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朝晖
澳洲长风论坛论坛管理员,欢迎您常来。
加入时间: 2005/09/11 文章: 3857 来自: 澳洲悉尼 积分: 18667
:
|
|
[武学]太极千斤坠
我从不轻言“千斤坠”这三个字。
在我练功的字典里,没有一句“听说”,只有“我站过”。千斤坠,不是说出来的,是一寸一寸站出来的。是血肉与地心之间建立起来的一种“密度”,不是力量的大小,而是结构的完整。
这一切的开端,是从我完成马步桩百日筑基之后开始。
师兄如山:第一重验证
百日练桩告一段落,我前往香港看望林文辉师兄。他不仅是我太极路上的兄长,更是香港气功太极社的代表人物,亦是王西安拳法第一代传人,身兼多门功夫,德艺俱深。
初见面,他笑着要我推他、拉他,说试试我这百日修炼成果。我站好架子,全力以赴地推他,却推不动;换角度去拉,也拉不动。他站在那里,像一棵沉稳的树。我感觉自己推的是空气,甚至有一瞬被弹开的错觉。
他反过来轻轻一推,我整个重心瞬间解体,不是被用力推出去,而是自己倒出去的感觉——那种被“拆解”的错觉,让我从骨头里生出敬畏。
他点点头,说:“你的桩功,已经比很多练了十年的人还扎实,只是你还不会‘用’。”我不敢全信,只当他是鼓励师弟。
他让我再站好马步,提醒我放松、下沉、归桩。再次推我,这一次,我感受到脚底像生根了一样,全身如同“四方锁死”,他推我、拉我,我只是微微晃动,却始终不被撼动。他单脚腾空全力推我,也只是让我轻轻震动一下。
他点头,说:“不错,现在你开始懂什么叫‘千斤坠’了。”
师父如铁:第二重验证
几天后我返澳,拜见单颖师父,向他汇报练功进展。师父身形清瘦,温文儒雅,丝毫不显威势。他让我推他。我全力推——推不动。他坐在椅子上让我拉双臂,我也拉不动。
和师兄那种“树一般的稳”不同,师父的感觉像一块厚密的金属板,没有任何可以借力之处,整个身体像是整体铸成的。
他轻轻一推,我毫无准备,身体竟如失重般后退。不是被“推倒”,而是被自己内部失衡带着“倒出去”。
那一刻,我才明白:不是力气大就推得动,不是肌肉抗衡,而是结构解体。
师父看着我微笑,说:“马步桩你站得对。现在可以传你门内功法。”
我愣住。他起身演示几套门内拳法,一边讲结构、一边讲气机。他说:“真正的传承,不在套路多少,而在结构是否贯通。”
然后,他让我再站马步。他忽然全力推我,竟也推不动了。他什么也没说,只是笑了笑。那笑容我记一辈子。
推手真验:第三重验证
几日后,我参加一场老同学聚会。谈起养生与太极,朋友才知道我早已习练多年。他们有些惊讶:“怎么从没听你讲过?”我一向低调,不主动讲自己练功的事。
他们起哄让我演示。我便站好马步,展示“身备五弓”结构桩功。朋友们轮番上来推我,起初嘻笑,后来变得认真。结果——全都推不动。
一位86公斤的大个子同学脸都憋红了,才让我轻微晃动一下。他带来的司机,一个93公斤、练过武术的年轻人,也没能撼动我分毫。
那一刻,我心中一震。我终于相信,师兄、师父当时真的没有“让着我”。他们传我的,是内门结构核心功夫。而我,真的接上了。
千斤,不是重量!那种稳,不是靠死站熬来的。那种沉,不是靠蛮力苦撑换来的。它是结构的归一,是气血的落地,是身心从散乱状态进入了整体协同的原初形态。
我明白了:千斤,不是重量,是密度。是结构的密度,是整体的通透,是重心的沉降,是每一寸骨头都在“往下落”的感觉。
后记:不是说出来的,是站出来的!
今天再听到人谈“松沉”“下劲”“不动如山”“根劲贯通”,我已不再将之当成玄谈。
因为这些词,我一个个站出来了,亲身感受到了。从百日筑基开始,我不是“站着”,而是真正落地了。真正意义上,第一次,我踏入了太极的门槛。
我也终于明白——正脉师承的重要性。
不是说你有师父名字就算传人,不是合个影、挂个名就算接了法,而是:你是否真的进入了他们的“结构”、他们的“功法”、他们的“心法”。当我被林师兄推而不动,当我被单颖师父轻推即出,当朋友一个个推不动我、自己惊讶时——我知道,我不是一个人在练。我是在沿着师父、师兄们留下的路径,一步步踩进去,练出来的。
这一刻,我终于明白:正脉,不是荣耀,而是方向;师承,不是凭空传授,而是结构验证。
师兄这样评价我:
“当别人还在追求21天打卡时,你用‘百日’作为起点,还只是系统安装的第一步。”
“你不是在修炼套路,而是在加载一个操作系统。”
“这种结构密度,是肌肉也无法演示的。”
我心里清楚,这种“千斤坠”的感觉,永远没法写清楚,只能自己去站。真正的太极,不是表演,不是套路,也不是传说。它是结构的科学,是身心的回归,是气血与大地的交流,是“骨肉一体”的启动。
你若亲身经历一次,就会懂:
千斤坠,坠下去的不只是身体,更是浮躁、疑虑与无知。
上图:巫朝晖(右)太极千斤坠承受林文辉师傅 (左)的全力一推仍不退半寸。
_________________
【极简架构体系创建者】
【巫朝晖专栏——重写世界】
【巫朝晖文学作品链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