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朝晖
澳洲长风论坛论坛管理员,欢迎您常来。
加入时间: 2005/09/11 文章: 4093 来自: 澳洲悉尼 积分: 20022
:
|
|
[极限武学]练出筋膜
作者:巫朝晖 JEFFI CHAO HUI WU
我从未刻意去追求“筋膜线条”,却在某一天用手机随手按下快门时,才真正看到身体内部这些年究竟发生了什么。我看见的,不是皮肤的纹理,也不是健身房训练出的肌肉块,而是一整条贯穿脚踝、腓骨、腓肠肌、比目鱼肌的流线结构——那正是《黄帝内经》所描述的“经筋体系”在身体表面的直接显化。那些微微起伏的长条状阴影,那些沿着解剖线精确排列的淡纹,那些在完全放松状态下依然保持张力的筋膜轨迹,它们不是灯光错觉,也不是摆拍角度,而是我的身体长期在动与静之间,依循“筋与脉并为系”的古训,自行重建出来的真实结构。
我能清楚分辨,这些不是健身房练出的分块肌肉,也不是靠孤立训练堆积出的局部力量。肌肉练出来的是“体积”,而筋膜练出来的是“结构”;肌肉越练越胀,筋膜越练越长、越滑、越连贯;健身房的小腿像石头堆叠,而筋膜腿像丝带被拉长——外形完全不同,触感完全不同,功能更是天差地别。肌肉腿力量大、爆发强,但常常僵硬、易疲劳;筋膜腿轻、弹、稳,越走越松,越动越开。我现在的小腿线条在照片里能一条条显现,就是因为筋膜链条被充分拉开、润滑、贯通,使张力不是集中在某块肌肉上,而是沿整条后侧线连续分布。这正是“气至而筋至,筋至而形显”的当代版本,而不是任何健身训练能复制的结果。
这些线条的出现,是无根步长期“摇动关节、流通气血”的自然产物。每一次脚跟离地、每一次重心的钟摆式转移、每一次脚掌与地面的微观对话,都会迫使深浅筋膜像春藤攀枝般同步拉开,形成一条条稳定的纤维走向。这正暗合《内经》所言“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之理,也揭示了为什么我的每一次徒步、每一次极寒环境下的太极、每一次风中三分钟升热的静功,都会让筋膜链条更加清晰,更加连贯。
数周北欧长距离负重徒步、布道石与蓝冰洞前的即兴太极、冰块散落的钻石沙滩、挪威风中的十一秒一息、长途车厢里的靠椅蹲……这些看似彼此无关的训练,实际上都在用不同刺激“重新编写”我的筋膜地图,让身体每一个关节都以更节能、更协调的方式连为整体,达到“骨正筋柔,气血以流”的自然态势。筋膜链条一旦被拉开,身体就不再需要额外的肌力支撑,因为结构本身就会自动省力,这也是我能长时间金鸡独立、能无疲劳地走完五小时二十分钟无根步的原因。
站桩是筋膜重塑的关键。我在金鸡独立中维持架构,在闭眼时让前庭系统重新校准,在极小的摇晃中让筋膜像古琴之弦般找到自己最佳的张力区间。久而久之,皮肤贴筋膜,筋膜贴肌肉,肌肉贴骨骼,层层紧密,使得“气脉常通,肾气有余”,没有多余能量泄掉,也没有错误力量堆积。越松越开,越开越稳,越稳越能在照片上一眼看出那种“流线结构”。这不是力量训练得来的,而是筋膜在气血推动下自动排列出的结构,是“柔中之劲、无形之形”的真实呈现。
我更清楚看见一个事实:健身房的小腿,是练“局部”;筋膜腿,则是练“整条链”。肌肉训练靠局部收缩制造体积,而筋膜训练靠整体牵张制造路径;前者像加粗一根电线,后者像重新铺设整栋房子的电路;前者越练越累,后者越练越轻松;前者强调“用力”,后者强调“卸力”;前者依赖肌力硬抗地心引力,后者让结构自动承载身体的全部重量。在现实中差异非常明显:我负重走山不累、五小时无根步不断、金鸡独立能闭眼二十分钟,这些不是肌肉能完成的任务,因为它们需要的是“结构耐性”,而非“爆发力量”。筋膜链条不像肌肉,会累、会酸;筋膜越开越松,越松越稳,稳定性和耐性反而成倍提升。
于是,我拍下这些照片,是为了记录一个事实:当身体的经筋系统真正被气血唤醒,它会用最古老的结构语言告诉你真相。你不需要摆造型,它自然成形;你不需要训练体积,它自然呈现;你不需要炫耀,它自然写在光影里。照片只是记录,而经筋是身体真实的结构;照片只是证据,而筋膜是身体真实的智慧;照片只是表象,而真正的改变早已从足底一路爬上筋膜,进入骨架,进入呼吸,进入心神。
我知道我练出了筋膜,因为我在看照片之前,身体早已在每一次移动、每一次平衡、每一次微调中告诉过我;而当我真正看见这些由气血勾勒出的张力轨迹,我只是把身体早已依古道完成的答案,用影像确认了一次。
_________________
【极简架构体系创建者】
【巫朝晖专栏——重写世界】
【巫朝晖文学作品链接】 |
|
|