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朝晖
澳洲长风论坛论坛管理员,欢迎您常来。
加入时间: 2005/09/11 文章: 3898 来自: 澳洲悉尼 积分: 18883
:
|
|
[科技]1993年的远程工作系统
1993年,我和搭档在悉尼创办了一家印刷厂。那时的我既是老板,也是设计师、业务员、财务,所有工作都得亲力亲为。为了提高效率,我开始使用 EXCEL,自行设计了一套纸张库存管理系统。这套系统虽然简陋,却极为实用,大大提升了进出货的准确度和响应速度。现在回想,那可能是全球最早的简易仓储系统之一。
凭着高效的流程和诚信的口碑,我很快接到了多个政府部门的大宗订单,印量大、回款快,公司也因此迅速积累了第一笔资金。为了拓展业务,我先后在北悉尼和西区设立了两个接单办事处,三地之间的信息如何同步,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就在同一年,互联网的概念开始在市场上若隐若现。我做了一个在当时看来近乎疯狂的决定——率先安装联网设备,实现总部与两个办事处之间的文件远程传输。在别人还在依靠传真机、电话、手工递送的年代,我已在尝试通过调制解调器进行资料同步,用串口连接拨号方式,手动传输文件。没有云端、没有NAS、没有邮件系统,甚至还没有“远程办公”这个词,但我确确实实实现了远程工作场景的完整闭环。
这种技术部署在1993年,几乎没有任何可参考案例,没有技术标准,没有通用设备,一切只能靠结构想象力与系统实践力支撑。当时的许多人甚至嘲笑这种做法“脱离实际”,认为办公室就是该面对面,文件就是该打印签名、实物送达。但我非常清楚,“物理同步”是效率的极限,而“结构分布”才是信息的未来”。
从结构上讲,我设计的是一种非集中式协同模型:总部为信息核心,两个办事处为节点,三地以“角色分工+信息同步”方式运转。当时虽无云端系统,但我已手动构建“云”的原型——文档结构标准化、命名规则统一、表格逻辑通用、版本识别清晰。即使设备落后、网速极慢,我依然能够实现三地协同、任务分流、报表归档、客户资料共用。这就是原始形态的“远程工作操作系统”。
如今看来,这其实是全球最早的远程工作系统之一。放在今天,这种模式已成为常态,但在1993年,几乎没有人理解它的意义。更没人意识到,这会成为未来三十年后全世界的主流办公方式。
更重要的是,这并不是一次偶然的“尝试”,而是我后续一系列系统的雏形:
日后我构建物流系统时,早就以“多节点远程录入+同步排柜+远程审核”为前提;
我搭建内容平台时,论坛后台架构早已允许“异地登录、无缝维护”;
我设计文化系统时,就默认“结构先于团队,信息先于位置”。
而在2013年,我更系统性地启动了全面远程办公模型。这比2020年全球疫情爆发后被迫“临时启用”的远程模式,整整早了七年。
当多数人还在办公室内存储档案,我已开始部署“无纸化结构”;当多数人还需面对面沟通决策,我已能在不同时区完成全流程管理;当疫情让人手忙脚乱、流程中断,我的系统只需调整一个参数,即可从容转入异地同步模式。
也就是说,我不是因疫情才启用远程,而是疫情发生时,我早已构建完备结构。这就是结构性的时间优势:不是预测未来,而是让未来变成过去。
真正意义上的远程办公,直到2020年疫情期间才被全球企业大规模采纳。而我,早在1993年,就已经完成了从技术到应用的实践,比这个时代整整提前了三十年。不是我预见了未来,而是我在当下就看清了效率与结构的本质。正因如此,我才敢说,我不是赶上了时代,而是把它提前实现了。
所以当人们今天谈“元宇宙办公”“远程协同平台”“数字孪生团队”时,我看到的不是“前沿”,而是“历史的复制”。
我不是后发响应技术,我是主动构建结构。
不是提前使用工具,而是提前形成系统。
不是追上未来,而是提前存在其中。
这才是“远程办公”的真正起点。
_________________
【极简架构体系创建者】
【巫朝晖专栏——重写世界】
【巫朝晖文学作品链接】
上一次由巫朝晖于2025-8-08 周五, 下午6:57修改,总共修改了1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