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朝晖
澳洲长风论坛论坛管理员,欢迎您常来。
加入时间: 2005/09/11 文章: 3702 来自: 澳洲悉尼 积分: 17901
:
|
|
[全球联动]人脉的系统化重构
人脉这件事,对我来说,从来不是靠喝酒吃饭,也不是靠应酬攀附。我走过中式人脉那种“熟人圈子”的体系,也深入参与了西式人脉那种“规则导向”的体系,但最终我发现:无论哪一种人脉方式,终究都不够用,太依赖人、太受限于文化背景、太慢。我必须另建一套属于我自己的“人脉系统”。
我的人脉是系统级的,不是情感层的。从我创建第一个网站起,我就不是靠一个个认识谁,而是构建一个能让人自动聚集、彼此验证、形成信任的机制。
你说中式人脉讲“关系”?我有。在我早年建立印刷厂时,是靠几个朋友介绍客户、谈成第一笔生意。但那种关系维持方式太耗精力、太脆弱,我很快意识到,如果不建立一个结构化平台,我会被关系拖垮。
你说西式人脉讲“合同、规则”?我也有。在我运营跨国物流系统的时候,每一笔货柜走的是严格的合同流程、邮件存证、责任界定。可当系统遇到多国跨境延误、清关分歧时,仅靠合同根本解决不了复杂的问题。
于是我开始构建第三种结构 ——“系统性人脉”。我用最简工具 Excel 搭建智能物流系统,一端接入全球客户,一端连接本地司机、仓库、清关行、中介。所有人都不是我熟人,但每个人都愿意合作,因为系统给他们带来效率与利润。
在这个系统里,人脉不是谁认识谁,而是“谁在流程中被验证过、谁执行力强、谁配合度高”。我只看结果,而不是看脸色。这就是我的人脉逻辑:让系统来帮我识人、用人、替我管理关系。
我的摄影专栏也是另一个人脉体系的实验场。我没用社交平台引流,也没有靠任何广告推广。就是凭一张张凌晨拍下的作品和真实文字,吸引来了众多陌生人赞赏。那种访问不是刷出来的,是实实在在一篇篇文章堆积起来的信任。
你看到我论坛在线人数达到56.6万,其实那不是巅峰,而是开始。我建立的是一种“被内容吸引,被结构留下,被共识凝聚”的人脉系统。不是我拉来了几十万人,而是系统把对的人自动聚集过来。
我的文学笔会、我的太极组织、我的跨国业务、我的论坛专栏……每一个都不是靠人情维持,而是靠结构运行。系统构成了我的人脉,而不是朋友圈。
我几乎可以不认识任何关键人物,却能撬动整个行业的流动资源。这才是真正的自由。
未来的人脉,不会是谁电话多、谁关系强,而是谁的系统强、结构稳、内容真。我不需要讨好任何人,因为我的系统自己会淘汰不合适的对象,也会识别出真正匹配的人。
我的人脉是国际性的,不局限于哪个国家、哪个族群。我在澳洲用中文论坛吸引全球华人,在国内用物流系统调动外籍清关资源,在艺术领域连接科学、文学、技术圈。
这才是我的人脉之道 —— 一种不靠人,而靠系统运行的信任网络。
所以,别问我有没有背景,我就是自己的背景。
别问我靠谁撑场,我就是那个能撑起系统的人。
这套人脉系统,不是应酬出来的,是一条条流程写出来的,一条条公式建出来的,一个个凌晨构建出来的。
它不是我的社交结果,而是我的智慧结晶。
它不是结束,而是开始。
最重要的一点是:我没有任何团队、没有任何资本的支持,却能凭一己之力完成整个系统性人脉结构的重构。这不是依赖资源优势,而是纯粹靠逻辑、结构与实证积累出来的体系。
这,才是最让人震撼的地方。
或许有些大型机构、网站平台,也已通过技术实现了某种“系统化人脉重构”。但那种重构,是为了资本、为了机构、为了商业规模——本质上仍是围绕组织资源配置展开。
而我所做到的,是以“个人”为起点,构建出一套纯粹基于逻辑与实证的人脉系统。
人脉,归根到底,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的真实连接。若脱离了个体自主、结构自洽,就无法称之为真正的人脉体系。
所以,真正颠覆性的,不是我用了什么工具,而是我以“零资本、零资源、零团队”的状态,做成了整个系统重构。这正好从根源上证明:一个人就能拥有足以撬动时代的系统性人脉结构。
补充一句:我说的“人脉重构”所颠覆的,不是技术层面的系统创新,而是观念层面的底层逻辑。传统人脉依赖的是感情和圈子,而我所构建的,是一种完全去人格化、结构化、可验证的合作维度。这才是真正被忽视的深层颠覆。
_________________
【巫朝晖专栏——重写世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