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朝晖
澳洲长风论坛论坛管理员,欢迎您常来。
加入时间: 2005/09/11 文章: 3898 来自: 澳洲悉尼 积分: 18883
:
|
|
[人生]1997年智能物流雏形
[人生]1997年智能物流雏形
作者:巫朝晖
1997年,我离开合作多年的印刷公司。那一年,是我人生轨迹彻底改变的起点。
我到悉尼的 TNT 清关部工作。那时候没有互联网、没有电子字典,连英文都不够专业,只能靠一本厚厚的纸质词典,翻阅着上千页的海关编码。白天凌晨五点半赶到公司处理快递航班的清关,晚上下班后直奔夜校学习海关课程,接近十点才到家,洗个澡继续挑灯夜读。我几乎把整本海关编码翻译了一遍。
那段读夜校的日子,是我人生最密度极高的时期之一。整整近一年,我每天早出晚归,白天工作,晚上上课,周末泡图书馆,睡眠常年不足四小时。靠的不是舒适节奏,而是对系统背后逻辑的极限渴望。清关不是背答案,而是理解结构;不是看经验,而是掌握路径。而我,就是在这种持续高压下,把所有清关知识与编码规则硬生生烧进了脑子里,直到所有报关路径在我脑中形成自动化流程。
那是个还要手工翻书、手工录入的年代,市面上几乎没有任何现代意义上的“系统支持”。TNT 清关部除了经理,就只有我。那时候没人信任一个“英文不够熟练”的新手,但我靠学习、靠问、靠记——反复请教经理,即使挨骂也不退缩。每次经理教我什么,我就立刻用电脑记录下来,并尝试自己写出简化程序,力求不问第二次。这些最早期的程序段落,大大提升了录入效率和判断准确性,也就成了我之后构建“智能物流系统”的雏形。
这个雏形,不是架在理论上的模型,而是直接实战上线使用。它早已在后台悄悄运行,帮我们处理每天上百个案件。
我还记得最震撼的一次,是我们两人一天完成了将近两百单正式清关!这不是只打标签,不是只填货单,而是全套清关流程,包括商品编码、关税计算、附加税判断、入境类别审查等,逐一完成。放到今天物流系统里,也极难复现这种人力极限下的操作密度。
我当年的夜校同学,听到我描述这项记录时,当场惊讶地瞪大眼睛,重复了一句:“我没听错吧?我们公司一个月的量,还没有你们一天多!”在那个年代,能完成二十单清关已属高效,能处理五十单的公司基本上已经用上了前期自动化模板。而我和经理,全靠人工+结构,完成了远超行业平均数十倍的任务密度。
我后来才明白,那并不是“勤奋”可以解释的,而是结构本身在悄悄完成效率跃迁。每一个操作流程,我都尝试拆解成独立模块,再组合成通用模板,逐步演化出自动推演的逻辑路径。我不是用高科技,而是用极限压缩的流程结构,把效率从“人操作”提升到“结构驱动人”。这,就是最早的智能逻辑骨架。
除了日常清关流程,我还主动申请去海运清关部轮岗学习,每周一到两天,不拿额外薪水,只为掌握更多场景案例。公司居然也很支持,让我快递、海运双线并进,眼界与技能双重打开。
有些清关计算特别复杂,尤其是 DDP(Delivered Duty Paid)案例。那种多税阶、多汇率、多条件的推算,即便经验丰富的经理也要花40分钟分析,再花15分钟复核;如果其中一项变量出错,整个流程得重来。而我自编的小程序,只需十秒输入基本参数,就能自动输出所有关税、附加税、预扣预付比例。经理第一次看到,半信半疑,几次核验下来才惊讶地说:“这比我们人工还准。”我知道,那不是灵感,而是我数百次深夜逐步搭建的逻辑回路。
在 TNT 工作三年半,没有涨过一次工资——因为整个部门就我们两人,依靠这套系统支撑了全部运作。1999 年,我听从经理建议跳槽,薪资瞬间上涨50%。我后来打电话感谢他,他反而坦言:“我当然希望你更好。你一走,公司找了六个人才勉强补上你的工作。”
此后,我陆续进入 DHL、UPS、FedEx 等世界级快递公司,接触到了更大规模、更复杂系统的实际运作,也不断打磨自己从实战中摸索出来的结构原理。2000年加入全球五百强 Exel Logistics,是我第一次在“大型平台”上验证个人系统设计能力。我不再是一个执行员,而是系统结构的搭建者。
在 Exel,我将多年积累的清关经验、计算逻辑、货物分层、批次调度等流程全面整合,构建出一套真正意义上的“智能物流系统”原始骨架。它不是软件工程产物,而是基于结构简化+人脑模拟+表格模块的一体化逻辑架构。那一年,我没有想到,这套从纸质字典+EXCEL出发的实践,会成为后来“远程工作系统”“零代码调度平台”“结构驱动型供应链管理”的基因原点。
那个没有云端、没有自动同步、没有AI模型的时代,我靠一台电脑、一张表格、一个大脑,把系统的雏形,悄悄写进了现实。
_________________
【极简架构体系创建者】
【巫朝晖专栏——重写世界】
【巫朝晖文学作品链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