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朝晖
澳洲长风论坛论坛管理员,欢迎您常来。
加入时间: 2005/09/11 文章: 3716 来自: 澳洲悉尼 积分: 17971
:
|
|
[人生]1989澳洲寻工路
1989年,我刚抵达澳洲墨尔本。那时的我,带着父母省吃俭用凑出的半年份学费和生活费,也带着满脑子的责任和压力,孤身一人,踏上了异国的土地。看似是出国深造,实则是从零开始求生。
刚下飞机的那几天,我连一句完整的英文都说不出口,连坐公交都不知道该投多少硬币,只能把几张面值不同的澳币攥在手心,手心发汗,心中发慌。有人告诉我一句“dollar ninety-five”,我根本听不懂,只看着司机急躁地挥手,只能拿出一张五十元张纸币。他接过来,不说话,我就知道,多半又给多了。
生活不能靠消耗,必须找工作。我的英文水准,只够看懂课本,却无法跟人正常交流。最基本的问题是:“Where is the job?”我当时都说不顺。找工的过程,也就由此开始了。
我选了一种最笨、最原始,但也是最直接的方法:沿着铁路线,一条一条走,一站一站下车找工。从东南区开始,我拿着自己写好的英文简历,背着一只旧背包,一路步行沿着车站旁的街道走过去。路边的小店、餐馆、车行、洗车房,我一家一家走进去,硬着头皮问一句:“Any job?”或“Need help?”
几乎每一周,我都会换一双鞋子,是球鞋。厚底的鞋子比较抗磨,可即便如此,一个星期之内也能走烂一双。我每天早出晚归,有时一天走十多公里,甚至更多。回到住处,脚底起泡,指甲发红,有几次连袜子都被磨破粘在伤口上。
语言的隔阂、文化的差异、经验的缺乏,每一样都成了我前进的绊脚石。许多店家连理都不理我,我只能默默点头离开,再往前走。很多时候,我甚至不知道下一站该往哪边走,但心里就只有一个信念:我不能倒下,因为我必须尽快找到工作,开始还钱。
是的,我父母供我出国,是靠借来的钱。亲戚朋友凑的,有的甚至变卖了值钱的东西。那些钱不是奖学金,不是赞助,是债!背着这份债,我无法懈怠。每当鞋底磨穿,我就一边忍着痛,一边继续走下一条街。
我没想过靠人接济,也不习惯求人帮忙。唯一一次有朋友介绍我去一处欧洲夫妇餐厅帮忙,时薪2澳元,没错是两澳元!每周十小时,周薪仅20元,包吃两顿,但并不稳定。生活本已拮据,我也不愿一直依靠别人。靠自己的双脚去找一份真正的工,是我当时唯一的目标。
鞋子一双双坏掉,我便一双双换上新的。那年冬天,墨尔本一天四季,多雨又寒冷,我常常在湿冷的街道上行走,裤脚湿透,鞋面泥泞。等走到最后一站回家时,才发现脚底已经磨出血,甚至有一天,刚换上的第十二双鞋也已经开始裂开。
我清楚地记得,第十二双鞋坏掉那天,是一个星期六。我从 South Yarra 沿着铁路走到 Dandenong 远郊,那边的商铺稀少,工业区偏远,人烟稀少,我在风中走了三个多小时,连问的地方都没有。那天我坐在车站的长椅上,看着那双鞋的鞋底边翘起,心里一阵发麻。
但即使如此,我还是站起来,咬着牙继续走,因为我知道,只要我还没找到工作,就没有资格停下。
后来,我终于找到一份操作类的体力工作,薪水不高,却踏实。这份工作让我逐步缓解了生存压力,最重要的是,我终于开始有能力往国内汇钱了。不是为了炫耀,也不是为了孝敬,而是为了尽快把那笔出国借款一笔笔还清。
至今,我脑海还记得那最后一双磨破的鞋,它的底已经完全裂开,边缘残破,却是一段生命的证据。那不是普通的鞋,而是我在异国他乡用双脚丈量出来的真实人生。
回想起来,那一年我什么都不懂,什么都没有,只有责任、倔强,和一双双鞋。别人说是出国留学,我更愿意说,那是一场赤脚开始的试炼。
这,就是我1989年的“澳洲寻工路”。那年冬天,我用脚,走出了一个时代的起点。
如果你觉得这个故事太夸张,没关系,你也可以到墨尔本,沿着铁路线走三个月,就可以亲自验证一遍!
_________________
【巫朝晖专栏——重写世界】
【巫朝晖文学作品链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