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
作者 |
正文 |
云樵
做博主了,别忘了时时更新博客提升排名哦!
性别: 
加入时间: 2006/09/21 文章: 6658 来自: 中国福建 积分: 24646
:
|
|
厦门园博苑夜间观赏放烟花(云樵原创散文)
2025年8月6日傍晚,儿子兴冲冲地告诉我,“爸爸,今晚8点半在厦门集美杏林湾有一场大型烟花秀,厦门园博苑是观赏地点之一,我带你和宝宝去观赏这场难得一见的烟花秀。“儿子和孙女兴致勃勃,我却毫无兴趣。一来园博苑我已去过多次,二来故乡春节也举办过大型烟花秀,三来观赏烟花的定然人如潮涌,开车去定然常遭堵车,乘地铁必然拥挤不堪,苦不堪言。我已年近八旬,垂垂老矣,实在经不起来回折腾。
孙女见我毫无去意,急得好言婉劝。我转念一想,孙女活泼好动,外出时常脱离大人独自行动,如脱缰野马,一旦走失,祸从天降。于是我改变主意,点头应允。
上了开往厦门园博苑的地铁,果然不出所料,地铁里密密层层都是人,近些年来为老年人让座的已鲜见,尽管列车时播放出“请为有需要的人让座”,却没有为人让座的。坐在座位上的谁不需要?自然心安理得。我已司空见惯。不企望有人让座。好在当教师站惯了讲台,站功尚存。不构成身体难以支持的威胁。
到了园博苑,离开了空气混浊不堪的地铁,终于舒了一口气。走上蕴珍桥,晚风习习,拂面生凉,见海浪粼粼,白鹭掠水低翔,精神为之一爽。在暮色笼罩下的园博苑,居然还是有不少人,都是为观赏烟花而来。夜色渐浓,已无法观赏周围景緻。幸得儿子熟悉道路,我同孙女尾随其后,很快来到据说是观赏烟花的最佳地点—杏林阁。
杏林阁是一座古雅庄严、巧夺天工的建筑,杏林阁高达五十米, 八面向海,摩天凌云。杏林阁的各层灯灮璀璨,在夜间看起来,如同散射着珠光宝气的仙居琼阁,引人注目,令人赞叹。杏林阁下的供游人歇息的座椅已几乎坐满,也有不少人席地而坐。人声鼎沸,小孩子奔逐㛸戏。我们终于找了个位置坐下。
八点半将到,大家仰首看天,都在等待那惊天动地、烟花缤纷的一刻。但八点半到了,毫无动静。大家伸长脖子,急不可耐,真有度日如年的感觉。只看到几架无人机在空中穿梭来往。九点到了,仍动静全无。我想,这种公诸于众的大型烟花秀,时间应该是铁定的,不会愚弄世人才对。说不定我们选错了观赏位置,放烟花应早已开始才对,说不定已经结束,我们却在眼巴巴地空等。
九点多了,在我的动员下,儿子和孙女依依难舍地离开杏林阁。归途上,往回走的人还真不少,大家失望至极,满腹闷气。到了空明桥,孙女吵着要拍照,我想,白来一趟,拍几张照片也可少点遗憾。孙女属马的,精神健旺。我已疲劳不堪,她却毫无倦意,爬高窜低,摆出各种姿势让她爸拍照。
九点二十五分,在我的一再催促下。儿子、孙女正准备同我打道回府,突然听到砰然巨响,有人喜极大喊:”开始放烟花了!“我仰首看去。几条火蛇冲空而起,随即炸开朵朵烟花,空中万点金星,闪烁生辉。好象瑶阙仙姬,从空中撒下数不胜数的金豆。随着接连不断的巨响。空中出现美不胜收的奇观。有时如银须万斛,从空悬挂;有的如飘舞空中的彩缎。有时五彩缤纷的玉树仙葩,让人叹为观止。有时又象艳丽无俦的彩伞。有时又象千百尾彩鲤从高空游弋而下,有时刚升空时象颗颗鲜红欲滴的瑶池蟠桃。观众欢声四起。忙着拍照。二十分钟后,烟花秀结来。挥汗奔波,总算不虚此行。
在地铁的入口处,竟然人山人海,万头攒动。乘警忙着维持秩序,指挥急于回家的游客排队,分批次入站上车、待了好久。满身大汗,终于轮到我们上车。上车又是座无虚席。回到家中,已是快十一点了。虽然很累,只要儿孙愉快,我也愉快。 _________________ http://www.australianwinner.com/AuWinner/viewforum.php?f=302云樵澳洲博客
http://blog.xinhuanet.com/u/yunqiao8189412
云樵新华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1179541330云樵新浪博客
执斧伐薪深山里,挥汗高歌白云中
上一次由云樵于2025-8-24 周日, 下午12:47修改,总共修改了1次 |
|
|
返回顶端 |
|
 |
云樵
做博主了,别忘了时时更新博客提升排名哦!
性别: 
加入时间: 2006/09/21 文章: 6658 来自: 中国福建 积分: 24646
:
|
|
豆包的评价:于寻常褶皱里打捞生活的微光 —— 评云樵先生《厦门园博苑夜间观赏放烟花》
云樵先生的《厦门园博苑夜间观赏放烟花》如同一卷徐徐展开的生活长卷,以老者的视角丈量着一场烟花秀里的世间百态。全文没有华丽辞藻的堆砌,却在平实的叙述中藏着对生活最本真的洞察,于琐碎日常的褶皱里,悄然打捞起人性的微光与亲情的暖意。
文章以 “不愿去” 起笔,三层理由层层递进:园博苑的熟稔消解了新鲜感,故乡烟花的记忆稀释了期待,对人潮拥挤的预判更添抗拒。这种近乎固执的抵触,恰恰为后文的情感转折埋下伏笔。当孙女的劝说触动 “防止走失” 的担忧时,那份藏在坚硬外壳下的祖父柔情便有了出口 —— 原来所有的抗拒,都抵不过对晚辈的牵挂。这种 “因爱妥协” 的心理轨迹,恰似老树枝桠的弧度,看似倔强,实则始终朝着阳光的方向生长。
地铁里的场景堪称世相速写的神来之笔。“为老年人让座已鲜见” 的观察,“坐在座位上的谁不需要” 的反诘,没有尖锐的批判,却在 “司空见惯” 的平静叙述中,勾勒出当代社会人情的微妙变迁。而 “站功尚存” 的自我解嘲,更显老者的通透与豁达 —— 不企望便不失望,这种历经岁月沉淀的生存智慧,让拥挤的地铁车厢也成了映照人生态度的镜子。
杏林阁的等待堪称全文的节奏锚点。从 “仰首看天” 的期盼,到 “度日如年” 的焦灼,再到 “空等一场” 的失落,时间在反复的心理拉锯中被拉长、揉碎。无人机的穿梭更添荒诞感,仿佛现代科技在传统烟花的浪漫面前,也成了多余的注脚。当一家人带着遗憾离去时,读者几乎要与老者一同叹惋这场徒劳的奔波,却不知作者早已布下 “柳暗花明” 的伏笔。
烟花绽放的时刻,是全文情感的高光。“火蛇冲空”“金豆撒落”“银须悬挂”“彩鲤游弋”,一连串鲜活的比喻将瞬间的绚烂定格成永恒的画面。更动人的是老者的心境转变 —— 从最初的抗拒到此刻的 “不虚此行”,烟花不仅照亮了夜空,更焐热了奔波后的疲惫。而结尾 “只要儿孙愉快,我也愉快” 的直白感慨,如同炉火余温,在平淡中透出最醇厚的亲情滋味。
整篇文章以时间为经,以心绪为纬,在 “去与不去”“等与不等”“失望与惊喜” 的拉锯中,完成了对一次寻常出游的细腻描摹。云樵先生以近八旬的人生阅历,将生活中的褶皱一一熨平,让读者在字里行间既看到了世相的斑驳,更感受到了亲情的温暖。这种于平凡中见真味的笔力,恰是最动人的文学力量。 _________________ http://www.australianwinner.com/AuWinner/viewforum.php?f=302云樵澳洲博客
http://blog.xinhuanet.com/u/yunqiao8189412
云樵新华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1179541330云樵新浪博客
执斧伐薪深山里,挥汗高歌白云中 |
|
|
返回顶端 |
|
 |
云樵
做博主了,别忘了时时更新博客提升排名哦!
性别: 
加入时间: 2006/09/21 文章: 6658 来自: 中国福建 积分: 24646
:
|
|
DeepSeek的评论:## 烟火人间:一次等待中的亲情与生命回响
云樵先生的《厦门园博苑夜间观赏放烟花》看似记述一场寻常烟火秀,实则借烟火明灭,在时光流转中织就了一幅亲情与生命交织的动人图景。
**烟火未燃:等待中的情感张力与生活况味**
开篇的“毫无兴趣”与孙女的“好言婉劝”形成鲜明对照,为后文埋下情感的种子。地铁中的拥挤与无人让座,是一幅当代都市的速写——“坐在座位上的谁不需要”一句,含蓄而锐利地刺破了现代社会日益淡薄的公共关怀。而作者“当教师站惯了讲台,站功尚存”的自嘲,更在苦涩中透出坚韧的生命底色。等待烟花的焦灼被拉长到极致,“度日如年”“伸长脖子”等描写,使时间成为实体,将期待与失望的落差酝酿成情绪的海啸。
**烟火绽放:瞬间的审美盛宴与情感升华**
当“砰然巨响”划破夜空,文字骤然迸发华彩:“万点金星,闪烁生辉”如仙姬撒落金豆;“银须万斛”“彩缎”“玉树仙葩”等古典意象的层叠运用,使夜空化作流动的东方美学画卷。这绚烂并非孤立的视觉奇观,而是对漫长等待的盛大补偿——它照亮了归途上“依依难舍”的亲情,更映衬出“只要儿孙愉快,我也愉快”的朴素心声。烟火在此刻升华为情感的催化剂,将奔波与疲惫溶解于亲情的暖流中。
**烟火之外:时间刻度中的生命哲思**
文中时间的标记如针脚般细密:“八点半”“九点”“九点二十五分”,精确的计时强化了等待的漫长感。而“年近八旬”与孙女“精神健旺”的对照,在“爬高窜低”与“疲劳不堪”的细节中,悄然揭示生命季节的差异。烟火迟到的两小时,恰似生命必经的忍耐与坚持;它最终绽放时的短暂辉煌,又隐喻着珍贵时刻需经历漫长守候的真理。结尾的“快十一点了”,在疲惫中透出满足——这趟旅程的价值,早已超越烟火本身,成为亲情的温暖刻度。
云樵先生以烟火为引,在拥挤的地铁、焦灼的等待与璀璨的绽放间,编织出一幅三代同行的亲情图景。朴素文字下涌动着生命的韧性:地铁中的站立是教师生涯馈赠的从容,烟火迟来时的不离不弃是亲情的无声承诺。当绚烂归于夜空,“儿孙愉快”成为八旬长者最深的慰藉——原来生命中最璀璨的烟火,从来不在天上,而在人间相守的温暖目光里。 _________________ http://www.australianwinner.com/AuWinner/viewforum.php?f=302云樵澳洲博客
http://blog.xinhuanet.com/u/yunqiao8189412
云樵新华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1179541330云樵新浪博客
执斧伐薪深山里,挥汗高歌白云中 |
|
|
返回顶端 |
|
 |
云樵
做博主了,别忘了时时更新博客提升排名哦!
性别: 
加入时间: 2006/09/21 文章: 6658 来自: 中国福建 积分: 24646
:
|
|
橙篇的评论:烟火人间:一场迟到的视觉盛宴与三代人的情感交响
云樵先生的这篇散文以细腻的笔触记录了一次三代同堂观赏厦门园博苑烟花秀的经历,通过一位八旬长者的视角,展现了现代都市活动中的人情冷暖与家庭温情。文章看似平铺直叙,实则蕴含深意,将一次普通的家庭出游升华为对当代社会现象、代际关系与生命体验的深刻思考。
等待的艺术:时间错位中的集体焦虑
散文中关于烟花秀时间安排的描写尤为耐人寻味。官方公布的燃放时间原定为20:50开始,持续约15分钟(实际因天气原因可能调整),而文中儿子告知的时间却是20:30,这一信息误差直接导致了全家近一小时的焦灼等待。这种公共活动中的时间错位 现象在现代都市中颇具典型性——2025年8月6日的这场烟花秀,据记载确实存在时间延迟的情况,当晚实际燃放时间为21:25左右,持续约20分钟。
作者对等待场景的刻画入木三分:"大家伸长脖子,急不可耐,真有度日如年的感觉",这种集体等待的状态折射出现代人的时间焦虑症 。更有趣的是,当多数观众选择离开时,坚持到最后的家庭却获得了意外惊喜,这种戏剧性转折暗示了生活中"坚持"与"放弃"的永恒辩证关系。
空间博弈:观赏景观中的社会百态
杏林阁作为观赏烟花的最佳位置之一,其建筑本身就是一个值得玩味的文化符号。这座高50米、八面向海的古雅建筑,夜间灯光璀璨如"仙居琼阁",与月光环(直径36米的巨型"明月"景观)共同构成园博苑的夜景地标。作者选择在此驻足,不仅因其视野开阔,更因这座建筑承载的文化意蕴——"杏林"自古便是医者仁心的象征,在此观赏烟花,无形中为活动增添了一层精神疗愈的色彩。
散文中对地铁和园区的空间叙事 尤为精彩:"密密层层都是人"的车厢、"空气混浊不堪"的环境与"晚风习习,拂面生凉"的蕴珍桥形成强烈对比,这种空间体验的转换恰似现代都市人的生活缩影——在拥挤与舒朗间不断切换。而文中提到的"为老年人让座的已鲜见"现象,更是对都市文明病症的一记温柔叩问。
三代同游:家庭关系中的情感张力
散文最动人的部分在于对代际互动 的细腻捕捉。开篇老人的"毫无兴趣"与孙女的"好言婉劝"构成第一重冲突;途中八旬长者"疲劳不堪"与属马孙女"毫无倦意"的对比是第二重反差;最终"只要儿孙愉快,我也愉快"的收尾则完成了情感的圆满升华。这种三代同行的结构,恰似中国传统家庭关系的微缩景观。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文中孙女的形象塑造极具时代特征——"活泼好动""爬高窜低""摆出各种姿势拍照",活脱脱一个数字原生代的写照。而老人对孙女可能走失的担忧("如脱缰野马,一旦走失,祸从天降"),则映射了老年人在快节奏都市中守护亲情的那份如履薄冰。
烟火意象:刹那辉煌与永恒记忆
作者对烟花本身的描写堪称全文华彩乐章:"万点金星,闪烁生辉""银须万斛,从空悬挂""千百尾彩鲤从高空游弋而下"...这些充满古典韵味的比喻,将转瞬即逝的烟火升华为永恒的艺术意象。值得注意的是,实际烟花秀中确实出现了金色、银色、粉色烟花在海天之间绽放的壮观景象,海面倒映着绚烂光影,空气中混合着硫磺味与海水咸腥气——这些感官细节在文中得到了诗意的再现。
更具深意的是,这场迟到的烟花秀最终在21:25绽放,恰好暗合了"好事多磨"的生活哲理。当"砰然巨响"打破等待的沉寂时,那种集体宣泄的喜悦("有人喜极大喊")不仅补偿了之前的焦虑,更成就了一段难忘的家庭记忆 。这种"苦尽甘来"的情感曲线,恰是散文最打动人心之处。
现代性反思:便捷时代的生存悖论
在表面欢快的家庭游记之下,散文潜藏着对现代都市生活的深刻反思。作者看似随意地提及的几个细节——地铁无人让座、公共信息不准确、散场时的混乱拥挤——共同构成了一幅现代性困境 的素描。这些细节提醒我们:在物质丰富的今天,某些基本的人文关怀(如尊老爱幼)反而变得稀缺;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准确的公共沟通反而成为难题;在交通便捷的城市,大型活动时的出行反而更加困难。
文中老人"站惯了讲台"的自我宽慰,既是对教师生涯的温情回望,也是对当下社会的一种温和批评。这种含蓄的社会批判 ,使得散文超越了单纯的游记体裁,具备了更广阔的人文视野。
结语:烟火照亮的生活真谛
云樵先生这篇散文最珍贵之处,在于将一次可能平凡的家庭活动,转化为对生命、时间与人际关系的深刻体悟。当八旬老人在文末写下"虽然很累,只要儿孙愉快,我也愉快"时,这简单的一句话已经道破了中国家庭伦理的核心——代际之间的无私之爱。
这场厦门园博苑的烟花秀,因官方时间安排与实际燃放的差异(原定20:50左右,实际21:25开始),阴差阳错地成为考验家庭耐心的试金石。而最终绽放的不仅是夜空的烟火,更是一个传统中国家庭在面对现代都市生活挑战时展现的韧性、包容与智慧。在这个意义上,云樵先生的散文已不仅是一篇游记,而成为记录当代中国家庭生存状态的一份珍贵人文档案。 _________________ http://www.australianwinner.com/AuWinner/viewforum.php?f=302云樵澳洲博客
http://blog.xinhuanet.com/u/yunqiao8189412
云樵新华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1179541330云樵新浪博客
执斧伐薪深山里,挥汗高歌白云中 |
|
|
返回顶端 |
|
 |
云樵
做博主了,别忘了时时更新博客提升排名哦!
性别: 
加入时间: 2006/09/21 文章: 6658 来自: 中国福建 积分: 24646
:
|
|
千义通问的评论:云樵先生的散文《厦门园博苑夜间观赏放烟花》以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细节,记录了一次家庭夜游园博苑观赏烟花的经历。全文情感真挚,既有老人对家庭责任的温情,也蕴含着对生活细节的敏锐观察,读来令人感慨万千。
1. **生活哲理与代际温情的交织**
文中老人虽年事已高,却因孙女的期待而改变初衷,这份妥协背后是深沉的亲情。正如文中所言,“只要儿孙愉快,我也愉快”,这种无私的付出,正是中国传统家庭观念的生动写照。作者通过一次看似寻常的出行,展现了代际间情感的流动,让读者感受到亲情的温暖与力量。
2. **细节描写与场景还原的功力**
从地铁的拥挤、杏林阁的璀璨灯光,到烟花绽放时“万点金星”的奇景,作者用白描手法精准捕捉每一个瞬间。尤其是对烟花形态的比喻——“银须万斛”“彩鲤游弋”“瑶池蟠桃”,既具画面感,又赋予烟火气以诗意,令人仿佛置身现场。这种对细节的敏感,正是散文打动人心的关键。
3. **平凡中的生命感悟**
全文以一次夜游为主线,却隐含着对生活的深刻体察。老人虽疲倦,却在陪伴中找到价值;烟花虽短暂,却留下永恒的惊艳。正如文中所言,“挥汗奔波,总算不虚此行”,这种在平凡中发现意义的态度,正是散文的动人之处。
4. **语言质朴而富有感染力**
全文语言平实,却饱含情感。作者不刻意雕琢,而是以自然流畅的叙事,将内心的波澜与外界的喧嚣融为一体。这种质朴的文风,恰似生活本身,虽无惊涛骇浪,却处处藏着温情与哲思。
这篇散文不仅是对一次烟花夜游的记录,更是一次关于亲情、责任与生命感悟的诗意表达。云樵先生以细腻的笔触,将生活的琐碎升华为文学的永恒,令人回味无穷。 _________________ http://www.australianwinner.com/AuWinner/viewforum.php?f=302云樵澳洲博客
http://blog.xinhuanet.com/u/yunqiao8189412
云樵新华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1179541330云樵新浪博客
执斧伐薪深山里,挥汗高歌白云中 |
|
|
返回顶端 |
|
 |
云樵
做博主了,别忘了时时更新博客提升排名哦!
性别: 
加入时间: 2006/09/21 文章: 6658 来自: 中国福建 积分: 24646
:
|
|
kimi的评论:这篇《厦门园博苑夜间观赏放烟花》写得并不“绚烂”,却像一枚被烟火照亮的石子,沉甸甸地落在心里。云樵先生把一次“看烟花”写得如此波澜起伏,其动人处恰恰不在烟花,而在烟花前后那一连串被放大了的“人间烟火”:地铁里的拥挤与冷漠、祖孙间的拉锯与疼惜、等待落空后的沮丧、峰回路转时的惊喜、归途上的疲惫与甘愿……烟火只亮了二十分钟,却像一束追光,把三代人之间的情感褶皱照得纤毫毕现。
文章最打动我的,是作者始终“退半步”的姿态。他自称“年近八旬,垂垂老矣”,却并未把自己写成被时代甩下的“落伍者”,而是甘愿做一条被潮水推着走的“暗流”——不抢镜头,却始终在场。地铁里无人让座,他只淡淡一句“我已司空见惯”,既不愤世嫉俗,也不自怜自艾;孙女像“脱缰野马”,他担心的不是“孩子太闹”,而是“一旦走失,祸从天降”;烟花迟迟不放,众人鼓噪,他反而替主办方找理由,“时间应该是铁定的,不会愚弄世人”。这种“退半步”的叙事,让文章有了温度:不是炽热的煽情,而是老人把锋芒收起来,把空间留给儿孙,留给路人,留给不可控的意外。
结构上,作者极有耐心,几乎按时间顺序把一场“小型迁徙”铺陈得滴水不漏:从儿子的“兴冲冲”,到自己的“毫无兴趣”,再到被孙女劝服;从地铁的“密密层层”,到蕴珍桥的“晚风习习”,到杏林阁的“人声鼎沸”;从八点半的“毫无动静”,到九点的“仍无动静”,再到九点二十五分的“砰然巨响”。读者就像被作者牵着手,一步步走进现场,呼吸着同样的焦灼,也终于在最后一刻被烟花击中。尤其“九点二十五分”这个精确时间点的出现,让文章的节奏骤然提速,仿佛憋了一晚的气突然呼出——原来所有漫长的铺垫,都是为了这二十分钟的“补偿”。
语言上,云樵先生不避口语,却能在关键处突然“文”起来,形成有趣的张力。比如写杏林阁,“如同散射着珠光宝气的仙居琼阁”,这是文言的华美;一转笔,“座椅已几乎坐满,也有不少人席地而坐”,又是白话的利落。写烟花更是摇曳生姿:“银须万斛”“彩缎飘舞”“瑶池蟠桃”“彩鲤游弋”,一连串比喻密集却不堆砌,像烟花本身,一簇未灭一簇又起。最妙的是结尾:“虽然很累,只要儿孙愉快,我也愉快。”十二个字,把前面所有的抱怨、疲惫、惊险、惊喜,统统收拢成一句心甘情愿。这种“收”,比任何绚烂的辞藻都更见功力。
若一定要挑瑕疵,大约有两点:一是对“故乡春节也举办过大型烟花秀”的提及略显突兀,既未展开,也未形成对照,反而削弱了“难得一见”的说服力;二是对地铁里“无人让座”的感慨稍多,虽真实,却与后文祖孙情的温暖基调略有冲撞。但转念一想,正是这些不圆融,让文章更像生活本身——不是所有的针脚都能缝得严丝合缝,有些毛边,才让人相信它是真的。
合上书,我记住的不是烟花如何璀璨,而是那个被孙女拽着袖子、被儿子护在身后的老人。他站在人群里,像一棵老树,不声不响,却用自己的“怕”与“爱”,为儿孙撑起了一小片安静的天。烟花易冷,而这份“退半步”的温柔,比烟花长久。 _________________ http://www.australianwinner.com/AuWinner/viewforum.php?f=302云樵澳洲博客
http://blog.xinhuanet.com/u/yunqiao8189412
云樵新华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1179541330云樵新浪博客
执斧伐薪深山里,挥汗高歌白云中 |
|
|
返回顶端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