置木雕佛龛,龛顶和四周有50多条姿态各异的贴金雕龙。龛内供置弥勒佛,即“欢喜佛”。他笑口大开,赤脚打坐,形象生动有趣。殿内两侧,坐着护佑人间风调雨顺的四大天王。弥勒佛像之后是韦驮天将。大佛殿,是白马寺举行重大佛事活动的场所,现存殿堂为明代建筑。殿内正中供奉着七尊造像,中间为释迦牟尼,左右分立文殊,普贤两菩萨及两弟子,两天女,背后是观音菩萨。殿内东南角高悬一口大钟,重达5000多斤。每当夜深人静之时,僧人杵击,钟声响遍方圆十里;更奇妙的是,由于音律相同,远在25华里之外的洛阳老城钟楼上的大钟也应声而和。民间流传"东边撞钟西边响,西边撞钟东边鸣"的佳话。清孙云霞有诗云:“"蒲牢怒主夜阑清,袅袅曳风出化城。惊觉洛阳干户晓,银床未转辘轳声。”,被称为洛阳八大景之一的“马寺钟声”即由此而来。
大雄殿,殿内置高大的木雕佛龛,辉煌壮观。佛龛中供置三尊主佛,即释迦牟尼、药师佛、阿弥托佛、二位天将,即韦驮、韦力,两侧供十八罗汉,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最为可贵的是这些干漆造像都是元代珍品,实属稀世珍宝,具有极高的雕塑艺术水平。接引殿内供奉阿弥托佛、观音菩萨、胁侍菩萨大势至,三菩萨合称“西方三圣”,雕像为清代所建。接引殿后有一个长43米,宽33米,高6米,由青砖镶砌的高台,名为清凉台。相传原为汉明帝刘庄幼时避暑和读书的处所,后来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在此译经传说,立下了开教之功,所以人们称此处为中国佛教的“摇篮”。东汉之后,历代均将这里做为藏经之处。台上的主建筑为毗卢阁,重檐歇山,飞翼挑角,蔚为壮观。配殿、僧房等附属建筑,布局整齐,自成院落,耸立于清凉台上。清凉台被称为“空中庭院”,是白马寺的胜景。清康熙年间,寺内住持和尚如诱曾作诗赞美道:“香台宝阁碧玲珑,花雨长年绕梵宫,石磴高悬人罕到,时闻清磬落空蒙”。
白马寺山门东侧,有一座玲珑古雅、挺拔俊秀的佛塔,这就是有名的齐云塔。齐云塔本称释迦舍利塔、金方塔、白马寺塔。东汉永平已已 (公元69年),汉明帝敕建佛塔,“芨若岳峙,号曰齐云”。今存之砖塔,重建于金大定十五年(1175年)。 塔为四方形密檐式,十三层,通高约25米, 每一层塔檐之下用小砖砌以仿木结构式普柏枋和斗拱,塔顶复以宝瓶塔刹,,外轮廊略作抛物线形,玲珑挺拨,古雅秀丽。清代释如绣《齐云塔》诗说:
"风回铁马响云间,
一柱高标绝陟攀。
舍利光含秋色里,
峻峭直欲压嵩峦"。
白马寺中种有许多石榴树。石榴原产于安息(今伊朗),在汉代同佛经、佛像一起传入中国,并最多在洛阳、长安落户。汉魏时曾誉满京师,民间流传“白马甜榴,一实值牛”的俗谚,足见石榴因白马寺而身价不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