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马
澳洲彩虹鹦版主
加入时间: 2006/01/13 文章: 1461 来自: 芝加哥 积分: 8045
:
|
|
文/向诗而生
迟到的悼歌——为地震中丧生的学生们而写
非马
早在他们打下不稳固的地基
架上偷工减料的屋梁
粉刷摇摇欲倒的墙壁的时候
我们就该为你们唱悼歌的
而怯懦的我们
却一直保持缄默
直到地震无情的怪手
一下子把校舍推毁
将你们活埋
才来呼天抢地
唱迟到的悼歌
A BELATED DIRGE
— for the school students perished in recent earthquakes
William Marr
We should have sung the dirge for you
when they put down the shaky foundation
propped up shoddy beams
and whitewashed flimsy walls
Yet for years we all kept silent
until the earthquake struck
burying you alive
Now all we can do is wail
and sing a belated dirge
[简评]
该是写于四川汶川大地震期间吧,可谓通俗易懂,但诗歌讽喻的力度,却丝毫不减。诗中出现了三种人称:“他们”、“你们”、“我们”。“他们”偷工减料盖房子,“你们”在地震中丧生,而“我们”呢,却因“怯懦”而“一直保持缄默”,直到地震“将你们活埋”,才来“唱迟到的悼歌”。而今,汶川大地震已渐行渐远,但是,我们是否化悲痛为力量?我们是否不再怯懦?我们是否不再保持缄默?这也只是“天问”而已,其答案,恐怕仍是扑朔迷离。
地理上的地震,只是外在的可怕,总可以短期内恢复重建;而人们心理上、道德上的地震,其破坏力却要大得多,其恢复和重建,往往需要更长的时间和周期。这,恐怕就是《迟到的悼歌——为地震中丧生的学生们而写》所带给我们的启发和思考吧。
来看双语之间:汉语主副标题,英语主副标题,很是对应。其中“丧生”,英语以perished(毁灭;消失)出之,远比die或lose life之类的表达,有力得多,正写学生顷刻之间被校舍房屋压死之惨状。诗之正文中,汉诗两个诗节,英诗三个诗节,显不对应。然,若细加品味,却知乃诗之节奏使然。
汉诗散读:“早在他们打下不稳固的地基、架上偷工减料的屋梁、粉刷摇摇欲倒的墙壁的时候,我们就该为你们唱悼歌的,而怯懦的我们,却一直保持缄默,直到地震无情的怪手一下子把校舍推毁、将你们活埋,才来呼天抢地、唱迟到的悼歌。”语气一转一折,恰好两个节奏单元,构成两个诗节。
英诗散读:We should have sung the dirge for you when they put down the shaky foundation, propped up shoddy beams, and whitewashed flimsy walls, yet for years we all kept silent until the earthquake struck, burying you alive. Now all we can do is wail and sing a belated dirge. 显然,中间用了句号。之前的句子较长,同样一转一折,之后的句子较短,似是全诗的小结。显然,全诗三个节奏单元,构成三个诗节。
由于汉英语言的不同,在翻译过程中,语序的颠倒,段落的分合,都是常见的现象。此诗中,汉语两个诗节,英语三个诗节,正是为了吻合双语各自的节奏。若不如此,则不能如此节奏铿然。诗人的用心之处,于此可见。
若从细微处观之,shaky(摇晃的)对应“不稳固的”,shoddy(劣质的)对应“偷工减料的”,flimsy(轻而薄的)对应“摇摇欲倒的”,可见诗人炼字的功夫。
“怯懦的”省译,for years(多年来)为添译。“直到地震无情的怪手/一下子把校舍推毁”对应until the earthquake struck, “才来呼天抢地/唱迟到的悼歌”对应Now all we can do is wail / and sing a belated dirge. 汉英之间,显有多处省译,其大胆之手笔,非一般译者所敢为。添译之处,只有for years, 其余皆为省译。正符合汉译英过程中淡化处理的一般规则。
(张智中) _________________ 欢迎访问<非马艺术世界>
http://feima.yidian.org/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