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朝晖
澳洲长风论坛论坛管理员,欢迎您常来。
加入时间: 2005/09/11 文章: 3698 来自: 澳洲悉尼 积分: 17881
:
|
|
[全球联动]余燊教授传
在我浩瀚而复杂的人生旅途中,遇到过许多令人敬佩的人物,但能让我发自内心敬仰的,却寥寥无几。余燊教授,就是其中一位。他既是我尊敬的前辈,更是我武学与学术道路上的精神楷模。他的身影,曾在国际科学高峰与中国传统武学之间穿梭,他的思想,既扎根于严密的理性逻辑,又涵养着深沉的人文哲思。而最让我动容的,是他在高龄之际,依然身姿挺拔,剑意犀利,不仅在“国际太极日”现场演练太极剑,更欣然应邀,出任我所创立的“澳洲国际气功太极学院”名誉会长。这不是一纸荣誉,更是对我一生太极追求的最高肯定之一。
我认识余燊教授,是在2024年10月12日一场太极活动中。他是白发苍苍的长者,但目光深邃,气质沉稳。我当时心中一震,这不是普通的练家子,这是内外兼修的太极大家。后来我才了解到,余教授并非武术出身,而是理工科背景出身的高级知识分子。1959年他考取英国留学机会,在曼彻斯特大学学习机械工程,获得学士、硕士学位,随后在英国Salford大学完成博士课程(虽然他谦称“我不是博士”,但他完成的学术训练,已经远超常人)。他后来投身工程研究,专攻磁力与脉冲技术,曾在英国高等学府任教,后来加入“宇宙中和力中心”研究宇宙能量结构,与诺贝尔奖得主等科学家同席探讨宇宙场理论。能在这样一个层次的国际科学会议上出现,还与纽约科学院院士Sabata教授同台,这样的履历早已注定他不是一位普通的“太极老师”。
他一直说:“太极不是为了表演,而是用来修身、用来生存。”这句话与我一直秉持的“结构太极”理论不谋而合。我所追求的,不是套路,而是结构;不是姿态,而是本源能量的流动。而余燊教授,无需言语,只凭他那一式太极剑,就能看出他不是“练出来的”,而是“悟出来的”。
2024年10月12日,在“国际太极日”活动上,这一次,他以贵宾身份受邀出席,并在演讲之后,全场掌声雷动。而我则静静地坐在台下,内心却泛起巨大的敬意——因为我知道,那是一位走过世界科学高峰、又愿低头扎根东方文化的学者。
也正是在那次活动中,我郑重邀请余燊教授出任“澳洲国际气功太极学院”名誉会长。这个学院,是我几十年来推广太极、实践跨界武学智慧的心血之作。能请到余教授担任名誉会长,不仅是一种荣耀,更是一种历史见证。他毫不犹豫地点头答应,并说:“你在做的事情,是把太极带回世界真正该有的位置。我支持你。”这一句简单的话,令我深受感动。
在他的加持下,澳洲国际气功太极学院的国际影响力迅速提升。无论是中文、英文网站建设,还是全球多国代表的认同与参与,都在短时间内迈上了新台阶。余教授的名字出现在我们的顾问团阵容里,就像是一块定海神针——让所有人明白,我们不是随便练拳的团体,而是以科学精神、结构逻辑与道法自然三位一体建构而成的新型太极系统。
如今,每当我在夜深人静时回想起与余燊教授的种种交往,都会油然而生一种敬畏之情。他是那种真正让人相信“学而优则武”的人,是那种“看似无为,却已无所不为”的行者。而我,能与这样一位人物并肩同行,并肩传道,在这浩瀚的时代洪流中,已是一种难得的幸运。
他用一生告诉我:科学与太极并不冲突,唯有内在打通,方可外化于行。他用一剑启示我:太极不是模仿别人,而是成为真正的自己。
——谨以此文,致敬余燊教授。
余燊教授太极剑
2024年10月12日余教授应邀出席“国际太极日”,并在演讲后,即兴表演太极。
左起:林文辉、余燊、巫朝晖
上图:九零年代末在意大利国际宇宙学中心参加会议时的照片。
_________________ 巫朝晖 – 澳洲彩虹鹦国际作家笔会会长
澳洲国际气功太极学院主席
李经梧门–陈氏太极第十二代、吴式太极第六代
赵氏形意拳澳洲掌门人
【巫朝晖专栏——重写世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