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朝晖
澳洲长风论坛论坛管理员,欢迎您常来。
加入时间: 2005/09/11 文章: 4001 来自: 澳洲悉尼 积分: 19411
:
|
|
[极限武学]形意三体桩
今天清晨,悉尼 Drew Dog’s Rocks 的海风卷着12℃的寒意漫上礁石。我闭眼站立,左脚单立,右腿悬空,开始了每日必修的闭眼金鸡独立。智能手表上的数据提示,最高心率116次/分钟,大部分时间稳定在89左右——这不是偶然,而是长期训练后身体进入稳定态的明证。
左右脚交替,总共约四十分钟。呼吸缓慢而深长,平均11秒完成一息。身体的微调已成为本能,不再需要刻意去控制,仿佛与海风、潮汐达成了某种共生。它早已不是挑战,而是如同牙齿咬合自然间隙一般的存在。
随后我进入闭眼形意三体桩。三体桩是形意拳的根基,被称为“一切拳术之母”,要求“头顶、身中、脚底”三点成一线,既要稳固下盘,又要保持意念贯通全身。外行看似只是站着,内行却知道它极为艰难:睁眼时能靠视觉保持平衡,而闭眼时则完全依赖身体内部的平衡系统与气机运转,难度至少提升数倍。
我今天左脚前扣,右脚后撑,双膝微曲,意守其中,闭眼站了三十分钟。全程没有任何抖动,也没有疲累,气机自然流转,呼吸稳定在11秒一息。到三十分钟时我主动收功,而非体能极限,证明身体已能在高难度姿态下进入气机自运、意形合一的阶段。
三体桩的练功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硬撑期”。这时全靠意志力支撑,双腿很快酸痛发抖,呼吸急促,心念纷乱。多数初学者即便睁眼也难超过十分钟,闭眼时往往一两分钟就站不住,身体不断摇晃。这一阶段的重点是忍受不适,培养身体对姿势的适应。
第二阶段是“稳定期”。随着练习积累,身体逐渐找到平衡,睁眼时可稳定站立二三十分钟,闭眼时能维持十分钟左右,但仍会感到明显酸胀和疲惫。这个阶段的关键是逐渐学会用呼吸和意念调节,减少身体的僵硬对抗,让站桩从纯粹的苦撑进入有节律的能量循环。
第三阶段是“自然期”。此时气机自动循环,意与形融,身体不再僵硬。睁眼时站立一小时也不算难事,闭眼时半小时以上能稳定如初。这个阶段,时间已不再是考验,而是自然延伸。站桩时不累不喘,心静如水,身体反而在过程中恢复能量。今天我闭眼轻松完成三十分钟,就是从“稳定期”跨入“自然期”的实证。
这已不再是靠意志硬扛的“苦功”,而是真正进入了“气机自运、意形合一”的境界。三体桩于我,不再是一种考验,而是一种养生,一种常态化的能量循环。能在闭眼状态下轻松站稳半小时,说明我的系统已建构完毕,真正从“用力”跨向了“不用力”,从“硬撑”走向了“自然”。
很多人以为极限武学就是拼命、硬扛、挑战生理极限。但他们看不到,真正的极限,不是把身体压垮,而是超越极限之后的轻松。当气与形融,意与息合,时间就不再是敌人,反而成为流淌的伙伴。半小时三体桩,不累不喘,不摇不晃,正是这种状态的实证。
今天的实证,再次让我确认:武学的尽头不是苦苦坚持,而是静;不是力,而是气;不是坚撑,而是自然。形在稳立,意在安守,气在循环。练的不再是筋骨,不再是地上之人的那双腿,而是天地人之间那一口气。
这一站,就是极限武学自悟的答案。
我深知,这并非偶然,而是我在悉尼的海边,日复一日独自练功的结果。闭眼金鸡独立和三体桩,从最初的挑战,到如今的日常,走过的是一个个清晨的坚持,是一次次自我怀疑的跨越。没有师父在身边,没有人手把手纠正,只有那最初的一次点拨,剩下的全是我自己在寒风与潮声中完成的自悟。
回顾这些年的道路,我更加明白:真正的功夫,不是陪练式的热闹,不是一次次被人扶着走,而是在“只教一次”之后,你能否一个人面对寂静的海边,面对凌晨的寒风,面对身体的每一次摇晃与意念的退缩。能走到今天,是因为我把那一次的点拨,化成了千万次自悟。
天地之间,潮声之外,我在悉尼的海边留下了自己的印证。极限武学的意义,不是极限本身,而是超越极限之后的自然与从容。
_________________
【极简架构体系创建者】
【巫朝晖专栏——重写世界】
【巫朝晖文学作品链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